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避孕环并非人人都适用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4月17日 09:17  健康863网 

  在女性体内放置宫内节育器,俗称“上环”,是一种长效避孕方法。宫内节育器是我国育龄妇女使用最多的一种避孕方法,在育龄妇女中,有1亿多人正在使用这种方法。但宫内节育器在使用过程中可能出现多种不良反应,常见的有上环后半年内阴道出血、腹痛、经血量增加、经期头晕目眩等。另有3%的宫内节育器可能因为意外脱落、放环位置不对、大小不合适等原因,起不到避孕作用。因此,妇科专家提醒:带环避孕要定期复查环位。

  ●事例

  避孕环嵌入子宫壁

  刘女士生完孩子后就去医院上了环,如今孩子已经10岁了,一直也没有检查过避孕环的放置情况。最近一段时间,刘女士经常感到下腹部坠胀。B超检查发现,刘女士的避孕环已经嵌入到子宫壁上,因此才会出现不适的感觉。

  虽然最终通过宫腔镜手术把避孕环取出,但是刘女士不得不忍受手术的痛苦。事后回想起来,刘女士仍是心有余悸,她说:“当时疼得简直不想活了,我要是定期检查一下避孕环的位置,及早发现问题,就不用受这个罪了。”

  ●分析

  避孕环避孕效果比较好

  据河南中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妇科副主任医师杨传英介绍,避孕环又称宫内节育器,放置在妇女子宫腔内后,能达到长期避孕的目的,在取出后还可以很快恢复生育能力。与口服避孕药和安全套避孕等方法相比,放置避孕环避孕具有安全、有效、经济、不影响房事、副作用小的优点。

  由于避孕环具有以上优点,因此它在我国育龄妇女中使用率最高。如今避孕环的种类也越来越多,目前我省临床中使用较多的避孕环主要是圆形金属环、T形环和V形环,有效避孕率一般能达到95%。

  ●提醒

  避孕环并非人人都适用

  虽然避孕环优点多多,但也并非人人都适用。有几类女性就不适合使用避孕环。一、子宫内膜炎患者,如确实需要带环者要在炎症消失后再上环;二、剖宫产后不足半年者,需等子宫恢复后再带环;三、哺乳期的女性也不适合。因为哺乳期的女性子宫较软,带环时探针容易穿透子宫壁,因此哺乳期的女性应尽量在哺乳期后再上环;四、生殖器肿瘤患者;五、月经不规律或者月经量过大者均不适合带环。

  ●建议

  带环女士一定要定期复查环位

  由于每个人的体质和子宫大小都不会相同,因此,想带避孕环的女士,在带环前一定要到正规医院检查,看是否适合上环以及适合何种类型的避孕环,然后再选择适合自己子宫的避孕环。否则,不但起不到避孕的效果,而且会由于意外怀孕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烦恼。

  杨传英还告诉记者,不仅带环前需要检查,在上环后一个月还需要复查,通过透视或者B超观察环位是否正常,有无出现下移、偏位甚至脱落的现象。同时在上环后3个月、6个月、1年时都要及时进行复查,此后保持每年定期检查一次,发现异常如月经量增多、月经不调或者肚子疼痛等情况都要将避孕环及时取出。同时,女性在放置避孕环时一定要详细询问自己所用避孕环的种类、使用年限,以便及时更换避孕环。

  此外,很多女士在更年期后,认为避孕环的历史使命已经完成,便对它不管不问,任其留在体内。杨传英说,到了更年期,女性的激素水平下降,子宫颈、宫腔也开始逐渐萎缩变小,但避孕环并不会随之变小,极有可能嵌入子宫肌层,造成取环困难和阴道出血、腹痛腹胀等不适症状。因此,更年期女性一定要在绝经半年到一年内及时将避孕环取出。

  温馨提示

  专家提醒,放环后应休息两天,一周内避免干重体力活,第一次月经结束后到医院去检查一次,3个月后再复查一次,以后每隔半年要复查一次。如果放环后出现剧烈腹痛、阴道分泌物增加、性生活时疼痛、性交后点滴出血、月经结束后仍有出血状况等,应及时去医院检查。

  此外,在上环、取环前后各要进行一次消炎处理,每次用抗菌素3~5天。在上环和取环后半个月内不要过性生活。日常生活中,带环的女性尽量不要在经期过性生活,以免造成宫腔感染,使避孕环嵌入子宫壁。


相关报道:何种情况下不宜吃避孕药  
          服用避孕药失败该怎么办?  
          紧急避孕药易致女性月经紊乱  
          有种避孕药易导致感染 
          新妈妈应该如何正确避孕  
          滥用紧急避孕药危害大 


   了解育儿知识,看育儿博文和论坛,上手机新浪网亲子频道 baby.sina.cn

精品推荐

网友评论 欢迎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更多关键字: 女性  避孕环  节育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