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了解孩子每个阶段的内心世界

http://www.sina.com.cn    《21世纪,家庭这样教育孩子》 

  孩子不会与懂得倾听的父母逆反

  笔者相信每一个家庭的父母都是愿意了解自己的孩子的。而良好的家庭教育,也一定是建立在父母了解自己的孩子的基础之上的。可是为什么事实上很多的父母常常感叹自己并不了解自己的孩子呢?其实,问题就出在这些父母从一开始就没有注意要去倾听孩子的心声。比如:

  一些家长不管孩子已经长到多大了,都以为孩子还小什么都还不懂,需要父母替他们思考,替他们打算,生怕孩子的事自己做主后就会出差错。因此,这些家长通常是一见到孩子,就有没完没了的叮嘱,甚至喋喋不休地成天耳提面命,孩子基本上没有说话的机会。久而久之,孩子也就养成了只听不说的习惯。慢慢长大后,自己有了自己的主见,家长的话他们认为说得对就听,认为说的不对就“一只耳朵进一只耳朵出”地我行我素, 既不把家长的话当回事,也失去了向家长倾诉的兴趣。

  另一些家长则是因为工作忙,最初只是无意识地无暇顾及孩子的所思所想,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习惯,家长与孩子之间无话可说,或者不知道该说些什么。慢慢地,两代人之间因为互相不了解而频频产生误解并逐渐产生隔阂。

  我们知道,一个人愿意对另一个人说出自己的心里话,首先一定是彼此信任的。如果父母一方一味地将孩子置于“受教育”与“服从”的地位,处于不平等关系之中的孩子怎么可能向父母敞开自己的心扉?另一方面,如果父母与孩子之间从来就无话可说,做父母在需要知道孩子的心思时也就更是无从得知了。

  我相信,其实每一个家长都是希望了解自己的孩子每一个阶段的内心世界的。所以笔者建议从以下方面进行尝试:

  1. 形成良好的倾听习惯

  刚开始做父母时,因为孩子小还不会说话,所以家长需要用柔声细语和商量的口气对孩子多“说”,使孩子从父母的言语中学会说话并得到“爱”的传递。等到孩子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达、表述时,家长则要调整自己的心态,从多“说”转为多“听”。

  在人们的交往中,多数人都习惯将对面的那个人当成听众,而不会注意把自己摆在“听”的位置,这实际上是需要矫正的行为方式。长此以往,“不愿意”或者“不会”做听众的那个人,是不会拥有真正的朋友的。家庭关系中,父母希望做孩子的朋友,就更是要学会“听”而不是一味地“说”。试想,你不能听到孩子说什么怎么知道他在想什么?你不给他说话的机会,他心里的话怎么说得出来?你又怎么能了解他、帮助他、管教他?当然,这里所说的“听”,也是有讲究的。

  当发现孩子需要向你说出什么时,父母一定要以“关注”的眼光鼓励他,让他没有顾忌地说完想说的话。这种时候,无论你有多忙,都应停下正在做的事面向着他,保持目光的交流。在仔细听的过程中,要通过点头或不时地“嗯……”,“是的……”等来表示父母对他说话内容的注意。

  在“听”的过程中,父母要不时地总结、重述或复述孩子所讲的关键内容,包括他的感受以及导致这种感受产生的原因;用语言对他的所说、所想做出及时的回应。与此同时,可以不时地、恰到好处地插入一些简单的问题。这样不仅表示你对孩子的讲述的重视,还能帮助孩子理清思路,提高孩子的表述能力。

  在孩子幼小时,父母千万不要以忙为借口,或者以他不懂事而忽略他说话的愿望。因为孩子玩性大,你说等你忙过了再听他说,可是等你空下来时已经时过境迁,加之小孩忘性大,他可能忘了要说的事情;或者他已经没有要给你说的兴趣了。更糟糕的是,越小的孩子心理越脆弱,或许你某一次无意识的忽略,就会铸就他“不爱说话”的性格,使他变得“不会”说话,这是多么让人遗憾的失误!

  2.当孩子做错了时不要急于批评,先听他解释

  孩子从一个混沌的世界进入我们的生活,需要了解、学习的事情太多太多,父母要有耐心看着他(她)、帮着他(她)完成一生中各个阶段的学习,不能急于求成。如果他们做得不够好,或做错了什么,我们不要急着下结论批评,要先听孩子讲过程。在讲的过程中最好不要打断,即使有问题也要等孩子讲完,才心平气和的提出问题听他(她)解释。孩子如果真的做错了事情,他(她)也会在对父母 “循循善诱”的问题回答中,认识到自己错在了哪里。反之,如果做父母的一开始就以自己的方式认定孩子错了,就开始批评(甚至训斥),他(她)不仅会产生抵触情绪,听不进你的批评、认识不到自己的问题所在,以后也懒得给你说、给你解释,逐渐地对父母封闭自己。

