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逆反行为 如何见招拆招

  专家简介:晏红,清华大学早教专家,中国家庭教育学会、中国青少年研究会理事,北京市特级教师、幼教学科带头人,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中央电视台少儿频道特邀专家,全国网上家长学校特聘专家。曾获中国家庭教育知识传播激励计划卓越人物奖、北京市“三八”红旗奖章、北京市家庭教育先进工作者、北京市学前教育系统优秀支教工作者等。

  在孩子心理发展过程中,2~5岁和12~15岁是两个典型的逆反期,表现为性情急躁、不听话、不愿让别人干涉自己的事等。尽管在不同的孩子身上表现程度会不同,但总的来说是一种普遍现象。

  处于逆反期的孩子,逆反行为会比较集中,而在其他的成长时间,孩子似乎也时不时地会给我们一些小意外,比如在公众场合大吵大闹等。总之,逆反行为像是孩子附赠给我们的一个成长礼物,几乎成为家长之间吐槽率最高的话题。

  一组对比研究的结果让我们看到了“逆反”的另外一面:研究发现,在对高反抗性和低反抗性儿童的追踪观察中,高反抗性一组中84%的人意志坚强、有主见,有独立分析和判断事物并做出决定的能力;而低反抗性一组中只有26%的孩子具备这种能力,大多数遇事不能独立承担任务,做事不果断。

  所以,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考验的就是我们的智慧。逆反是孩子正常的心理发展过程,如果顺利度过,对心理健康和成长都大有益处,否则,将会为孩子的健康成长埋下隐患。面对孩子的反抗,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会产生不同的结果:不问情由地采取粗暴态度,常导致孩子更强烈的反抗,形成逆反、退缩、孤僻等不良性格的基础;而采取以退为进的方法,尽量避免与孩子硬碰硬的发生冲突,然后抓住机会,通过说服、引导使其顺利度过反抗期,则被证明是有效、有益的做法。

  记住:这并不是一场恶战,而是促进彼此成长、进步的大好时机!

  接下来晏红老师会通过自己平时遇到的学龄前孩子的一些真实事例,一一教我们如何见招拆招!

  “死较劲”——最忌“硬碰硬”

  外面下着小雨,浩浩要出去玩,妈妈不让,因为他前两天感冒着凉了,今天刚好。妈妈说:“外面冷,着凉了还得吃药打针,你不害怕吗?”“不怕!”浩浩边说边拉门把手。妈妈把浩浩抱回来,浩浩在妈妈的怀里踢打不停。妈妈生气了:“不听话,妈妈不理你了!”浩浩趁机挣开妈妈,跑到门口拉门,拉不开就使劲拍门,边拍边叫:“开门!开门!”妈妈说:“我偏不给你开门,看谁厉害!”然后把孩子抱到沙发上,在他屁股上打了两下,说:“再闹!还揍!”浩浩哭叫得更凶了,在地上打起滚来。见他哭得厉害,妈妈只能过去哄他,但浩浩不听,继续哭闹……20分钟后,爸爸回来了,说:“你们母子俩真够闹腾的,浩浩,爸爸抱你到阳台上玩一会儿。”一场“亲子战争”这才消停下来。

  案例分析:

  逆反期孩子的一大特点是无理也要辩三分,家长如果跟着孩子“较劲”,正好中了孩子的“圈套”。

  * “硬碰硬”引发亲子之战

  此次“亲子之战”的爆发,源于孩子与妈妈的需求不一致,然后亲子之间不断“较劲”:浩浩不怕生病要出去玩,妈妈怕孩子生病不让出去玩!矛盾僵持下去很容易引发“战争”。而浩浩与妈妈之间的互动模式,更会激化“战争”不断升级——

  第1级:浩浩要出去玩。这是孩子的第一个行为目标:“我的要求需要得到关注!”

