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挑食

  《孩子的问题不是问题》

  家长困惑篇  吃饭也困惑

  家长都希望将自己的宝宝养育得聪明伶俐,身体健康,可是有的孩子吃东西就是挑肥拣瘦——不是不吃菜,就是不吃肉,要不就是专拣喜欢的吃。结果,有的吃成了小瘦子,有的吃成了小胖墩。无论胖还是瘦,都成了家长心头的负担。真担心孩子将来会成为“小病夫”!

  专家解惑篇  有一个金字塔,告诉我们“吃”真的很重要

  美国心理学大师马斯洛曾提出一种“需要层次理论”。

  他说人有五种基本需要。第一种需要是生理的需要;第二种是安全的需要;第三种是爱与归属的需要;第四种是尊重的需要;第五种是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这五种需要排成一个金字塔,最底层的需要是生理需要,它作为塔基,面积最大,它承担着上面所有需要的压力,它最重要。它就是人类维持自身生存的最基本要求,包括饥、渴、衣、住等方面的要求。生理需要是推动人们行动的最强大的动力。解决生理需求的首要问题就是吃的问题。这个金字塔告诉我们:吃,真的很重要。

  孩子从小长大,“吃”的重要意义显而易见,只有吃好,才能保证身体有足够的、平衡的营养,才能健康。挑食、偏食、营养不足,身体自然长不好。

  孩子没吃好,家长负全责

  孩子出生以后,最重要的两件事就是吃和睡,吃和睡共同作用的结果就是长。在孩子生长发育的早期,孩子不会表达对吃的要求,没有选择吃的能力和权利,他只能等在那里,给什么吃什么。所以孩子的“吃的习惯”是家长养成的,孩子没吃好,家长应该全权负责。

  1.家长,你的孩子是真的偏食、厌食吗?

  孩子偏食、厌食现象不能一概而论。有些偏食、厌食是心理因素引起的,还有一些是生理因素引起的。要准确判断孩子偏食、厌食的原因,家长最好先带孩子到医院儿科做一下检查,确诊孩子的胃肠道是不是有问题。排除孩子偏食、厌食的病理因素,才能更好地从心理方面分析原因,找到对策。

  2.家长偏食,孩子就偏食

  孩子的最大特点,就是模仿。孩子的饮食习惯相当程度上来自于父母的遗传。爱吃零食的父母,孩子自然喜欢吃零食;父母挑食,餐桌上的食物自然单一,久而久之,孩子就会习惯父母的饮食方式和口味,不愿意接受其他的食物,这当然就偏食了。

  3.家长宠爱带来的麻烦

  现在的孩子的父母大多都是80后,80后的家庭生活普遍丰富多彩。当孩子“捣乱”的时候,他们舍不得严厉地管教孩子,也舍不得自己的宝贵时间,他们觉得最好的方法就是用孩子喜欢的食物宠爱、安抚孩子。还有一些孩子在经历着“隔代教育”,由爷爷奶奶或姥姥姥爷照看。这些老人大多出生于上世纪50年代左右,他们记忆里的生活不富足,吃不好。这一代人最重视的就是“吃”的问题。在他们看来,把他们认为最好的给孩子,给孩子他们最喜欢吃的,就是给孩子最好的爱。虽然都是宠爱,却引起了“大麻烦”!

  4.被强迫引起的物质心理障碍

  孩子跟大人一样,会因为情绪或是生病引起正常的食欲不振。比如刚刚受了委屈或是胃口不好,如果家长不顾孩子的状态和变化,一味地要求孩子必须“粒粒皆辛苦”、吃的量一定不能少于以往,那么当孩子吃下去的某种食物使孩子感觉是痛苦时,孩子不会把这种痛苦的体验看作自己的享受,而会迁怒于“就是吃了这种东西才让我难受的”,于是他就会恨这个东西。这样就产生一种物质引起的心理障碍了,给孩子制造了偏食的机会。

  5.肠胃也会说“不”

  现在的孩子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偌大一个“家长团”都把希望和爱寄托在这一个小宝宝身上。在“吃”的问题上,当然要给孩子最好的。很多家长都觉得中国的奶粉或是食品有质量问题,所以都给孩子吃进口的食物。各国家的地域文化不同,经济水平不同,饮食传统也不同,食物的生产精细程度必然有所不同。当早已适应了进口食品的肠胃,要突然适应国内的食物时,孩子的肠道会产生一种不平衡,肠胃当然要说“不”。是成人盲目的爱制造了孩子“吃”的问题。

