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脚丫大世界

  《小巫旅游蜜语》

  小脚丫大世界

  我不是一个安分守己的人。我丈夫也不是。

  我们俩都离开自己的国土故乡,跑到陌生国度学习工作生活,还特喜欢去陌生地方旅游。老话把这叫做“背井离乡”,不禁给人一种凄凉的感觉。我们没有这种心绪,反而越是陌生的地方,越能引起我们俩的好奇心。

  想当年我去美国留学,俺爹娘在机场送别我,互相挥了挥手就拜拜了。我的同学去我们家看望我爸妈,问是否像其他家庭那样生离死别、泪雨滂沱的,俺娘诧异地说,没有啊!哭什么呢?

  同学更诧异:女儿离开您那么远,您不悲伤吗?

  俺娘笑说:不悲伤呀,我觉得她在美国会过得挺好。

  这话真说中了。“好”并非意味着在美国挣大钱买大房子,而是自由和开心。因了不安分,我并没努力挣房子,而是有机会就旅行,一共走了50个州的一半。其实到现在,我们夫妻俩也没买房子。我开玩笑说,我们俩把买房子的钱都送给航空公司、旅行社和各国观光局了。

  生孩子之前带丈夫去了美国,我们俩一起去过英国、法国、意大利、蒙古、日本、越南、澳大利亚,蜜月是在新西兰南岛度过的。辞去全职工作后,为《时尚》等杂志写过一些游记。有了孩子之后,又去过上述一些国家,还去了其他一些国家。丁克时的旅游是一种心境,带孩子去则是另一番眼光。大部分旅游都没有及时写下游记,很多记忆已经淡去,只留下感觉。带孩子的是手记,不带孩子的是游记,两种文笔风格。既然不是旅行手册,还是写下感受吧。

  在澳洲淡忘人间

  曾经听过这样一个新西兰人编派澳大利亚人的笑话,一天,上帝对圣彼得说:“我很得意这片新创的土地,我赋予它最晴湛的天空,最纯洁的白云,最蔚蓝的海水,最茂盛的丛林,最肥壮的绿草,最丰盛的物产,最美丽的景色,最温和的气候,以及最祥和健康的民众。”

  彼得不解地问:“神啊,您不是说凡事要平衡吗?在富饶之处您创造饥馑,在繁茂之地您散播疾病,在和平之时您发起战争,在善良之众里您植入邪恶之心。这次怎么违反了您的原则呢?”

  上帝笑笑说:“你看看它的邻居吧。”

  笑话归笑话,却不无道理。在游览了四大洲十几个国家后,我感觉到新西兰的确是上帝留给人类的一块净土。

  在欧洲殖民者踏上新西兰的海岸之前,最早发现它的毛利人称它为“遨特娥柔阿”,意思是“悠长的白云之乡”。任何人问起我对新西兰的印象,我只有一个词:人间天堂。那里的景色之美,不是我们这些久居钢筋水泥楼林里的都市虫子所能想象得到的。那里的绚丽色彩,原先只在照片里见过,还以为是印刷时经过了修饰,没想到世上真的有这般摄人魂魄的颜色。每次回新西兰探亲,目光所及之处,无一不是一幅巧夺天工的美丽图画。

  屈指算来,十几年间已经跨越赤道十几次,每次都赶上北半球的冬天即南半球的夏天,这样一来对于澳洲的印象不免有些偏颇,记忆中总是阳光灿烂,蓝天白云,碧浪滔滔。

  美国旅行往事

  2001年夏,丈夫到美国出差,我携Sam随同前往。这是Sam第一次去美国,入关处,他的美国护照上落下了第一枚印章。我们一共探访了芝加哥、丹佛、纽约三座城市。6月底,在我的第二故乡纽约市,坐在高耸入云的世界贸易中心双塔下,与老朋友共进晚餐。两个多月后,世贸双塔轰然倒塌。

  2002年秋,我怀着女儿,全家再次去美国度假,走访旧金山、拉斯维加斯、大峡谷,东至华盛顿、南下西弗吉尼亚州的普林斯顿,再北上新泽西、纽约,最后途经芝加哥返京。

  2007年7月,我带女儿去芝加哥参加国际母乳会50周年大会,又去华盛顿朋友家小住;2012年春节,我又带着女儿去纽约度假两周。

  这里收录的,仅是2001年应邀而撰的两篇游记。后来数度重返美国,我都没有写什么,原因之一是在美国,我乃非游客,而是返乡的本地人,所以很难用游客的目光去看待它。这里放一些图片留作纪念,特别是纽约世贸双塔遗址——想当年我曾经每天行走在原址当中,而今却面目皆非。

  另外特别注明:“芝加哥儿童博物馆”里使用的图片,是2007年带女儿去玩儿的时候拍摄的。文字写哥哥,图片照妹妹,两全其美,相得益彰。

  热辣辣东南亚

  虽说我们夸口新西兰乃上帝留给人间的最后一块“净土”,这世外桃源的一大缺憾就是离凡间太远。新西兰人看腻了自家门前的绿水青山、玩儿够了离家不远的海浪沙滩,想去别人家看看,那可费老鼻子劲儿了!飞行旅程一般在10小时以上,更不用提诸多去处需要转机两三回。老公的一个大学同学,嫁了一个荷兰人,每次回新西兰省亲后再回婆家,都要在路上奔波起码40个小时:先从南岛的基督城飞到北岛的奥克兰,再转机飞到新加坡,再转机去阿姆斯特丹,如果想省钱,还要在欧洲某地再转一次机。这行程,光听着就让人腿肚子转筋!

  居住在北京,则给我们的“出国游”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尤其是周边的东南亚,于是我们趁机把身边的几个国度玩儿个遍。最重要的是,这些国家地处热带,有大片的海滩,正好满足我老公对水域的嗜好,也方便携带年幼的孩子游玩。

  东南亚文化从表面上看,与中国文化有诸多类似之处,但细究起来,也会发现其间往往相去甚远。我自己还有个特殊癖好:每到一个陌生国度,对其热门景点的兴致一般般,反而更喜欢穿大街走小巷,观看当地人民穿衣吃饭生活起居的细节,还喜欢去他们的菜市场、夜市或周末集市里边逛游,购买一些当地特色的服装,在大排档里品尝当地人喜好的地道美味。东南亚人普遍性格温良友善,语言不通没关系,比比划划都能明白。孩子们受我的感染,也喜欢“赶集”这一活动,见到不同寻常的食品,要么驻足观看烹调过程,要么买一点尝尝,自是乐在其中。

  飘游多年,我发现自己长了一张“国际脸”,无论在哪里——蒙古、日本、韩国、马来西亚、越南、菲律宾等等,别人都当我是本地人,张嘴就是本土话。想来原因之一可能是在大街小巷和本地市场随意逛游的外国旅客并不多,所以大家都没拿我当外人。甚至在新西兰,还有人坚信我是毛利人;美国人也曾被我忽悠得深信我是印第安酋长的女儿,真真令人乐不可支。其实,对我来说,用某一种文化来界定自己并不重要,“您看我是哪儿人就是哪儿人吧。”

分享到:
意见反馈 电话:010-62676300保存  |  打印  |  关闭
搜答案 我要提问 我要回答

猜你喜欢

换一换不喜欢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