  第2级:妈妈不同意,浩浩就拍门。这是孩子的第二个行为目标,加大反击力度,目标转向与妈妈争夺权力:“我要反抗你的权力,全力争取自己的需求。”

  第3级:妈妈打屁股,浩浩打滚哭闹更厉害。这是孩子的第三个行为目标,用更加激烈的反抗激惹妈妈发脾气,以报复妈妈:“你打我,我让你生气,我们之间扯平了。”

  第4级:妈妈前来哄孩子,浩浩不听,继续哭闹。这是孩子的第四个行为目标:“我的方法无效,你的方法也不灵了吧。”“亲子之战”以“两败俱伤”结束。

  第5级:爸爸陪浩浩玩,浩浩不闹了。爸爸的关注与陪伴让孩子得到意外的收获与惊喜,孩子是“胜利者”!

  第6级:孩子由此得出结论:此套方法有效,至少与妈妈打个平手,有时爸爸回来还白送一个奖赏,下次继续使用!亲子之战潜藏循环的危机!

  * “较劲”是逆反期孩子的惯用手段

  “较劲”是双方各不相让、互不服气、一定要比出高低的矛盾状态,与孩子的心理发展特点和家长的性格特点密切相关。孩子2岁以后开始进入逆反期,这是他自我意识迅速发展的时期,凡事都想自己尝试,对家长的权威具有挑战倾向,容易引发较劲的状况。如果再碰上比较强势、脾气火爆的家长,正好“一点就着”,这样一家人会整天大呼小叫的,导致孩子和家长矛盾不断。

  孩子“较劲”有强烈的心理动机,目的是得到家长的关注,觉得自己被重视,所以,家长的关注会强化孩子的行为:如果孩子良好的行为受到关注,他将继续重复这个良好行为;如果不良行为受到关注,他也将继续重复这个不良行为。对孩子来说,妈妈的表扬与批评、高兴与生气、鼓励与责骂都是关注,所以,孩子不怕妈妈批评、生气、责骂,最怕妈妈不理自己。他尝试用不断升级的“较劲”手段吸引妈妈的关注,结果招招都灵,他一挑战,妈妈就应战,结果妈妈不知不觉地陷入“亲子之战”。而案例中的爸爸不由分说地对孩子和妈妈“各打五十大板”,并无条件地陪孩子玩,会强化孩子的行为法则,还会让妈妈今后的威严产生潜在危机。

  如何智慧拆招:

  ◎对“较劲”保持敏感,避免陷入误区

  鉴于孩子的逆反心理和自己的性格特点,我们要对可能发生的“较劲”状态保持敏感。“较劲”之前一般先是孩子的某种需求没有得到满足,亲子之间开始出现冲突,亲子“较量”几个回合之后,冲突矛头已经发生转移,转而指向“权力”的争夺。事实上,这个时候孩子不是非要某个东西不可,即使现在家长满足了他,他也可能不要了,他要的就是“谁说了算”。因此,我们不要陷入误区,与孩子纠缠于“目标物”,而是寻找目标物的“替代物”,多一些正面引导。例如孩子想出去玩的根本原因是在家无聊了,需要换换游戏环境,如果不能到外面,你可以直接提议到阳台玩,或者带孩子在家玩其他有趣的游戏,而不是由其他人来无条件救场。

  ◎既不与孩子较劲,也不总是迁就孩子

  亲子之间较劲,大多不会有令人愉快的结果,但这也不意味着因为“不跟孩子一般见识”,就总是迁就孩子。如果这样,孩子恰恰达到了“较劲”的目的,以后容易出现无理取闹、以自我为中心的习惯。所以,不要跟孩子直接较劲,而是有策略地、间接地引导孩子,帮孩子顺利地度过这道“坎”,既促进他发展自我意识,又学会与人和谐相处。

  ◎对小孩子可用转移注意力的方法

  转移注意力的方法比较适合小孩子,这是因为一方面他们还听不懂大道理,让我们难以做到“以理服人”;另一方面孩子的注意力时间比较短,容易转移注意对象,所以当孩子执拗于某一需求的时候,我们可以通过变换新的玩具、新的游戏和新的环境来转移他的注意力。兴趣广泛的孩子不容易“一根筋”、“死心眼”,我们平时要多观察孩子,发现他的自然兴趣,并有意培养有利于他身心发展的新兴趣。

