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在种种美好的背后,绘本也有可能会带来“不能承受之重”。
对于没有孩子的人来说,给娃讲故事是多么天经地义的事啊,听起来像是个可以信手拈来的节目:温馨、宁静、安详……一如那首歌所描绘的情境:“我们坐在高高的谷堆旁边,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
等有了孩子以后你才会意识到,今日今时给娃讲故事相当地劳民伤财。绘本嘛,虽然一共没多少页,可十有八九是精装版,外加彩色印刷,价格自然不菲。如果孩子迷恋某个特定的系列,那就更没完没了了。你知道《玛蒂娜》已经出了多少本吗?60本,这个数字还不包括贴纸书版本的。贝贝熊系列呢?88本。我认识不少孩子居然是全辑拥有的,幸亏小兜对这两套书不是特别感兴趣。
以上谈的还只是金钱的投入,时间和精力就更不用提了。我的同事带孩子从广州去香港,给娃准备了一本绘本让他路上消磨时间。直通车的车程也就两小时,孩子缠着她把同一本书念了10多遍。这其实很正常。按照比亚翠斯·洛奇在《故事和你说晚安》中的说法,在华德福学校通常同一个故事要讲3个星期,以便孩子们能完全消化吸收。88本贝贝熊系列乘以3个星期等于……5年?我真的没算错吧?
不得不承认,给孩子讲绘本从尽义务到享受愉悦,要经历一个不断调整、不断发展的过程。通常来说,大部分两岁以下的低幼读物对于成年人来说没有太大吸引力。这就好像陪孩子看动画片,如果总是看《天线宝宝》,实在不能说是享受。可是等娃再长大一点,跟她一起看一休哥、加菲猫,或者是宫崎骏的动画片,我也能看得挺高兴的。同样的,小兜两岁之前,给她讲“米菲”系列或者“噼里啪啦”丛书等低幼绘本,对我而言更多的是一种义务。她从两岁开始接触《猜猜我有多爱你》《爷爷一定有办法》等相对复杂一点的绘本,这些我也挺喜欢的,念给她听的同时自己也觉得是一种享受。而4岁又是一个明显的分水岭,从那时起,我们彼此都有种渐入佳境的感觉。
其实,现在市场上的优秀绘本数量早已超过任何一个孩子的需求,再好的饭也不能吃撑了。在来自全世界的、浩如烟海的、价格不菲的绘本中,毫无经验、初为父母的我们究竟应该如何根据孩子的年龄和兴趣(并且是不断转移的兴趣)挑选最适合的绘本,并且用孩子们最容易接受的方式来讲述,这绝对是一件考验能力、考验智慧、更考验品味的事。
在给自己的娃讲绘本这件事情上,真的没有专家。绘本的挑选和讲述,是一个因材施教的过程,每个孩子的天性和喜好都不一样,对于你的孩子而言,你就是唯一有可能成为专家的人——因为只有你才最了解自己的孩子,也只有你才愿意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为他(她)量身定制属于他(她)的绘本之路。
一件事情如果注定躲不过去,那就只能把它当项目来做,不停地琢磨如何能用多快好省的办法把它干得漂亮。所以你必须飞快地学习,迅速武装自己,从绘本的门外汉自我提升到一知半解状态,再升华到准专家境界。而且这个过程一定要趁早,晚了就来不及了——孩子最需要你指导的绘本时光也就是那么短短的几年,让他们在最合适的年龄与最合适的绘本相遇,才是一件最自然、最美好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