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早期教育变成了早期摧残?

  现在越来越多的家长重视起早期教育,不想让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了,为了孩子的未来,宁愿让他小时候多“磨练”,然却不知道,这样做很可能会把早期教育变成早期摧残。

  不要把早期教育变成早期摧残

  比选择早教机构更重要的是,家长应学会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适应能力和爱的能力,关注智商与情商的和谐发展。

  “调查显示,七成以上的家长认为,早教就是提前学习汉字、英语(论坛)和数学。这个可怕的误区导致越来越多的孩子从小学开始就厌倦上学。”沃建中说,北京某小学一年级的厌学率2年内上升了7个百分点,而厌学者大都接受过所谓的早教。

  沃建中曾接待过一名“神童”。他6岁认识2000个汉字,能背110首古诗,会算100以内的加减法。上学后,课堂上他不听课,因为都会,一年之内连跳两级。到了三年级,开始听不懂了。因未养成听课习惯,成绩迅速下滑,产生挫败感,一心想退学。

  “不要把早期教育变成早期摧残。”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认为,这个“神童”的不幸并非孤例。我国的儿童、青少年乃至大学生,虽然学业成绩上不亚于发达国家的孩子,但普遍表现出独立生活能力差,缺乏自主意识,做事被动胆怯,缺乏对环境的适应和应变能力;不懂得人际交往的技巧,人际关系差;只要求别人照顾,却缺乏同情心和帮助别人的能力;在家不懂得尊敬自己的长辈,在外缺乏社会责任感。这些缺点大都源自重知识灌输、轻人格培养的育儿积习。

  “我们身边不乏这样的人:或滔滔不绝地高谈阔论,不顾及周围人感受;或他人讲话时,迫不及待地打断、插话。”沃建中认为,“这种交流时不会听别人说话的毛病,与婴儿期缺少一种训练有关10个月大的宝宝,应学会用眼神追踪父母的身影,学习以别人为中心。”

  “关注智商和情商的和谐发展才是早教的要义。”沃建中强调,选择早教机构固然重要,但是家长都该学些发展心理学的知识,能够陪伴和指导孩子更为重要。

  怎样训练儿童思维能力?沃建中举了一个例子,铺着台布的桌子上有只苹果,刚会走路的宝宝想拿到它。聪明的妈妈不会代劳,而是鼓励他想办法解决问题。宝宝试了多次够不着,妈妈就把桌布递给他,和他一起慢慢拉,苹果最后就落下来。

  怎样培养健全人格?着力点是培养孩子独立生活能力、适应环境能力、爱的能力和公民意识。比如,从1岁半起培养婴儿自我服务技能,包括系鞋带、穿衣服、洗脸、刷牙、吃饭等,增强其独立性和成功感;训练从爬到走的最佳方法是,先教孩子学会爬,而后鼓励他扶墙站起来,再沿着墙走。培养其勇敢、独立意识。

  再如1岁开始抓自律。发展心理学中有一个著名的“糖果实验”。上世纪6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瓦特·米伽尔给一些4岁小孩子每人一颗非常好吃的软糖,同时告诉孩子们可以吃糖,如果马上吃,只能吃一颗;如果等20分钟,则能吃2颗。研究人员经过十几年的跟踪实验发现,那些忍住诱惑的孩子,成年后在事业上更易成功。“延迟满足”一词由此诞生。1岁多的孩子最喜欢的事是吃,“延迟满足”训练就从这里起步,“先给大人分享,然后自己吃”。

  让所有孩子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

  通过完善制度设计和提供公共服务,创造条件让贫困儿童获得服务,解决我国儿童早期发展过度商业化、精英化的问题。

  “传统的早教提法应该用科学的'儿童早期发展'表述代替。”蔡建华介绍,“'发展'的概念更为贴切,包括营养、体格、心理、情感和社会能力等要素。”