  ◎对大孩子可用“冷处理”的方法

  随着孩子渐渐长大,有的孩子已经明白很多道理,却经常明知故犯,这时再给他讲他已经明白的道理,他不会理睬,让他转移注意力也没那么容易。我们可以采取“冷处理”的方法培养他的规则意识。孩子出现不良行为时,如果爸爸妈妈都不理睬,孩子就会发现此招不灵,转而放弃这种行为。

  切忌:

  1.“冷处理”时有头无尾:最初不同意孩子,孩子一“较劲“又同意了,这样反而会助长孩子养成较劲的习惯。

  2. 吓唬和惩罚孩子:当孩子无理取闹的时候,有的家长采用打、骂、吵、吓唬等强权手段来试图制止“亲子之战”,当时可能很见效,但是不良后果很严重——会增加孩子的精神压力、恐惧心理和错误认知,容易使孩子形成胆小软弱、缩手缩脚、优柔寡断的性格。而有的聪明孩子发现这些都是吓人的假话以后,会形成软硬不吃的行为模式。所以这些方法都属于既伤孩子又损家长威信的下策!

  “不、不、不”——不理睬,抓住时机“机智一击”

  一然3岁,他早就知道自己的姓名、年龄和属相,常见动物和日常生活物品也都认得。但是最近他故意说反话、说错话。别人问他,他说自己叫二然、10岁、不属猪属羊!他指着天上的鸽子对妈妈说:“这不是鸽子,是老鹰。”指着天花板上的灯问:“这是排风扇吗?”他说的时候一本正经,不是捣乱也不是哗众取宠,如果给他纠正,他跺着脚坚持自己的说法。妈妈说没想到孩子这么逆反,先等等吧,秋季上了幼儿园应该不是这样了。结果还真是这样,“奇谈怪论”逆反期过后,一然保留了独立意识,兴趣点则转移到更加深入的探究活动了。

  案例分析:

  逆反期孩子的另一个特点就是一反常规、“不走寻常路”、不讲道理、喜欢狡辩,常规教育方式对他们通常不是太有效,特别需要我们的冷静、沉着、机智与果断,回避与孩子针尖对麦芒似的冲突与矛盾。

  如何智慧拆招:

  ◎冷静倾听孩子的奇谈怪论

  逆反期的孩子会把自以为是当作自我表现的方式,所以会故意歪曲常理,制造一些奇谈怪论。这种情况下,不要与孩子争辩,见怪不怪即可。

  ◎机智地说反话

  逆反期孩子的口头禅是“不”——问他“吃饭吗”,他说“不”;跟他说“现在该走了”,他说“不”……其实他明明马上就过来吃饭、正在准备出门。对孩子的这些“不”可,可以就当没听见、不理睬,这样孩子会因得不到回应而自讨没趣。有时,也可以适时地故意来句反话——例如,对说“不”成自然的孩子,突然来一句:“你要看电视吗?”(你知道此时他肯定想看电视),如果他没反应过来习惯性地说了“不”,正好就不开电视。这时他可能不会主动承认自己说错了,而只是不愿意,继续纠缠,你就马上顺势说:“刚才问你看电视吗,你说‘不’,那你应该说什么?”他只能说“是”。当然,这是一个适可而止的语言思维游戏,目的是让孩子明白总说“不”有时会吃亏,也无法为自己总说“不”而沾沾自喜。

  ◎多用陈述句少用疑问句

  当我们用疑问句征求意见的时候,逆反期的孩子特别喜欢表达反对意见,例如我们说:“9点了,咱们睡觉吧?”孩子十有八九说“不睡”。为减少孩子故意抗拒的机会,可以用陈述句直接说:“9点了,咱们该睡觉了。”这种表达方式简单利落,让孩子感觉没有商量的余地,然后我们就开始做睡觉前的各种准备,让孩子感觉到底线不可动摇的的执行力度。

