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中心 > 教育中心 > 家庭教育 > 《21世纪,家庭这样教育孩子》 > 正文
父母期望值过高,孩子逆反在所难免
成长过程中的孩子,虽然因年少不可能经历多少事情,但是在他们的心里仍然会有属于他们的那个年龄、那个人生阶段的痛苦与困惑。这些痛苦与困惑对于成年人来说,或许不过是付之一笑的、不值得一提的小事,但是对于成长中的孩子,却有可能是难以承受之苦。如果当他们有了这样的痛苦与困惑而又得不到及时的排遣与消除,不仅会影响到他们良好的性格的形成,也会影响其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如果父母未能花时间了解他们,对他们的感受视而不见,孩子亦无从理解父母,叛逆父母实在是在所难免的现象。
1、解除孩子学习中的痛苦
父母们谈论的“逆反期”,是孩子最具有可塑性的、小学至中学阶段青少年时期。这个阶段孩子的“痛苦”与“困惑”,往往来自没完没了的作业、同学之间的竞争、家庭过高的期望值……归根结底,这一切都是围绕着孩子的学习成绩展开的。我们看看:学校的各科老师争先恐后地给学生布置没完没了的作业,是因为唯恐自己所教的课程成绩不突出,目的也是为了这一课的学生都能考出好成绩,为自己的脸上争光;同学之间的竞争,也不外乎考试分数的差别与一次又一次的排名次序;家庭中的父母,也希望孩子每一次都能考出好分数,这样就能进名小学、名初中、名高中,最后上名牌大学。
如此一来,学校的荣誉、家庭的重望都由这些孩子一开始就懵懵懂懂地担了起来。作为父母,虽然也可能感受到了孩子所承受的这些压力,但是为了不让自己的孩子落在别人的后面,大都不顾一切地催促着孩子负重往前赶。于是,作为一个学生,最痛苦的事就是成绩不理想。身为父母,我们首先要站在孩子的角度想想:孩子处在同一个班上几十个、甚至同一个年级数百个竞争对手之间,他(她)怎么会心甘情愿地落在别人的后面?他(她)比谁都更迫切需要自己有一个好的分数!分数不高,名次往后排,他(她)心里比任何人都难受啊!可是,任何一个孩子,都不可能每一次都能如愿地考得自己所希望的分数。考试失利的孩子,怎么会把自己心里的失落、难受告诉他的竞争对手?他(她)也不大可能告诉几十个(甚至上百个)同学共同的老师。而作为孩子唯一的父母,如果此时不能体谅、安慰他(她),反而迁怒于孩子的话,他(她)连一个倾诉的对象都没有了!小小年纪的他(她),会经受什么样的心理煎熬?会以什么样的心态去面对以后的考试?
考试,原本是对平时学习情况的检查。当考试的成绩未能客观地反映孩子的学习情况时,家长要做的应是:和他(她)一起对考试内容进行分析、查找原因。如果是因为平时没有把相关知识学好、掌握好而没有答好那些题,那就应该要求孩子尽快把缺失或者掌握不牢固的知识补上;如果是因为粗心大意,那就告诫孩子吸取教训下一次应该小心些,仔细些;如果是因为平时努力不够贪玩儿所致,那就告诉孩子要加油不要放松自己……