  “投资儿童早期发展是打破贫穷代际传递、提高国家竞争力的战略选择。”蔡建华表示,随着我国跑步进入老龄社会,20年后,65岁以上老人将占总人口的1/5。维持经济增长和赡养老人的负担,将落在当今婴儿们的身上。目前,全国每年约有1600万新生儿,0-3岁儿童约5000万人,其中61%在农村。农村儿童中,1/3的孩子是双亲外出务工的留守儿童,其情感、社会和认知发展方面越来越多地出现压抑迹象,迫切需要儿童早期发展成为社会服务的重要方向。

  然而,由于当前儿童早期发展投入低,仅占GDP的0.01%,远低于一些发达国家0.9%的水平,而且服务覆盖面不足,市场处于粗放型发展的初级阶段,商业性机构大都以赚钱为目的,不是把“培养人”作为目标,市场对象呈“精英化”趋势。贫困儿童缺少获得这方面服务的机会,成为我国儿童早期发展的突出问题。

  “让所有孩子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据蔡建华介绍,2011年,教育部、国家人口计生委、卫生部等七部委联合颁布《全国家庭教育指导大纲》,将儿童早期发展工作纳入人口计生公共服务范畴。目前,相关政策、标准等制定工作正在进行。现在已完成0-6个月婴儿《入户指导方案》公开征集,《婴幼儿早期发展测评》已在中国人口网主页挂出,供大众免费使用。婴幼儿发展指导师的职业标准和培训工作正在加快推进,北京市去年已培训200人,今年计划再培训200名,通过她们入户指导,教会父母们怎么科学育儿。各地已建立的50多个试点正在探索创新服务方式,如发放服务券、开展信息化服务等。在这方面,国外的一些经验值得借鉴。

  美国从1965年开始,针对所有贫困儿童实施两个计划,即开端计划和儿童照料计划。前者由政府选择一些机构,为贫困家庭入户指导,一年服务32次。后者是政府发放服务券,家长自行选择服务机构。

  “通过努力,我们将提供服务半径3公里、全覆盖的儿童早期发展基本服务。”蔡建华表示,公共服务的推进将促进市场行为的规范。

  “儿童早期发展任务不能完全托付给商业性机构,教育中许多东西是金钱买不来的,家长必须身体力行。”孙云晓提醒,多陪陪孩子,与孩子一起成长,亲子关系好坏决定教育成败。

  市场被贴上“高价”标签

  0至3岁的娃娃一堂不到一小时的课,少则百八十元,多则二三百元,内容良莠难辨。

  “如果从孩子出生第三天开始教育,那就已经比别人晚两天了。”时下流行的这句早教口号,不知打动多少年轻父母的心。于是,0至3岁的娃娃越来越多地奔波在“上学”路上。

  在北京市朝阳区建外大街的一家国际儿童教育中心里,5个不到一岁的小宝宝偎在妈妈怀里,跟着边做手势边唱英文歌的老师,在妈妈的帮助下刮刮鼻子、摸摸眼睛,学做一些肢体动作。

  “对于80后的家长们,早教正在成为一种育儿时尚。”该中心负责人对记者说,“每天有很多父母预约试听,来上课的孩子一岁半的居多,最小的只有28天。”

  “这里开设音乐、娱乐、艺术课,整套课程打完折也要1万多元。”一名带女儿来该中心上课的妈妈说。

  在不断升温的早教潮中,市场被贴上“高价”的标签。

  “目前,0-3岁儿童教育市场多为商业化运作。一堂不到一小时的课,少则百八十元,多则二三百元。”国家人口计生委培训中心主任蔡建华介绍,经过10多年的快速发展,国内早教机构雨后春笋般地繁荣起来,既涌现出红黄蓝、东方爱婴等本土品牌,也活跃着美吉姆、金宝贝等国际名牌,但普遍价格不菲。

  据了解,东方爱婴在一线大城市每课时收费150元,整套课程(72课时)优惠价为8100元。外资品牌高端代表金宝贝,在北京12次课时的课程每小时收费280元,96次课时收费超过1.7万元。即便一些幼儿园所办的走低端路线的亲子园,每小时收费也达60-80元。