  大发脾气——讲清道理,维护原则

  街头,一位父亲领着5岁的女儿,正沿着人行道走着。父亲和女儿还在聊着天,可就因为一句话不合,5岁的小女孩被惹怒了。瞬间,原本乖巧可爱的小女孩变得小脸气得发红,上气不接下气,又是跺脚又是摇头,拽得紧紧的小拳头在空中愤怒地挥舞着,比这更严重的是那不断提高分贝值的尖叫声和哭声。

  案例分析:

  出现这样棘手的情况,温柔一点的爸妈一般会说“哎呀妞妞怎么这样呀,下次可不许哦……”暴躁型的爸妈则索性就来一句:“你再这样我就揍你!”这是典型的“熊孩子”养成之路。为什么不许?孩子错在哪里?为什么公共场合喧哗是不合适的……家长的道理没有讲,可想而知,孩子再次犯错在所难免。

  如何智慧拆招:

  ◎以平等的姿态跟孩子谈谈,比制止或满足孩子更有效。一方面这能平静孩子的情绪,另一方面也会让孩子知道,这种吵闹是无法达到让家长顺从自己的目的的。

  ◎在讲清道理的基础上,下次再犯要令行禁止。孩子再发脾气的时候,父母可以从容地离开发脾气的孩子,与他保持一定距离并摆出一副轻松、耐心、不带威胁成分的架势。等他自己渐渐平静下来以后,可以再心平气和地跟他谈谈,强化要心平气和地讲道理的正确行为方式。

  ◎在原则面前让孩子感觉逆反毫无效果

  有些逆反可以不必计较,有些则要认真对待,尤其是一些基本原则,我们需要坚持到底,让孩子感觉在原则面前逆反毫无效果。例如在去商场之前,妈妈跟孩子商量好一次只能买一种家里没有的新玩具,如果买了一个还要买,就回家不去游乐场了。到了商场,孩子拿着两个新玩具不走,妈妈就给出选项:“如果你只选其中一个玩具,我们买了之后就去游乐场;如果你要两个都买,我们买了之后就回家不去游乐场了;你选择吧。”如果孩子选择两个玩具又闹着去游乐场,我们不能心软屈从,让孩子明白要为自己的选择承担后果,不能随心所欲。

  ◎沉着地防患于未然

  两岁的孩子已经有一些安全常识,但是当他逆反的时候,他会明知故犯、偏闯禁区,我们已经给他讲明白的道理也没有用,为了避免亲子冲突又保证孩子的安全,只能尽量把危险的东西藏起来,放在孩子翻箱倒柜也够不着的地方。如果孩子非要拿厨房里的刀玩,可以尝试“切”一个他喜欢的玩具,例如先在玩具上轻轻地“切”一道印,让他亲眼看见刀切是很危险的,当然也是心疼自己的玩具被“刀切”,他就对玩刀没有好感了。在心理学上,有时为孩子添加厌恶刺激,会有效地降低孩子的冲动行为。

  明知故犯——计时隔离

  波波5岁多了,能说会道、非常机灵,但让父母感到头疼烦恼的是波波经常光说不做、明知故犯。每次当他求妈妈一件事的时候,就向妈妈保证以后电脑游戏只玩一局,输赢都不打第二局,妈妈答应了他。可是一打开电脑,波波就不守诺言,玩完一局再完一局,即使妈妈催促多遍也不停止游戏,如果妈妈强行把他抱过来,他边挣扎边说妈妈不许“剥夺儿童的游戏权利”。妈妈说波波很多事情都是这样,当制定规则的时候他都同意,但是执行的时候依然我行我素;批评他的时候承认错误很快,但是改正错误很慢。妈妈说,孩子这么小就感觉教育他力不从心,以后可怎么办呢?

