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宝宝哪种“冬病”要“夏治”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7月09日 08:10  《妈妈宝宝》 

  又到宝宝 冬病夏治 时

  冬病夏治是我国传统中医药疗法中的特色疗法,是根据《素问·四气调神论》中“春夏养阳”的原则,采用中医中药的治疗方法,以鼓舞正气,增加抗病能力,从而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的一种治疗方法。所谓“冬病”是指一些冬季容易发作或容易加重的疾病,在儿科疾病中常见的有支气管哮喘、过敏性鼻炎、风湿类风湿性疾病,以及属于中医脾胃虚寒性疾病,如反复发作的腹痛、泄泻等等。而“夏治”顾名思义则是指利用这些疾病在夏季有所缓解,采用一些外敷内服的药物辨证施治,以预防冬季疾病的复发或缓解发作时的症状。

  冬病夏治的最佳时机

  冬病夏治的理论来源于《素问·四气调神论》中“春夏养阳”的原则,中医认为,自然界的一切生物都是按照“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自然规律周而复始的运作着,人体同样会受这种自然规律的影响。春夏时人体阳气向上向外发散,持续到秋冬时体内的阳气就相对空虚,从而易被阴寒之邪侵袭,故这类疾病冬季常呈加重之势。因而在春夏人体气血旺盛、腠理开泄之季,注意人体阳气的培育和补充,固其根本,则可以起到预防、治疗疾病的作用。因此,我们选择一年中阳气最盛、天气最热的“三伏天”为本病的最佳治疗时机。此时贴敷,特别是在每一伏的第一天,为最佳贴敷时机。根据“天人合一”的理论,这个时节阳气最旺,同时药力更易直达脏腑,可达到激发正气的目的,对于哮喘等寒冷季节发病加重的疾病而言,尤可起到奇效,能够减轻疾病在冬季发作时的症状和病情,从而促进其康复。

  Tips  如何计算三伏天

  2009年的阳历6月21日为夏至,夏至后第三个庚日也就是7月14日为初伏的头一天,第四个庚日即7月24日为中伏开始的第一天。如果在7月18日前入伏,则中伏为20天,所以今年的中伏为20天。8月7日立秋,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即8月13日为末伏的第一天。

  4种常见“冬病”的夏治方法

  冬病夏治是中医治疗疾病的一种理念,临床除了口服具有温热性质的中药治疗疾病外,还有温针灸法和敷贴法,相比之下,敷贴法更为简单易行。对于宝宝来说,冬病夏治的时间越早越好,因为年龄越小,其免疫功能发育越不完善,越容易得到纠正。儿童敷贴应严格遵守固定疗程,一般来说伏天30或40天,每伏为一个疗程,也就是3个疗程,需连续治疗3年,如在冬至时加一个疗程,可加强疗效。只有坚持按疗程治疗,才能保持药效的发挥,经络才能处于持续兴奋应激的状态,对病邪的祛除才能保持力度和惯性,效果会更好。那么对于儿科常见的适合于冬病夏治的疾病,中医又是如何敷贴的呢?下面我们就针对几个常见病介绍一下各自的敷贴治疗方法。

  1。过敏性鼻炎

  过敏性鼻炎是儿童常见的一种过敏性疾病,因其症状与感冒相似,因此有不少家长在孩子发病初期常把过敏性鼻炎当成感冒,自行服用抗感冒药物而不能得到及时正确的诊治。过敏性鼻炎会影响正常的生活,降低生活质量,如果延误治疗或治疗不当,还可能诱发多种合并症,最常见的是支气管哮喘,所以对过敏性鼻炎不可忽视,一定要早防早治。穴位敷贴是有效的治疗方法,选用辛香、逐痰、温阳、驱寒的中药,如麻黄、细辛、白芥子、辛夷等,用新鲜姜汁调成糊状,根据病情程度,对称性地敷贴在患者脊椎旁开的大椎、肺俞、膏肓、内关等特定穴位上。这种穴位敷贴方法使很多宝宝告别了与纸巾为伍的日子。

  2。支气管哮喘

  支气管哮喘属祖国医学“哮证”和“喘证”范畴,是小儿时期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中医认为哮喘是因肺、脾、肾三脏不足致使津液凝聚成痰,伏藏于肺,遇外感六淫或非时之气、劳倦过度、饮食内伤等因素引触而发,所以常反复发作,迁延难愈。根据中医理论,哮喘发作期以邪实为主,故以化痰通络,降气平喘为主,而缓解期以正气虚为主,多表现为肺、脾、肾不足的征象,宜扶正,可用补肺、健脾、益肾之法,具有长期性和持续性。中药外敷治疗可免去宝宝服药之苦,简便易行,无副作用,宝宝会比较乐于接受,常选肺俞、华盖、膻中穴等穴位,可温肺散寒、化痰平喘。