  6.好东西也不能天天吃

  家长给孩子什么样的营养,往往不是理论上学来的,而是“从众心理”得来的经验。有很多家长,一听说吃海鲜和精肉最能补钙,就逼着自己的孩子上顿海鲜、下顿海鲜,或者午餐瘦肉、晚餐瘦肉。家长无视孩子本身对这方面的需求大小,坚定地认为食补好于药补、多补好于少补,东西好,当然要天天吃。海鲜和肉就这样给孩子造成了“过度性”的可怕阴影,下次再见到海鲜和瘦肉,哪里还有食欲可言呢?

  7.餐桌上的教育

  一家人共用晚餐的时候,孩子往往会比较安静,注意力也很集中,这是很好的交流机会,家长当然不会放过这么好的教育机会。尤其有些家长喜欢利用这样的机会对孩子进行批评教育,比如“你就淘气”、“你就不可爱”,一番说教使得孩子万分委屈,餐桌上已经没有了进餐的快乐,而成了小小的“审判台”。面对餐桌,孩子不是怕吃饭,而是怕坐到餐桌上被审判。所以,孩子就逃离餐桌,不吃饭了。

  这样做,孩子才能吃得好

  健康之于孩子非常重要,正如有人说过的那样:孩子的健康是1,其他能力是0,如果没有健康保驾护航,后面跟着再多的0也是没有意义的。为了让孩子更健康地成长,家长要对孩子养成的习惯进行反思,了解孩子在“吃”上出现问题的原因。我想,不管哪一种原因引起的偏食或是厌食,家长们可以有选择地采取下面的策略,让孩子吃得更好。

  1.家长不要偏食,让餐桌丰富起来

  家长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家长也要做孩子吃饭的好榜样,不要认为自己不喜欢的事不会影响孩子。“正其身,不令而从”,家长想要孩子不偏食,首先要自己不偏食,以身作责。家长要肯花一点时间,给孩子定制一个简单的食谱,无论多忙都坚持下去,让餐桌丰富起来,让孩子的营养丰富起来。

  2.家长放开手,让孩子大胆地吃

  孩子就是一个“杂粮器官”, 家长应该对孩子放开手,让孩子大胆地吃,让孩子吃各种各样的食物,让孩子的肠胃功能自然发展。孩子只有把各种营养按比例输送好,在体内消化好,整个身体才会得到全面的滋养,孩子才能健康地成长。家长可以担心食物的质量问题,但没有必要过度恐惧,毕竟有问题的食品是个别的。家长也可以想办法对食物进行二次加工,减少内心的恐惧,让孩子大胆地吃。比如可以用过滤的清水将水果、蔬菜上的农药、残留物都分解掉等。

  3.参与集体生活,纠正孩子的习惯

  孩子如果偏食,可以把他们送到附近的幼儿园过集体生活。家长不用担心,孩子在幼儿园里偏食吃不饱,那只是极个别的现象。小孩子也有“从众心理”,当他看见别的小朋友吃,他也会觉得香,也会跟着吃起来,慢慢地就会改掉偏食的毛病。即使有些小朋友“就是不吃”,家长也不用担心,幼儿园的老师是不会真的让孩子饿坏的,等孩子慢慢适应了幼儿园的生活规律,也就改变了原来的饮食习惯。重要的是家长要能够比孩子更经得起考验,否则就会前功尽弃。

  4.最后教你一招,饥饿疗法也有效

  有些孩子到了3、4岁已经养成了偏食的坏习惯了,家长又不忍心看着孩子去幼儿园挨饿,再想办法纠正就有点困难了。这个时候,家长不妨试试“饥饿疗法”,虽然有点残忍,但其实很有效,当然前提是不要饿坏孩子。“饥饿疗法”就是适当地做一些孩子不喜欢吃的东西,孩子不吃没有关系,不要追着孩子屁股后面喂孩子吃,不吃就不吃。等到孩子想吃的时候也没别的选择,渐渐地当他的味觉和肠胃适应了这种食物,他也就不再挑剔了。

  吃饭就是生理需要,孩子该吃什么就吃什么。

  让孩子大胆地吃杂食,他们一定会成为“五谷杂粮牌”的健康宝宝。

声明:新浪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搜答案 我要提问 我要回答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