  案例分析:

  逆反期孩子最执拗、最让人抓狂的行为就是明知故犯、光说不做、不服管教、软硬不吃、调皮捣蛋、任性淘气……我们试着“软硬兼施”,他还“软硬不吃”! 文/清华大学早教专家 晏红

  如何智慧拆招:

  应对明知故犯的方法有很多,理论研究和实践都证明,避免“非软即硬”的单一方式,采取“不软不硬”、“柔中带刚“的方法比较有效!有一招最管用,叫“计时隔离”。所以我们这里重点介绍这项绝招。

  名词解释:计时隔离

  就是让孩子暂时离开造成不良行为的情境,按照规定的时间老老实实地站在或坐在一个家长能看见他但他又不能做任何事情的寂寞环境中。这是一种“不软不硬”的态度,既不哄劝、讨好孩子,也不打不骂、不吓唬孩子,但对他却具有一定的威慑力——因为“隔离”会使他“损失惨重”,比如失去家人的关注,也失去了操作玩具、做游戏以及参加各种有趣活动的自由……他只能无聊地站着或者坐着,而孩子是最怕无聊的,因为无聊的时候很无趣。所以为了避免这些损失,孩子必须逐渐学会为自己的行为负责,这样他才能恢复自己应有的自由与权利,也才会得到家长的关注与鼓励。

  使用前提:孩子与家长已经就某一规则达成共识,如果孩子违反了规则,他知道家长将对他实行计时隔离。

  短期目标:立即阻止孩子当前的不适宜行为。

  长期目标:帮孩子学会遵守规则、自我负责。

  适用情形:特别适合孩子出尔反尔、乱发脾气、有攻击行为等明显违反已知规则的情形。

  不适用情形:孩子有心情好、苦恼、恐惧、焦虑、胆怯等情绪问题,以及其他安全感问题。

  最佳地点:在家里选择一个安静的角落(即隔离角),并具有三个基本条件:明亮(光线充足不会引起孩子害怕)、安全(为了确保孩子不会出现任何伤害行为,是家长在10秒内可以迅速到达的地方)、无聊(没有任何好玩的东西、没有人可以讲话)。最多只能放一把椅子(即隔离椅),让孩子坐在家长的视线内,要求他在一定时间内不许离开。

  不宜地点:绝对不可以使用阴暗的壁橱、衣柜、地下室、车库,也不可把孩子反锁在房间里。

  隔离时间:隔离时间以孩子年龄为准,原则上是“1岁1分钟”,比如一个5岁的孩子需要隔离5分钟。在实施隔离的时候,可以准备一个定时器,让孩子知道结束时间,绝不能随便拖延时间。如果家长随意延长时间,就会伤害孩子对家长的信任。以定时器为监督物而不是人,可以维护亲子关系,减少孩子对家长的埋怨与逆反心理,帮助孩子学会自我负责,增强自律。

  操作要点:

  ◎说到做到,速度要快

  需要实施计时隔离的时候,必然是孩子已经明显违反规则的时候,所以父母最多只警告一次:“如果再不关闭游戏,按照约定,就该计时隔离了。”切忌“光打雷不下雨”,如果只是警告却不操作,不但隔离法宣告失败,而且还难以培养孩子对规则与权威的敬畏感。

  ◎态度要温和而坚定

  计时隔离没有皮肉之苦、没有语言暴力,主要是营造冷静与反思的氛围,家长的态度与情绪始终不软不硬、温和而坚定,实施这种方法还可以帮助家长有效控制自己的情绪,理性地管教孩子。

  切忌:先骂了孩子、打了孩子,又把孩子带向隔离角,这样会降低规则本身对孩子的威慑力,反而使孩子把对家长的怨气转移到约定规则上,从而降低孩子尊重规则的意识。

  ◎初次实施要有心理准备

  父母第一次使用计时隔离的时候,一定会遭遇孩子强烈的反抗,一旦屈从于孩子,计时隔离必然失效。所以,初次使用计时隔离法,要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并坚定自己的管教信念。为此,家人还要达成一致,不要一个家长实施计时隔离,另一个家长袒护孩子,破坏计时隔离方案,这样的家庭矛盾最容易造就无理取闹的任性孩子。

