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卫生部“全国基层医疗机构抗生素临床合理应用培训”在广州开班。记者在培训班现场了解到,经过卫生管理部门的一系列治理行动,我国医院的抗生素使用率已从2004年的80.5%下降到2007年的74%,门诊处方抗生素使用率也从2004年的27.8%下降到了2007年的21.7%。
对此,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副院长、呼吸内科首席专家谢灿茂教授指出,尽管我国滥用抗生素的情况已有所改善,但个别地区和不少部分基层医疗机构抗生素的不合理应用现象依然较为突出,老百姓在抗生素使用中的诸多误区也有待纠正。
我国抗生素
使用率有所下降
谢灿茂教授指出,耐药细菌的产生是抗生素使用的必然后果。抗生素的使用自青霉素问世以来,就不断有细菌对各种抗生素产生耐药。“细菌很聪明,抗生素要把他们杀死,他们也会想方设法存活和繁殖,能够活下来的就是耐药菌株。某种抗生素用得愈多,就愈容易产生耐药菌,如果能合理使用抗生素,就能在一定程度上延缓耐药的产生,延长抗生素的寿命。”
据了解,近年来卫生部始终关注抗生素合理应用工作。为此,卫生部先后颁布了 “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抗生素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2009年)等一系列管理规定和技术性指导文件,以加强抗生素临床应用的管理,规范医务人员的用药行为。
谢灿茂告诉记者,经过卫生管理部门的一系列治理行动,我国医院的抗生素使用率已从2004年的80.5%下降到2007年的74%,门诊处方抗生素使用率也从2004年的27.8%下降到2007年的21.7%。而在广州,以中山一院为例,去年门诊处方抗生素的平均使用率在20%以下,“以前最高时的比例曾经达到40%~50%。由此可见,我国抗生素不合理应用的趋势得到了有效的遏制。”谢灿茂说。
专家盘点
抗生素使用七大误区
除此以外,尽管抗生素的使用率有所下降,但是个别地区和不少部分基层医疗机构抗生素的不合理应用现象依然较为突出。谢灿茂教授认为,在临床上和普通人群中,抗生素的使用还存在着诸多误区。
误区一:
抗生素越贵越好
谢灿茂专门给记者讲了一个例子。某医院曾收治一位产后持续发烧的妇产科病人,几乎用遍了所有高级抗生素,可产妇就是不退烧。后来,使用了便宜的老牌抗生素红霉素,这名产妇的烧没多久就退下来了。
原来,这名产妇感染的细菌是衣原体,而红霉素恰恰是这种细菌的“克星”。“由此可见,抗生素的使用关键是对症,而不是价格的高低。”谢灿茂说。
误区二:
抗生素越新越好
现在的抗生素更新换代快,品种日新月异,但是不是新的就是好的呢?道理和“越贵并非越好”其实是一样的,只有用对了才是好的。
误区三:
抗生素用量越大越好
抗生素的使用必须有个限度和范围,用量大了副作用反而会增高。
误区四:
抗生素用量越少越好
有的病人视抗生素为“毒药”,医生明明给他开了7天的药,可他症状一消失就自己停药了。谢灿茂指出,抗生素用量太少的话难以达到一定的浓度,体内的细菌没有被彻底杀死,这样一来不仅容易复发,而且也更容易造成耐药。
误区五:
抗生素联合治疗
以前的传统治疗观念总喜欢两种甚至几种抗生素联合使用,认为这样才能发挥最大功效。实际上,“抗生素单药治疗是有效的”这几年已经被证实,所以,只要有效的话用一种抗生素就足够了。
误区六:
一发烧就用抗生素
这是在老百姓甚至很多基层医生中常见的误区,他们往往把发烧和细菌感染画上等号。因此一发烧就用抗生素。但事实上,引起发烧的原因绝不只有细菌感染一种,肿瘤病人可以发烧,病毒感染也可以发烧。因此一定要先弄清发烧的原因再使用抗生素。
误区七:
家庭药箱常备抗生素
谢灿茂特别提醒,普通老百姓家中的药箱最好不要备抗生素。“我出门诊的时候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患者,要求给他多开几天的抗生素,说是这次病治好了后可以留下几片以备不时之需。”对于患者的这种要求,谢灿茂并不支持。他指出,一种抗生素不能包治百病,你这次得病这种抗生素有效,下次得病这种抗生素未必就有效。因此,针对不同的感染需要使用不同的抗生素,而这些知识必须是受过专业培训的医生才能掌握,普通患者自己随意使用抗生素不仅难以对症下药,容易耽误病情,而且还会增加抗生素耐药的机会。
医学指导/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副院长、呼吸内科首席专家谢灿茂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