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孩子为什么喜欢逃避责任

  教室的走道上有一团丢弃的草稿纸,面对老师的询问,一位同学分辩说:“不是我扔的”,另一位则表示“没有看到”,然而,两个人谁都没有主动把它捡起来扔到垃圾桶里。

  类似的例子在我们的身边并不鲜见,而做事拖拉、虎头蛇尾,粗心、马虎……缺乏责任感,更是一些中小学生的通病。

  前不久一项对中小学生责任心的调查显示,越是低年级的学生,越容易在责任心问题上受到家长和老师等权威的影响,责任感相对比较强,而高年级学生对责任心行为的选择,则更多是出于成本的考虑,对他人的需求考虑、关爱取向等比较少。

  过度承担

  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场面:孩子打碎了别人家的玻璃、在餐馆吃饭摔坏了盘子、弄坏了同学的文具或手机,当事者的父母会让自己的孩子口头承认错误,保证以后要小心,而不会对子女采取具体的惩罚措施,更没想过要让孩子独自去承担过失责任——用自己的零花钱或压岁钱赔偿人家,而是由父母“买单”。

  孩子的责任心淡漠,其实与家长的过度关注、干预脱不了干系。在不少家长心目中,孩子的学习是第一位的,生活中的琐事会耽误宝贵的时间,只要孩子学习好,其他的事情都可以不做,所以,极少要求子女做力所能及的事,既忽视了他们主动承担义务的心理需求,又对他们主动干家务活无动于衷。也有些父母觉得这类事情他们不但做不好、甚至还会适得其反,更给大人找麻烦,索性阻止,不如自己干。这在客观上剥夺了孩子承担责任的机会。

  行为与后果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如果家长让孩子为他们的行为承担责任,从成功和失败中学习经验和教训,学到很多有关行为的原则——如果他们无礼,会激起别人的愤怒,甚至会失去朋友;如果他们在期中考试前不不复习功课,就得不到好的成绩。这些,都能很好地培养孩子控制自我行为的能力,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角色替代

  督促并陪伴孩子写作业,帮孩子检查作业、查找资料、收拾书包、削铅笔等等,这些本该学生自己做的事,往往却由父母亲自动手;某些老师也习惯于把每天的作业发送到家长的手机上,目的是请家长监督孩子完成;还有的老师所留的部分作业超出了孩子的能力,不是学生能够独立完成的,不得不请家长代劳。用孩子的学习绑架家长,已是不争的事实。这很容易给孩子一个错觉:老师布置的作业是家长的事,父母可以替自己做这些事情,从客观上妨碍了孩子责任意识的发展,助长了孩子的依赖和不负责任。

  久而久之,一些孩子会觉得自己是在为父母学习,所以没有动力,无论是参加校外的特长班还是学校内的选修课、兴趣小组,常常是虎头蛇尾,遇到一点点困难就放弃,并且找出各种理由为自己开脱。这个时候,如果父母听之任之,孩子很可能事事半途而废,也就无从懂得对自己曾经的选择负责。因此,当孩子遇到问题准备放弃时,父母要鼓励孩子咬牙坚持下去,让他们从小就知道,某些人生中的难题,必须靠自己的努力去解决,既然选择了就要勇于面对、要坚持下去;学生的主要责任是广泛地学习,包括学校的功课和其他素质、技能的训练,将来做一个合格的公民。

  当一些老师,把本该自己督促学生学习的事情“移交”到了家长的手中,更多的父母却是欣然从命,不敢懈怠。在此,父母和老师表面上是在推进孩子的学习事宜,而实际上却是不相信他们,认为他们没有能力管好自己。试想,要么从来不让宝贝染指查找资料、收拾书包、削铅笔等琐碎小事,要么嫌他们弄得不好可能会浪费学习的时间,孩子们又怎么能有机会了解到对自己负责任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不曾遭遇、不曾面对,自然也不可能胜任。在今天,当我们看到听到身边的一些孩子举止不当、性格急躁、出言不逊时,难道没有想过,这正是自己曾经栽下的“恶”果吗?

  其实,“让孩子自己多犯错”等于给他们多提供成长的机会,犯错的孩子才能学会反思,才能理解“自己做的事自己担当”的道理。

  “适度惩罚”

  曾有过这样一则报道,讲美国一个小学生因破坏性行为受到停乘校车一周的处罚,孩子只好每天步行上学。有人问他的母亲为什么不用家里的汽车送他去上学,母亲坚决地说:“不,他应该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其实,孩子成长过程中有“过失”是很正常的,如何正确处理这些“过失”却事关孩子今后的发展。当他们知道自己犯错时,内心是愧疚而自责的,有着本能接受惩罚的需求,此时对他们进行适度的惩罚,如面壁思过、自己收拾残局、用零花钱赔偿被损坏或丢失的物品,罚掉节假日出游计划等等,孩子心理上是容易接受。

  所以说,为了培养孩子们的责任心,家长可以适当地让他们承担后果,家庭教育正是通过这些生活中的点滴小事,通过适度的惩罚,纠正孩子错误的做法,教孩子如何去面对并接受一次次失败的教训,从中受到教育,获得成长的。可以说,“适度惩罚”是让孩子学会承担责任的开始。

  赢在未来靠什么

  一谈到教育,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学文化、学知识,从学校教育到各类校外培训班,甚至是家长陪读,无不集中于文化知识的灌输,或是具体技能的训练,父母和老师关注更多的是孩子的分数和排名。

  表面上看,孩子的成绩似乎是“硬道理”、很实用,在未来的升学和求职中能起到关键性的作用。然而,人们往往会忽略了一点:这种过于单一的教育理念,恰恰很难真正培养出有着完整人格和素养的人才。因为,相比知识和技能,一个人的责任意识如何,情商怎样,对于个人成长来说其实是更为重要的因素。我们不难发现,现实中,一个成绩不错,但却缺乏起码责任意识的孩子,往往会在未来的人生发展中轻易迷失方向,甚至一遇到需要有所担当的时候,便打起了退堂鼓。

  从一个人全方位成长的角度考虑,家庭教育不应该在如此重要的环节上缺位或偏废。要让孩子从小就懂得,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对父母、班级和学校有一份责任;每个人都尽职尽责,社会才能正常运转。只有在孩子心目中确立了这一观念,将来他们走上社会,其责任感才会向社会层次方向过渡,才能主动为工作、为企业、为社会承担起责任,成为一个真正负责任的人。(本报记者 陈若葵)

分享到:


   了解育儿知识,看育儿博文和论坛,上手机新浪网亲子频道 baby.sina.cn

精品推荐

网友评论 欢迎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更多关键字: 成长  行为  影响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