  ◎应对隔离中的反抗行为

  有的孩子该隔离的时候却不去隔离角,而是到处乱跑、乱蹦乱跳,出现这种情况,家长可以抱紧孩子,一起呆在隔离角或者坐在隔离椅,强迫他执行计时隔离,但是不跟孩子说过多的话也不讲过多的道理,只是简单地说:“你必须在这里安静一会儿,定时器响了才能再玩。”到时间之后就恢复孩子的自由。如果孩子再犯,还是这样带领孩子实施隔离,久而久之,孩子就会明白隔离与定时器是怎么回事了。

  Tips:

  孩子还有一种反抗行为,不是不去隔离角,而是呆在隔离角不走,用沉默、哭泣、不玩不动,或者干脆躺在隔离角来试探家长的反应。孩子的心理活动是复杂多样的,诸如试探家长是否放弃规则,或者等待家长讨好自己,或者激惹家长生气,或者希望家长难过起来,或者挑起家长之间的矛盾……这种“冷战”也是非常熬人的,很多家长“扛不住”了,只好顺从孩子的心意。也有的家长用“冷战”应对“冷战”,孩子不离开隔离角,就让他自己呆着,“冷战”持续的时间越长,越强化孩子的“冷战”模式,不利于孩子学习其他正面解决问题的方法。建议家长善于破解孩子的抗拒心理,采取“不冷不热”的方式应对孩子,既不讨好妥协孩子,同时又关心爱护孩子。操作方法为每隔一分钟就去关心一次孩子,每次都态度平静地对他说:“你已经完成计时隔离了,现在可以自由活动了,如果你现在离开隔离角,妈妈就陪你玩一个游戏。你先想一想,一分钟后妈妈再来问你一次。”一分钟之后,妈妈再次关心和询问孩子:“想好没有,是继续呆在这里,还是与妈妈玩游戏?”这样反复操作,一直到孩子同意离开隔离角。孩子从这个反复的过程中感受到家长是认真的,自己的抗拒看来是没有用了;家长也是诚恳的,自己的抗拒是没有必要的,家长还是喜爱自己的,还不如与家长一起做游戏呢。

  ◎隔离之后做简短交流

  隔离之前,孩子已经知道自己违反规则,只是不愿意承担违规之后的责任而已。隔离之后的讨论是必要的,可以先进行情感抚慰,抱抱孩子,并跟孩子讲道理,提高孩子的认知水平以及对家长的信任。也可以让孩子复述一下规则,以及自己被计时隔离的原因,尤其是他所违背的具体行为规则。如果孩子说得正确,家长简单复述一下他的答案后,让孩子自行离去,无需与孩子再做任何不愉快的对话;如果孩子不知道为什么被隔离,或者说出了一个不正确的答案,家长不要骂他、教训他或刻意让他产生难过或对不起的感觉,而是告诉他正确答案,并让他复述出正确原因后自行离去。

  Tips:

  * 计时隔离对家长也有约定

  计时隔离虽然是针对孩子明知故犯、无理取闹的教育方法,但是对家长也有很多约定,家长不能因为自己是规则的监督者,就随意更改规则。首先,不能想隔离孩子就隔离孩子,孩子必须事先已经知道违反哪一条具体规则就需要隔离,才能对孩子实施隔离。例如,如果家长与孩子商量的是玩游戏超过30分钟就要隔离,而没有说看电视超过30分钟也要隔离,那么就不能对孩子的看电视行为进行隔离。家长发现孩子出现新的问题之后,第一次不能隔离孩子,要先与孩子讨论问题出在哪里,孩子应该怎么做,孩子对违规行为需要承担什么后果与责任,以后孩子再犯的时候才能实施隔离。其次,严格遵守时间约定,不能让气愤冲昏头,随意延长时间。第三,家长的态度要平静,不能对孩子大声呵斥,更不能打骂孩子,这是尊重孩子的表现。最后,隔离之后不计前嫌、不嘲笑孩子,要对孩子履行隔离约定加以肯定与爱护,并恢复孩子的活动自由。可见,计时隔离法是有一定的契约精神的。

 

    本文摘自《为了孩子》杂志

声明:新浪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文章关键词: 叛逆 心理行为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搜答案 我要提问 我要回答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