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性教育 到底该怎么做?

2016年06月26日 06:22 四川在线-四川日报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一提到性,总有些难以启齿,总有些莫名的难堪,我想其实很多人小时候都问过这样一个问题:我是从哪里来的?石头缝里蹦出来的,路边捡来的,各种发挥想象力的想法,唯独没有一个是正确答案,“我从哪里来”这样的问题是我们性意识发展的表现,身体和心理在自然生长的阶段性反应。我们不过是对自己、对这个世界感到好奇而已。那么,对于这样一个问题吗,除了回避,我们真的就无能为力了吗?当然不是!你可以主动出击的!现在,我们就来谈一谈性教育的重要性。

  关于一些现实

  在各种影视作品中,有过很多的关于儿童性情案件,比如获得第88届奥斯卡最佳原创剧本、最佳影片《聚焦》,比如韩国的同类影片《熔炉》、《素媛》等,这些电影都是将现实题材转化为艺术而放在大众面前的,其中是加了一些艺术手法,让我们容易接受一些。印度是各种性侵案高发的国家,甚至很多外国女游客都会遭遇不幸,比如前几天曝光的丹麦女游客遇袭事件。

  我们再把目光拉回到国内,在六一儿童节的时候,财经网曾披露出一篇名为《受伤的花蕾——中国儿童性侵现状调查报告》的文章,文章指出2013至2015三年间,据统计全国各地被媒体曝光的性侵儿童案共968起,相比未曝光的,冰山一角。三年曝光的就将近千见,那么未被曝光的、被发现却被掩盖的、完全未被发现的、擦边球的等这些加起来会有多少?细思极恐。被害者在一生中或许都要背负着这样的包袱,成年之后在恋爱、婚姻、亲子关系等等方面会面临诸多问题,很多人需要心理咨询师的帮助,却又不知如何踏出第一步。同样,在我们的传统观念里,谈性色变,很多被害者明明是被害者,是需要被保护的对象,却会成为人们饭后茶余的谈资,也会招来诸多非议,招来诸多变相攻击,要知道这些被害者本身并没有错,他们需要我们温柔以待,《素媛》里小女孩在面对诸多记者围攻时,很无助的问爸爸:我做错什么了吗?孩子你并没有做错任何事情啊!

  关于未雨绸缪

  “人们都会死,但我总以为自己不会”,同样的,面对诸多恶性事件,我们也总以为自己不会碰到,还有一句话“不怕一万,就怕万一”,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总是好的。曾经我以为性教育意识薄弱环节是在广大农村,但相继接触了一些城市中高知家庭的家长,发现即使是在城市、即使是高学历,在这方面所做的工作也同样非常缺乏。现代社会的孩子们,会从手机、电脑、iPad等等电子工具中获得各种杂乱的信息,面对这些杂乱信息,他们并没有筛选、理性对待的能力,看似每个孩子都早熟,实际上他们依然是孩子,他们仅仅是接触到的信息过早,并不意味着他都能够消化掉。所以,我们依然要保护好他们,我们需要为孩子肃清道路,在孩子的心里种下美好的种子,让他生根发芽,也让孩子形成自己的强大保护伞。

  那么,你需要做些什么?

  1、性别意识,按照精神分析的理论,性本能是人生中最大的成长动力,虽说有偏激,但足以说明性本能的作用。因此,当下一次孩子再问你,“我是从哪里来的”的时候,当孩子对自己的躯体感兴趣的时候,当孩子对异性的孩子感兴趣的时候,别急着去打压,别急着去训斥,陪孩子读一些绘本,看一些性别意识的动画片、漫画,让孩子通过父母的口中了解到种种信息,会对他们产生极其大的帮助,也会让他们的人生路上少了很多的波折。

  2、亲子沟通。这是非常重要的环节。有很多孩子在面对坏人的威胁、恐吓时,真的不敢告诉家长,一个孩子如果连自己的爸爸妈妈都不敢去说,那么他的内心是有多害怕?平时的亲子沟通,看似平常,却可以给孩子带来足够的力量,足够强大的保护盾,这一环节做好了,无论在哪一方面,都会是有利而无一害的。

  3、自我保护的能力。很多孩子面对应激事件,会陷入木僵状态,他们不知道该怎么面对,不知道该采取什么措施,甚至不知道该不该、能不能告诉家人,自我保护的能力极差。也有一些孩子是另一个极端,他们很容易急躁,很容易情绪化,面对坏人,他们的极力反抗同样也会让孩子陷入困境。因此,我们需要给孩子强化自我保护意识,教给孩子一些必要的技能,同时让孩子学会智取,将自己的受伤概率降到最低。

  性教育真正做起来会需要很多的精力与智慧,具体的方法,也会千差万别,每个孩子都不一样,如何让孩子、让家长都比较舒服的去做,并行之有效,还需大家集思广益。

  关于创伤事件的应对:

  有这样一个事件,小女孩在她3岁的时候,被性侵了,回家之后总是会说自己不舒服、疼,家长起初并未在意,但接连几天都有同样的状况发生,连最喜欢的玩耍都成为问题,爸爸突然意识到什么,送去医院检查之后才知道,自己的女儿,被性侵了!爸爸几近崩溃,报警,警方的态度有些模糊,为了寻找证据,爸爸在将近一年的时间里,都在不断地奔波着,也会时时的询问女儿是谁碰了她,是谁和她玩过游戏等等。令人叹息的是,诸多的工作都未见到效果。

  面对此事件,我们除了各种惋惜、愤怒之外,还需要理性的对待,除了搜寻到犯罪人嫌疑人之外,创伤后的心理修复尤为重要。在此事件中,受伤的除了小女孩之外,更需要受到帮助的应该是这位深爱自己女儿的爸爸了,他爱着自己的女儿,对这样的事件他会感到深深的自责,会想要通过各种渠道为女儿讨回公道,但同样的,我们还应该做的是避免对孩子造成二次伤害。所谓二次伤害是指,应激事件发生后,由于各种原因在已经受伤的状况下,再次受到伤害。例如,《素媛》中,疯狂记者对女孩的跟踪与报道,让原本就受伤的孩子,不断地怀疑自己,不断地认为自己做了错事。原本在3岁孩子的眼里,这样的事件,是一种很模糊的概念,她可能以为只是在闹着玩,她不可能站在成人的角度去认识这件事。我们需要让孩子对此事不形成过多负面的印象,需要她对此事有正确的认知,可以继续健康快乐的成长。但如果我们不断地用成人的眼光,将对此事的各种负性观念都灌输到孩子脑中,将对此事的懊恼每天都展现在孩子的生活中,那么就等于将此事的伤害性扩展到了无限大。因此,面对创伤事件,需要接受帮助的,除了当事人之外,还有他的家人,最关心的他的人。事情已经发生了,但受多大的伤,我们是可以对其做一定的调控的。

  《素媛》中,妈妈曾经说我多希望所有的孩子都遇到过这样的事情,这样就不会被大家非议了。这看起来是一种多么狠心的说法,可这也恰恰反映了整个社会对一些非常态事件的应对方式。社会支持系统的重要性,大环境的包容性,对于每一个受伤的人,都是需要的。

订阅专业权威的母婴健康知识,请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官方微信:新浪育儿 (xinlangyuer)及活动微信:BB营(yangyuyoudao)。

新浪育儿 BB营
推荐阅读
聚焦
关闭评论
宝宝图库+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