我的孩子小学五年级以前,因为我和他爸爸都在国外学习、工作,所以将他放在了远方的亲戚处。那个阶段由于他的大大咧咧,几乎每次的数学考试都不尽人意。五年级时他回到我们的身边。期末考试前,孩子所在的班常常要进行多次模拟考试。回家后的那个学期,第一次数学模拟考试他得了八十六分,为此他很是沮丧,说是自己粗心大意了。我安慰他、鼓励他,让他不要在意分数的多少,记住下次小心些就是了。没有料到第二天放学回来,他说他这次比昨天还少了一分只得了八十五分,然后放声大哭起来,一边哭一边说:“我也不知道为什么,这些题我都会做,为什么才得这么一点分啊……”看他这么伤心我和他爸爸很是意外,我立刻放下手中的活搂着他并抚慰他。他爸爸说:“儿子,八十五分并不少了啊,就算不及格也没有什么关系,我们不是经常都在考试吗?把没有考好的原因找出来,下次就能考好了呢。”等他情绪好点后,我告诉儿子:“其实,人的一生要经历许许多多有形与无形的考试,而且这些考试是要伴随自己一生的,我们不能因为某一次没有考好而气馁,那样不仅不能改变没有考好的结果,还会影响后面的学习。”我对孩子说,只要我们养成总结的习惯,把每次没有考好的原因找出来,有针对地努力,下一次就一定会考好的。我知道孩子有粗心大意的毛病,所以在这个学期的期末数学正式考试前,用红色的笔在他的手背上写下了“不要粗心,仔细检查”几个字,结果这些提醒还真的发挥了作用,他在那次考试中数学考了满分。尝到了得满分甜头的他,在以后的数学考试中很少失利,他也由此养成总结的好习惯直到今天。与此同时,由于我们从来不要求他考高分,也没有在意他的排名,他一直处于轻松自在的学习状态中,即使上了高中,他也是在快乐的心境中学习,还利用课余时间与兴趣一致的同学搞了一个小乐队,自己尝试写曲填词,体育锻炼也没有落下。在高中学习阶段,孩子不仅很快在班上名列前茅,也常常在年级的排名中名列前茅。
原本,孩子能有与其他孩子竞争的意识是难能可贵的,家长应该支持与主张孩子的竞争,但是不要把它看得太重。尤其是孩子过分看重自己的排名,并因为自己的某次排名情况不佳感到沮丧时,父母一定要注意开导他:“胜败是兵家常事。如果总是某一个人占住前面的位置,那还能算是竞争吗。”“每个孩子都是聪明的,每一个同学都在努力往前走,所以大家轮流排在前面是很正常的。”“不要去管名次怎样排,我们自己努力了就行!”
我认为,只要父母能够客观地看待自己的孩子,不过分注重考试的分数与班级的排名,孩子就不会背负沉重的包袱。面对能理解自己的父母,孩子在自己因种种缘故感到痛苦与困惑时,都会在第一时间向你把他的苦恼倾泻出来。没有苦恼与困惑堆积成“痛苦”积压在心中,孩子就会轻松、自然的状态下学习与成长。
2、为孩子减少学习中过多的负担
如今,学校为了追求升学率,家长为了让自己的孩子上名校,几乎整个社会协同着将中国的教育推向了“考试化”。孩子为了应付各种各样的考试,几乎整天都被题海淹没。我的一个朋友的孩子正在上小学三年级,除了要完成学校的各种作业,还得完成家里为他安排的英语、数学课外学习的习题。他悄悄告诉我说,其实他放学后很不愿意回家,反正回去后还是写作业,所以总是尽量在路上拖延着回家的时间。据成都市青羊区教育局2007年的调查显示,该区97%的孩子参加了课外学习,其中6%的孩子参加的课外学习达到4种以上,60%接受调查的孩子认为压力大的原因在于课外学习过多。
当然,很多家长认为,在当前的应试教育大环境中,为了不让自己的孩子落在别人后面,不断给孩子加压,也是不得已而为之的做法。可是,一个孩子的聪明才智并不是关在屋子里用题海战术才能被发掘的。如果你的孩子苦于作业太多,并由此影响了他的情绪,家长要视其情况主动为孩子减去那些简单、重复的作业;不要让孩子过早地涉及不属于那个年龄段的知识。
