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如何提高孩子的阅读能力

http://www.sina.com.cn    《冯德全早教方案10》 

  记    者:阅读能力是学习中最重要的一种能力,家长怎样才能通过阅读能力的培养,继而培养孩子各方面的能力?

  刘翔平:为提高孩子的阅读能力,继而提高孩子各方面的能力,可采用以下一些具体的办法进行训练。

  第一是训练有目的的阅读。

  漫无目的的阅读,是一种懒惰的阅读方式。提高孩子的阅读水平,第一步,就是培养他们有目的的阅读习惯。孩子一目十行,对什么都一翻而过,这不能算真正的阅读;只有带着问题、带着笔记的阅读,才能算是真正的阅读。在阅读之前,家长可给孩子布置几道具体、简单的问题,告诉孩子,阅读的目的就是解决这几个问题。读完文章之后,可让孩子回答先前提出的几个问题。孩子带着问题阅读,阅读之后力图解答、解决这方面的问题,对他们后续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大有好处。

  第二是训练做标记和做笔记。

  做标记的方法比较简单,可以使用颜色标记,也可以使用特殊符号标记,如画波浪线等。做笔记的方式主要包括:评价式笔记,疑问式笔记,总结式笔记,抄录式笔记,感想式笔记。设计专门的做笔记训练,要求孩子按照上述5种笔记方式做笔记,然后根据各种笔记的质量,对之做评价,可促使他们提高笔记的质量。做标记和做笔记的意义,不仅在于加深对文章信息的理解,而且在于使孩子养成做标记和做笔记的习惯,会使其终身受益。

  第三是训练概括能力。

  阅读一篇好文章,不能对它做归纳和浓缩,说明孩子并没有深度理解、挖掘这篇好文章。对文章的概括,体现在两个方面:一边阅读,一边概括——即阅读一段内容之后,随即用自己的语言,来简要归纳主要意思。这种概括的方法,可以减少需要记忆的信息量,为孩子的记忆容量节省空间。读完文章之后,用自己的语言对文章进行概括。这种概括,既可以是对文章内容的概括,也可以是对文章结构和写作风格的概括。对文章的结构、框架、写作风格的概括,对于孩子能力的培养似乎具有更重要的意义,但在以往,这常常是被家长和孩子所忽视了的,如今要改变这种情况,需得到家长、孩子更多的支持和重视。

  第四是通过发散阅读,训练孩子的发散思维。

  一篇文章的信息量毕竟有限,如果能够根据文章内容,结合自己的经验,进行思维发散,是一种加深文章信息理解的方式。这种发散阅读,可以是词汇的发散,也可以是相关知识的发散。比如可以根据有关文章设计下面的问题。

  你知道希特勒是谁吗?他曾经是哪个国家的元首?在他那个时代,你还想到了哪些国家领导人呢?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属于法西斯的是哪些国家?反法西斯的又是哪些国家?

  蝴蝶是一种小昆虫,所以,这两个字是虫字旁,再想想看还有哪些字是虫字旁?把它们写下来,越多越好。

  由发散阅读,可进一步引发孩子的发散思维。比如,由二战的种族歧视、种族灭绝,透视现在的种族歧视,说明人类和平共处的积极意义;由虫字旁的文字,引发孩子对文字起源的思考,进一步探索文字演化的规律和方向。孩子们的思维打开了,探索的乐趣随之也就调动起来了。

  第五是训练提问题。

  在阅读的时候,提出的问题越多,获得的理解就越多,所谓“大疑得大知,小疑得小知”说的就是这个意思。根据文章内容,提出一些问题,是一种非常艰难的工作,它需要以相当的背景知识作基础。孩子能根据文章内容提出问题,说明孩子一不是机械阅读,而是在开动脑筋阅读;二不是随意阅读,而是有准备地阅读。孩子在阅读中养成了提问题的习惯,在其他方面也会养成提问题的习惯。只要孩子心中有问题,随时随地都可能产生一种探索、建构、解密的心理。孩子的思维积极性调动起来了,探索精神调动起来了,未来发展的动力就会更足了。

  家长有什么问题,也可以登录中国学习障碍网www.chinald.net。

  采访感言

  登录刘翔平老师的学习障碍网,看刘老师的文章和访谈,我们会真切地感到:每个孩子多多少少都会有这样那样的学习障碍;孩子有学习障碍和孩子会感冒发烧一样正常。我们不会歧视有病的孩子,同样,我们也不应该歧视有学习障碍的孩子。只要我们多读刘老师的书,多分析分析孩子产生学习障碍的原因,针对不同的障碍,采取不同的措施,多加训练、培养,孩子就一定能克服学习障碍,成为一个非常优秀的人。

声明:新浪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了解育儿知识,看育儿博文和论坛,上手机新浪网亲子频道 baby.sina.cn

精品推荐

网友评论 欢迎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分享到:
更多关键字: 教育  阅读 

企业服务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