  除了收费高,市场发展也呈现无序状况。根据相关规定,教育部门负责3-6岁学前幼儿园的准入和管理,对0-3岁教育机构没有监管职责。目前,各类相关机构多以“信息咨询公司”、“科技发展公司”等名义在工商部门注册,进行商业运营。而“早教”的特殊授课形式,又让工商部门很难监管。监管机构缺失,导致办学标准、师资准入、监督考核等制度处于无序状态。一些机构的老师根本没学过教育学方面的知识,培训十几天就上岗了。很多早教机构设在商务楼或商场等人流集中的地方,楼层普遍较高,基本没有幼儿专用拉手、护栏,安全隐患令人担忧。

  面对良莠不齐的早教市场,于慧和丈夫起初不打算追风赶潮。“我本来不信早教机构的宣传,但我们小区的孩子几乎都在上课。儿子快2岁了,说话还不连贯,而邻居家上过课的同龄女孩早就能背唐诗。”最后,于慧沉不住气了,也给孩子报了一个班,“他们都冲出起跑线了,我们没准备好也不成!”

  也有始终不为所动者。“一切顺其自然吧。咱们小时候没有早教,现在不也挺好的?”初为人父的小张认为,3岁以下的孩子还太小,早教与否无所谓。

  早期经历关乎终身健康和幸福

  儿童早期的激励和学习经历会影响大脑发育,进而影响生命后续阶段认知和社会情感发展。

  对于0-3岁的宝宝,早教究竟有没有用?

  上世纪90年代,一种传统的育儿法“沙袋喂养”,仍在山东、湖北两省部分地区流行。即将出生不久的婴儿,放入盛满细沙的袋子里喂养。用沙土代替尿布,一天换一次土。母亲只在喂奶时看看孩子。经过一段无激励的日子,婴儿变得安静了,无悲无喜,不再表达感情。学者研究发现,“沙袋儿童”的平均智商低于正常人。

  “儿童健康发展不仅有赖于营养,也离不开激励。”蔡建华说,国际经验和相关研究表明,儿童的早期激励和学习经历影响大脑发育,进而影响健康生命后续阶段认知和社会情感发展。

  “眼下,小学生动作不协调的多了,运动能力弱了,有的孩子甚至打球、跳绳都不会,婴儿期缺少爬行训练是一个重要原因。”北京师范大学(微博)认知发展研究室主任沃建中说,美国斯坦福大学一项为期5年的调查显示,婴儿6-8个月时,是否进行爬行训练,可使动作协调能力相差20%。

  在语言发育方面,沃建中举了一个例子。一名6岁小男孩上学面试时,讲不出话,被北京一家知名精神卫生研究所诊断为孤独症。孩子的妈妈不甘心,带孩子找沃建中咨询。经过仔细了解,揭开病因的迷雾。

  原来,小男孩的妈妈十分内向,很少跟他交流。孩子1岁时,父亲出国学习,家里请了一名同样少言寡语的农村保姆。在两位大人的沉默陪伴下,孩子语言发育迟缓,不会正确表达。比如,他说“妈妈,狗狗”,表达的却是“想喝水”的意思。一年后,爸爸回国见状,不仅未及时纠正,反而常模仿孩子的话语哄他。结果,在幼儿园里,孩子常自言自语,别人不知所云。

  小男孩最终被确诊为语言障碍,而非孤独症。通过一年半的艰苦矫治,如今已基本恢复正常。

  “一岁半至两岁是语言发育关键期。看护人的行为影响儿童语言能力。”据蔡建华介绍,美国哈佛大学儿童发展中心公布的调查数据表明,家长与婴儿说话的数量与婴儿词汇量的关系,从孩子16个月后开始显现。到36个月时,语言交流多的家庭,孩子词汇积累可达1200个。而不爱说话的家庭,孩子的词汇量不足400个,差距超过3倍。

  该调查还显示,在生命最初的3年里,儿童遭遇七八次严重负面体验时,如贫困、营养不良、看护人有心理疾病、单亲家庭、受到虐待、被忽视、母亲受教育程度低等,90%以上者发育迟缓,成人阶段心血管疾病发生率是正常人的3倍。

  “儿童早期经历关乎终身健康和幸福。”蔡建华表示。

  家长们如果真的是为了孩子好,那就请您们“高抬贵手”,不要你自己可爱的儿女。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搜答案 我要提问 我要回答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