我的儿子小学时,我是这样对待他的作业的:下午放学后,会提醒他出去玩玩,或与同学打打球什么的;晚饭后和儿子闲聊时,侧面了解还有什么作业要做,如果儿子认为作业不多,也有必要做,就不管他了;而如果他觉得作业太多,我认为有的作业不需要做(比如背课文还包括标点符号;儿子认为简单的、重复的作业),就会主张他不要花费时间写那些自己认为不需要写的作业,因为孩子应该有时间做他愿意做的事情,而且孩子到了该睡觉的时间就必须要去睡觉的。我认为,保证孩子的睡眠比写作业更重要。儿子上初中时,我仍然采取这种方式,从不要求他必须上早、晚自习。
儿子上高中住校后,学校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奥林匹克基础知识赛事。孩子因学习均衡从不偏科,对什么都感兴趣,什么赛事都想试一试。学校规定一人不能参加超过三项赛事的培训,他就选了三个。我知道后极力反对,只同意他参加一项。我告诉他,每一个人的精力都是有限的,这样做会使你的学习负担过重,容易顾此失彼,弄不好会影响正常的学习进度。他虽然答应了我,但还是瞒着我报了两项。暑假中,他在某高校参加完奥林匹克物理竞赛的培训后,又急着要赶到另一个城市的高校参加奥林匹克化学竞赛培训时被我发现,我坚决地阻止了他!我告诉他我的理由是:刚参加完物理培训,必须要有时间消化学习内容,而且身体还处在发育时期,同时正值酷暑时期,我不愿意你因为疲于奔波、劳顿而生病。何况,假期中必须要有休息时间段进行身体的调整。道理讲清楚后,儿子没有再坚持,并理解妈妈是因为爱护他才这样做的。
实际上,父母在当今孩子各方面承受压力的情况主动为孩子减负,孩子真的会很感激你并因此感受到你的疼爱。而更重要的是,为孩子腾出时间,让他们在充满阳光的户外认识、了解自然,使他们能从中得到一些体会与感悟,才是开启书智慧之源的最好的方式与方法。因为那些体会与感悟是通过自己的观察与思考获得的,并非书本中一些现成的东西。与此同时,身心愉悦的孩子才可能身心健康,才会从充满阳光的快乐生活中感觉到父母的可信与可亲。这样的孩子是不可能对父母“逆反”的。
3、不要对孩子预设过高的期望值
很多家长都喜欢早早地为孩子设置奋斗目标,还认为目标越大越能促使孩子用功、努力。却往往忽略这样一个问题:家长对孩子的要求必须符合孩子年龄特征和个性特征,过大过远的目标也过于抽象与虚幻,幼小的孩子怎么能够理解与把握?而父母一厢情愿地将这样的目标当成对孩子的期望时,就总会觉得孩子怎么做都不符合要求,总是感到孩子的所为不如自己的意愿,久而久之成长中的孩子会因此感到压抑。
一个孩子在他的日记中这样写道:“我觉得自己没有用,很无能,每当看到父母满怀期望的目光,就非常难过,不知如何做才能达到父母的要求,如今,一看见书就怕,真想把它扔出去……”据调查统计,中国17岁以下的青少年中,至少有3000万人受各种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困扰;中小学生心理障碍患病率达21.6-32.0%。
一名正在上高一的孩子选择了自杀!他在绝笔遗书中写道:“我升入高中了,这是一所重点中学,一个月才放两天假,压力比初中大多了。这次月考我考得很不好,退到全班第五名。老师和父母都批评了我,我知道他们是为我好,但我不明白大家为什么对名次看得这样重。”
过高的期望值会压垮孩子稚嫩的肩膀,也会成为家长与孩子之间的鸿沟!父母对孩子不切实际的、过高的期望值,是孩子痛苦的根源之一,也是孩子逆反的诱因!
