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期间,一位父亲拿出了管理员工的手段——给儿子发“年终奖”以示激励。无独有偶,一位“80后”工薪父亲“富养”4岁女儿,春节7天斥资3万元旅游购物……春节期间,突击花钱买“教育”的事例不胜枚举。
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胡萝卜加大棒”是很多家长的惯用“伎俩”。尽管不时有“虎妈”、“狼爸”涌现,但不可否认,在现代家庭教育中,“大棒”越来越让位于“胡萝卜”,“好孩子是夸出来的”日渐深入人心。但“胡萝卜政策”该怎么用?让不少家长感到纠结。
用“收买”代替夸奖是不少家长的选择:看看网上论坛中“晒”的,语文数学“双百”奖励新款手机一部,期末考试全班第一“年终奖”2000元,评上“三好学生”外出旅游一次……很多父母看着孩子领取奖品后的快乐身影叹息:物质奖励的确能起到一定效果,但似乎又有点不对劲儿,不少教育界人士更是为此忧心。
其实,“教育”买不来,奖励孩子,更要注重“精神”。将物质奖励与某项要求“挂钩”,甚或将考试分数“明码标价”,试图“诱惑”孩子好好学习,短期内也许能产生效果,但容易让孩子迷失学习目的,误以为是为眼前利益所学。而这个“诱惑”一旦失去吸引力,学习也就丧失了动力,父母只能一再抬高“价码”。与其如此,精神上的鼓励、赞美也许更加有效。很多时候,孩子需要的是心灵上的肯定、赞赏,这才是学习进步的真正动力。
奖励孩子,讲时机,更要讲方法。年终针对期末考试成绩,对孩子来个“论功行赏”未尝不可,但与最终结果相比,孩子日常的学习过程更值得关注。与其年终给份大奖,不如在每天孩子准时起床、合理安排时间、按时完成作业时给予鼓励,通过对过程的奖励,可以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更有利于长远发展。很多父母平时忙于工作,觉得对孩子有所亏欠,于是在奖励上一掷千金,但若孩子犯了错误,惩罚上也是疾风骤雨。无论奖惩,在方法上,有针对性的和风细雨总比简单粗暴来得有效。
有人说,“男孩要穷养,女孩要富养”,这是花钱买“教育”的另一套“理论”。其实,男孩也好,女孩也罢,“穷养”、“富养”各有其道,如不得要领,“富养”比穷养的后果可能更糟糕。正确的教育,都不应仅仅局限于物质的层面,更要关乎精神品格的培养。以所谓的“女孩富养”来说,在物质上开阔其视野,在精神上丰富其思想,培养孩子的自尊心、同情心、感恩心和责任心,才能让孩子拥有淡定从容的心态,高贵典雅的气质,聪颖睿智的形象,温文尔雅的性格。否则,“富养”会使其更加庸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