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没有“特需”,当然与长期被动学习有关。很多孩子每天被老师安排学习内容、被家长安排培训班,从小习惯了接受学习内容、缺乏自主权和选择权,失去了兴趣驱动、主动学习的机会。等有机会自主选择时,往往无所适从,难有主见。同时,提不出“特需”,也与长期的“标准答案”训练有关。从小到大,应试教育贯穿全过程,多数学科考题训练的都是填写或者选择正确答案。这种“套路式”的学习方式缺乏探索余地,最终导致很多孩子“没想法”。
可能有人说,“有想法”只能是少数精英的高标准要求,对大多数成绩平平的中等生来说,“没想法”属正常现象。社会分工不同、孩子志趣各异,我们不能苛求所有的孩子都能提出独到的见解。但事实上,无论成绩好坏,每个人都应对自己有清醒的认识和定位。假如孩子成绩再优秀,却对自己的兴趣和特长“没想法”,何谈自主创新、不懈探索的动力与毅力?而对更多成绩平平的孩子来说,“不敢想”和“没想法”则容易让其丧失学习信心。这些孩子可能在其他方面有所专长、另有兴趣,但是,在以分数衡量学业和能力高下的“标准体系”中,只能拼命学习以提高分数,不敢关注其它。而万一在分数竞争中落败,又缺乏特长和兴趣支撑,很容易导致孩子丧失自信心。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