相反,如果父母把注意力放在怎样让孩子一天天健康、快乐地成长,不去期望孩子成为天才、神童,当孩子有你意想不到的表现时,你往往会一次一次的感到惊喜。而父母表现出的这种由衷的喜悦,或许正是激励孩子不断往前走的动力。
记得我的孩子两岁多一点时,因为家中无人照看,又正好达到我们学校幼儿园“小小班”的入园年龄,于是就把孩子送进了幼儿园。说实话,当我第一天送孩子到那里时,看到那么多两岁多的、懵懵懂懂的孩子聚在一起,心里真是替幼儿园的阿姨们犯愁:这么小的孩子,怎么管啊?!几个月后,幼儿园搞活动通知家长参加,我也去了。没有想到的是,我们那个“小小班”的孩子居然也表演了节目!看着只有一点点大的儿子随着音乐的节奏扭动身体,比划着动作时,我激动得流出了眼泪,心里充满了对幼儿园老师的钦佩与感激!但没有想到的是,后来另外一些家长却抱怨幼儿园的老师就知道哄孩子玩,不教孩子学东西(认字、写字)!读者由此可以看出,家长之间的感受之所以有这么大的差别,就是因为对待同一件事情各自的期望值与心态不一样所造成的!
再如,我的孩子初中毕业考入市里的省级重点中学后,被分进了重点实验班。由于这个班的学生都是来自市、县各个中学的初中毕业生尖子,所以我希望我的孩子只要能身心健康地跟着走就行了。第一次摸底考试后,儿子的年级排名是三十二(全年级一千多学生),我很是意外,没有想到他会排在这么前面!可是儿子笑笑说没有考好。我立刻告诉他:“考得非常好了!你看看,中考成绩名列全市第一名的那个孩子也不过排在第三十名,你就可以想象所有的学生有多厉害。儿子不要对自己要求太高哦!”可后来每一次的月考排名,他都一次一次往前靠,没多久就进入年级的前十名。说实在的,哪一个家长不会为自己孩子的这种状况感到高兴呢?可我在暗自高兴的同时也暗自担心,生怕儿子被名次所累,生怕他整天只知道读书写作业。
上高中后,儿子住在学校,只能在周末回家一次。于是每周中途,我都会借口给他送一次晚饭,去和他聊聊学校的事情,看看他的精神状态如何。从儿子的讲述以及从老师那里的了解中我得知,儿子上高中后,因为与这些聪明好学的同学同吃同住、同交流。他很开心也很兴奋;他并非我想象的那样在“死读书”,仍然有体育锻炼的时间,而且还和几个爱好相同的同学组织了一个小乐队,自己尝试原创校园歌曲……,学校生活算得上多姿多彩。看着满脸阳光灿烂的儿子,我放下心来。高中二年级时,尽管这个年级的人数不断增加至两千多,儿子的学习成绩排名进入年级前三。当他不久后被排名年级第一(而且每一科成绩都获得过单科年级第一)时,我真是不能相信自己的耳朵!记得他第一次获得年级排名第一时,我惊讶地上下打量着他,疑惑地嘟囔着:“咦,这还是不是我的儿子呢?你怎么会这样让妈妈吃惊啊!”每次儿子看见我惊愕的样子都会显得很开心。
一次我去学校看他时,儿子告诉我说,他的老师都认为他以后会上清华大学。我心里很高兴,但是怕因此给他添压力,马上回答说:“能上清华当然好,但是不一定非上清华不可呢,什么大学都一样啊,只要你像现在这种状态学下去,妈妈相信你在任何一所大学都会是很棒的学生!”
他对同寝室的朋友说,他之所以觉得学习是很开心的事情,就是因为爸爸妈妈从来不给他学习上的压力。而我和他爸爸,也是因为从来没有期望他一定要排上什么名次,所以才能一次次意外地为儿子取得的成绩感到惊讶和振奋。
我想,儿子之所以有这样的学习状态,除了他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以外,更主要的一个原因是:他并没有在小学、初中阶段像很多孩子那样,每天花十几个小时读书学习,所以并不疲惫,也没感觉到学习是苦差事。到了高中那样一个需要冲刺的环节,他因为遇到了很多竞争对手而兴奋,于是由新奇的感觉刺激而产生的充沛精力,让他拥有并展示了足够的竞争实力。试想,当你把一只弹簧早早地拉伸到它的极限度后,这只弹簧还能在关键时刻发挥它的“弹动”作用吗?疲惫不堪的孩子对不能理解他的、对他怀有过高期望的父母逆反,是在所难免的。
声明:本文由著作权人授权新浪网独家发表,未经许可,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