  3。婴幼儿风湿病

  风湿性疾病是一组病因不明的自身免疫疾病,中医称之为“痹证”,认为多由卫外功能不足,腠理空疏,因劳累之后,汗出当风,或涉水冒寒,坐卧湿地等,以致风寒湿邪乘虚侵入,发为风寒湿痹。主要表现为多发性、游走性、对称性关节酸痛,累及四肢大关节,或部分肌肉酸重麻木,宝宝会出现跛行。迁延日久者,可致肢体拘急,甚则关节肿大变形。

  风湿病的穴位敷贴法所选用的药物均有祛风除湿、通经活络之功效。同时根据痹证不同症状特点以对应取穴,如肢体关节走窜疼痛,取膈俞、血海,有活血养血作用,起“血行风自灭”之意;以遍身关节疼痛为主者,则选取关元、肾俞以振奋阳气而驱散寒邪;若肌肤麻木,肢体关节酸痛者,则取商丘、足三里,以运脾治湿。穴位敷贴法,不仅可以发挥药物的作用,同时还可以发挥穴位治疗的作用。

  4。腹痛、泄泻

  腹痛、泄泻也是儿科的常见疾病,脾胃虚寒型常表现为腹部隐隐疼痛,绵绵不休,大便稀薄,次数增多,劳累、吃冷食或是着凉后加重,热敷或者揉按可以缓减。这样的孩子多表现为四肢不温,舌质比较淡,苔白,,常选用附子、川乌、桂枝、麻黄、细辛、干姜等药物敷贴治疗。例如经常腹痛的宝宝可选用中脘穴,泄泻贴神阙穴,一般贴4~5小时后揭去,于初、中、末三伏各贴一次。如敷药处起泡,泡内有水,不要挑破,最好任其自行吸收。

  医师叮咛

  1。药物贴敷后,多数宝宝都会出现麻木、温、热、痒、针刺、疼痛等感觉,也有部分宝宝无明显感觉,这些均属于药物吸收的正常反应。如果感觉特别剧烈、孩子难以忍受,请家长及时取下药物,用清水冲洗局部。切记不要让孩子搓、抓、挠,也不要用洗浴用品及其他止痒药品,防止对皮肤的进一步刺激。

  2。贴敷以后不要马上洗澡,而且不要在局部用力搓。同时,不要吃生冷、海鲜、鱼虾或辛辣的东西,尽量不要吹空调,也不要睡凉席。

  3。如果遇到有感染、发烧的现象,要等病好后再做敷贴。如果贴敷期间有皮肤起泡或过敏现象,要及时到医院就诊。

  4。肺炎及多种感染性疾病急性发热期,对贴敷药物极度敏感,特殊体制及接触性皮炎等都不适宜敷贴。

  5。冬病夏治仅对阳虚寒盛的疾病才合适,多选择2岁以上的儿童,对胶布过敏者应慎用。家长可到就近的中医院的针灸推拿科、康复科、儿科等科室为孩子治疗。贴敷后部分患者皮肤有明显色素沉着为正常反应,过敏性皮肤或瘢痕皮肤患者或敷药后有灼热疼痛感觉时,应立即取下药膏。

  大椎  第七颈椎与第一胸椎棘突之间。取穴时要正坐,低头,大椎穴位于颈部下端,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处。若突起的骨节不太明显,可让宝宝活动颈部,不动的骨节为第一胸椎,约与肩平齐。

  肺俞  同上法找到第一胸椎,然后往下数,第3个骨节即为第三胸椎,旁开约两横指,即为肺俞。

  内关  位于前臂正中,腕横纹上2寸。取穴时应让宝宝采用正坐或仰卧、仰掌的姿势,从近手腕处横皱纹的中央,往上量取约三横指宽,即为内关。

  华盖  胸骨柄与胸骨体联合的中点。

  膻中  在体前正中线,两乳头中间。

  膈俞  在背部,在第七胸椎棘突下,旁开约两横指。

  血海  与宝宝面对面,让宝宝屈膝,将手掌按在其膝盖上,第2~5指向膝上伸直,拇指向膝内侧约呈45°角斜置,指端尽处即为血海。

  关元  位于脐下约四横指处。

  肾俞  在第二腰椎棘突旁开两横指处。

  足三里  位于外膝眼下,用宝宝的掌心盖住其膝盖骨,五指朝下,中指尽端便是此穴。

  神阙  位于脐窝正中。

  注:取穴时的“横指”是以宝宝自己的手指为量取标准。

  文/张葆青 

声明:新浪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了解育儿知识,看育儿博文和论坛,上手机新浪网亲子频道 baby.sina.cn

精品推荐

网友评论 欢迎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更多关键字: 宝宝  冬病  夏治 
留言板电话:010-6267630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