  尤其是在孩子年幼时,当他(她)主动告诉你自己做过的错事,父母更是要注意表扬孩子的诚实,然后根据实情和他(她)分析,指出这件事情错在哪里。记得我的儿子上小学五年级时,一天他放学回家告诉我,他和某某打架,把对方的鼻子打出血了。我当时很惊讶,因为儿子很少与同学发生纠纷,何况发生这样的事!我尽量以平和的语气问他:“怎么回事呢,你们不是最好的朋友吗?”他把事情的经过说了一遍。原来是他们几个同学出去玩时,那个孩子走在他的后面一直用脚踹他,虽然儿子抗议过,但是那孩子正在兴头上没有理会,所以就有了这样的结局。儿子说,自己不是有意要打他的鼻子,是因为太生气没有注意。

  知道情况后,我首先肯定了事情的起因不是他的错,但是后来他做得过火了。于是,我还是以平和的语气对他说:“某某确实不该那样去逗你,但他只是闹着玩儿,并不是故意要伤害你。你还击他一下让他停止也是可以的,但是你打得太重了啊,把他的鼻子打出了血就更不对了!所以,你要主动找他对自己的失手道歉,并请他原谅。”儿子马上心服口服地到那个孩子家里,对那个同学和他的妈妈说了这件事情,表达了自己的内疚和歉意。结果,两个孩子互相都承认了自己的错误,丝毫没有影响到两人以后的关系。

  其实,孩子打了人本来就心虚、害怕,同时也内疚。他向自己信任的人把这件事情说出来,不仅解除了内心的恐惧,也是想知道他接下来该怎么做。如果我一听说此事不问青红皂白就训斥他,甚至打骂他,那么孩子先被激怒的环节就可能被忽略。即使孩子被迫去赔礼道歉心里也会不服,搞不好两个小朋友真的就因此反目了。

  需要特别提醒的是,当孩子做了错事,一定要鼓励、启发他对自己的行为做出解释!因为通过解释,我们才可以知道孩子的心理过程,了解他对一些事物的看法与态度。“解释”,并不仅仅是针对事情本身,得到“解释”的机会与拥有“解释”的能力,将会对一个人的良好性格形成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因为很多时候,孩子的“错”事一经解释,大人才会发现,那实际上只不过是一场误解。

  3.注意为孩子保守秘密,才可能继续“听”下去

  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秘密,或一些不愿意让别人知道的事情,小孩子也不例外。由于孩子年幼未经事故,许多在成年人看来不值得一提的事情对于他们来说,可能就是天大的事情。因此,父母在与他们相处的时候,要学会用他的眼光去看待他所遇到的事情,学会先站在他的角度去思考、去感受。即便是一些关于孩子“好笑的”、“好玩儿”的事情,也不要轻易说给别人听,否则他会认为自己随时都会被“出卖”,从而对你隐瞒自己的所有。

  比如,两三岁的孩子有时会尿湿裤子。大人们碰到一起时免不了都会说起孩子的这些殠事,一是交流交流情况,二是当成父母间的谈资与笑料。不料一些阿姨见到小小的当事人时,总喜欢拿这样的事情去逗孩子:“哈,你昨晚把尿撒到床上了,是不是啊?”孩子虽然不会回答也不会辩解,但对小小的他来说这毕竟不是什么光彩的事情,他一定会在心里说:这个阿姨怎么知道的呢?肯定是我妈妈告诉她的!类似的事情多发生几次,他会想,我这样“丢人”的事情妈妈都会告诉别人,以后有什么“情况”千万不能让她知道了!

  再比如,孩子把班上同学的事情向爸爸妈妈聊了。父母通常认为这么些小孩的事不是什么多大的事儿,家长之间聊天时,会口无遮拦地说:“听我儿子(女儿)说,某某的学习不咋地。………”这样的话传来传去,当那个“学习不咋地”的孩子知道后,怒火冲天地问到你的儿子(女儿):“我学习不好管你什么事?”时,孩子肯定是懊悔、生气到了极点!可以想象,他(她)以后还会不会再与你聊他知道的事情,与你聊自己的心里话。

  生活中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那些为孩子不给自己说心里话而苦恼的父母可以反思反思,自己是不是没有把孩子的这些小事当回事?是不是无意中向别人透露了许多孩子这样的“秘密”?如果是这样的,赶紧找适当的机会与孩子交交心,真心诚意地向他(她)检讨并道歉,承认自己的错误,向他保证以后一定不会再有这样的事情发生!这样做后,我相信孩子会原谅你的——毕竟,幼小的孩子需要信赖、依靠他最亲近的人!

声明:本文由著作权人授权新浪网独家发表,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了解育儿知识,看育儿博文和论坛,上手机新浪网亲子频道 baby.sina.cn

精品推荐

网友评论 欢迎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分享到:
更多关键字: 家庭  教育 

企业服务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