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准妈妈如何远离糖尿病

  30岁的萧虹是个怀孕六个月的幸福准妈妈,近日到医院做产检时接诊专家要求她补做妊娠期糖尿病的检查。萧虹不理解:“我又没有糖尿病,怎么要做这个检查?”可是,检查结果让萧虹大吃一惊——— “空腹血糖”和“餐后两小时血糖”的检测指标都大大超过了正常值,她患了妊娠期糖尿病。

  准妈妈为何易得糖尿病

  据专家介绍,妊娠期糖尿病是妊娠期最常见的合并症之一,世界卫生组织(WHO)将该病列为糖尿病的一个独立类型。近年来,随着国内逐渐重视孕期糖尿病筛查,该病检出率明显提高,据相关数据显示,在我国妊娠期糖尿病的住院发病率为2%~3%,而实际发病率则高于这个数据。

  专家提醒,要区分这样两种情况——— 妊娠期糖尿病与糖尿病患者妊娠。妊娠期糖尿病是指在怀孕期间发生的糖尿病,即怀孕前血糖正常,这种情况占糖尿病孕妇的80%以上,它多数发生在怀孕后第24~28周。这类患者多数在妊娠结束后,糖尿病症状可消失,但部分人以后可变成Ⅱ型糖尿病。糖尿病患者妊娠是指妇女在怀孕前已经发生糖尿病,这约占糖尿病孕妇的10%~20%。妊娠可使原有的糖尿病病情及并发症加重。

  妊娠期糖尿病之所以发生,是因为随着孕周的增加,胎盘分泌的胎盘泌乳素、催乳素、孕激素等激素逐渐增高。这些激素在外周组织中有较强的抵抗胰岛素功能,导致胰岛素敏感性降低。为了维持妊娠期糖代谢的平衡,孕妇胰岛细胞增生、肥大,胰岛素分泌增加。与非孕期相比,胰岛素分泌量增加2~3倍,餐后胰岛素代偿性分泌增加更明显。上述变化多出现在妊娠24~28周,妊娠32~34周达到高峰。如果该阶段孕妇胰岛细胞不能代偿性分泌较多的胰岛素,将会导致糖代谢紊乱,出现妊娠期糖尿病。

  糖尿病对母亲、胎儿危害大

  无论是对准妈妈还是对胎儿,糖尿病都会产生不良的影响。孕妇患了糖尿病,妊娠高血压疾病、流产率、尿路感染的几率都可能比普通孕妇高很多,还可能出现羊水过多、产后出血、孕产妇死亡率增高等。

  妊娠期糖尿病还会对胎儿产生一系列的病变性影响,巨大儿是其最常见的并发症,因为胎儿的生长发育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母体和胎盘的功能。如孕妇血糖控制不好,可致胎儿高血糖,从而促使胎儿生长加速和过度,产生巨大儿。其次还会导致流产、早产、死胎的发生率增高,以及新生儿低血糖、低血钙、呼吸窘迫症甚至一些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和消化系统的先天性畸形等。

  孕期筛查十分重要

  专家建议,妊娠期的妇女都要做糖尿病的筛查。常规筛查时间一般在妊娠24~28周,采用随意口服50克糖负荷试验,具体方法是孕妇将50克葡萄糖溶于200毫升的温水中,于2至5分钟内喝完,1小时后抽静脉血。如果筛查结果显示孕妇血糖值大于等于7.8mmol/L,就需进一步检查诊断是否为妊娠期糖尿病。

  哪些准妈妈属于高危人群

  有下列情况的孕妇是妊娠期糖尿病的高危人群,应注意孕期的筛查:

  1.年龄在33岁以上或者有多饮多食多尿及消瘦者;2.体胖者;3.有糖尿病家族史者;4.既往有流产、早产、胎儿畸形、巨大胎儿等不良孕产史者;5.本次妊娠过程中体重增长过多,胎儿偏大,有血糖高、蛋白尿、水肿的孕妇;6.羊水偏多及有反复发作的阴道霉菌史者;7.有多囊卵巢综合征,多年不孕者。

  “糖妈妈”调理准则

  大约80%的“糖妈妈”可以通过饮食和运动来控制血糖,但也有20%左右的“糖妈妈”需要使用胰岛素控制血糖。

  1.饮食疗法。提倡少量多餐,最好分大三餐、小三餐,上、下午及睡前加餐。同时应多摄入富含纤维素、维生素以及铁、钙等微量元素的食品,吃水果最好在两餐之间,每日量不超过200克,应选择含糖量低或用番茄、黄瓜等蔬菜代替,尽量不要吃西瓜、荔枝、龙眼等高糖水果。

  2.运动疗法。吃得多、运动少往往是导致妊娠期糖尿病发生的直接原因。妊娠期糖尿病孕妇进行适当的运动,能增加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同时促进葡萄糖的利用,对降低血糖有一定帮助。运动量不宜太大,可采用散步等形式,一般使心率保持在每分钟120次以内,时间一般在20~30分钟。

  3.密切监测。准妈妈在发现糖尿病后,应密切与医师配合,定期做血糖、血压、血脂等相关检查,密切监测胎儿发育情况。如果通过饮食营养调理一周,血糖控制仍不理想或者出现妊娠高血压、羊水过少、感染等情况的孕妇应考虑住院治疗。


   了解育儿知识,看育儿博文和论坛,上手机新浪网亲子频道 baby.sina.cn

精品推荐

网友评论 欢迎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更多关键字: 妊娠  糖尿病  饮食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