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婴儿性早熟事件”在社会上形成很大的冲击波,为此近日卫生部发出“性早熟诊疗指南(试行)”,明确给出了性早熟的概念,并对性早熟诊断、治疗提供了规范。如今孩子整体发育提前,不少家长为此草木皆兵,各大医院的性早熟专科门诊也空前火爆。据最新的指南,并非所有的性早熟都需要治疗,应该如何理解?上海市儿童医学中心内分泌科主任黄晓东对此进行了解读。
解读一
6-8岁儿童是关注重点
前几个月公众高度关注婴儿早发育事件,其实婴儿出现乳房发育等情况只是一过性的且比较少见。新的指南再次明确,性早熟是指男童在9岁前,女童在8岁前呈现第二性征。而在临床中这一年龄段也是就诊的主力军。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内分泌科主任黄晓东表示,前来就诊的患者以6-8岁女孩最为多见,往往因乳房胀痛、乳头隆起、乳晕增长而来就医。
与20年前相比,目前儿童成熟的年龄已经大大提前。过去上了中学后才会开始发育,而现在,一般来说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已开始发育了,而这也算正常现象。根据中华儿科学会内分泌及遗传代谢病学组的最新调查数据,我国女孩青春期发育年龄平均为9.2岁,比30年前的12.5岁提前3.3岁。这一方面是生活条件改善,营养充足,孩子身高体重大大超过几十年前;另一方面也和生活社会环境中的诱发因素有关。但是黄晓东主任提醒,如果发育过于提早,男童在9岁前,女童在8岁前出现第二性征,或女孩在10周岁以前出现月经,就成为儿童性早熟,需要积极治疗。据统计,本市儿童性早熟发病率已达到1%,即100个孩子中就有1个性早熟。
上海市儿童医学中心内分泌科主任黄晓东提醒,性早熟的女孩比性早熟的男孩多好几倍,但男孩性早熟常常容易被忽视。
女孩性早熟约有70%-80%是特发性的,而且有比较明显的症状,这些现象容易被家长发现。然而,男孩子的早熟征兆却非常“隐蔽”。早期的表现是阴囊和睾丸增大,这些部位的变化不注意观察,不容易被发现。而当父母发现孩子长胡子、有喉结、嗓音改变时,往往已经到了性早熟的中后期。尤其不容忽视的是,80%的男孩早发育是病理性的,甚至是肿瘤引起,例如肾上腺皮质肿瘤或睾丸间质细胞瘤、异位分泌HCG的肿瘤等。因此男孩一旦被诊断为性早熟,必须更加注意排除他们有没有病毒性脑炎、脑膜炎或下丘脑、垂体、松果体部位的肿瘤等中枢神经系统的“危险状况”。
专家关照
在敏感时期多关注孩子的身体变化。父亲要和儿子多接触,如一起洗澡等,并选择适当的时机灌输相关生理知识,让孩子发现异样后及时与父母沟通。父母有早发育史的,更要警惕,可能有遗传趋向。解读二
真假性之分改“称呼”了
真性性早熟和假性性早熟是过去经常提及的,而黄晓东介绍,现在的指南有所改变,按发病机理和临床表现分为中枢性(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依赖性)性早熟和外周性(非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依赖性)性早熟。外周性性早熟就是过去的“假性性早熟”。具体说来,是缘于各种原因引起的体内性甾体激素升高至青春期水平,故只有第二性征的早现,不具有完整的性发育程序性过程。一般是由于体外异常过多的性激素来源造成的,比如误用含性激素的药物和食品、营养品,使用含有性激素的化妆品,母亲孕期或哺乳期摄入性腺激素等等。对于外周性性早熟,指南中明确,要按不同病因分别处理。
指南中指出,中枢性性早熟的治疗目标是抑制过早或过快的性发育,防止或缓释患儿或家长因性早熟所致的相关的社会或心理问题;改善因骨龄提前而减损的成年身高也是重要的目标。但并非所有的中枢性性早熟都需要治疗。如性成熟进程缓慢而对成年身高影响不明显的;骨龄虽提前,但身高生长速度亦快,预测成年身高不受损的,可暂不治疗,但需进行定期复查和评估,调整治疗方案。
低龄儿外周性性早熟排除病理性原因,大部分并不需要特别干预,其症状会有良性转变,慢慢就会恢复正常。但指南中强调要定期随访,小部分患儿可能转化为中枢性性早熟,尤其在4岁以后起病者。
专家关照
有些性早熟的幼儿不需要治疗,但应杜绝引起性早熟的因素。日常生活中,在饮食上家长应把好关,避免孩子过多食用油炸食品、鸡脖、鸭脖等食物或者含激素的保健品。
另外要长期追踪观察。每3至6个月复诊一次。鼓励孩子参加跳绳、爬楼梯、打篮球、打羽毛球等活动,促进孩子加速长个儿。
如果发现孩子的第二性征进行性发展,如乳房不断增大等,家长应立即带孩子前往专科医院检查诊断,由医生确定治疗方案。
不成熟之一:
治疗随意不规范
由于性早熟治疗是一个长期的干预过程,许多家长一开始急切万分,可时日一长,就有所懈怠,今天有空就吃药,明天上学来不及了,就不吃,治疗并不规范。黄晓东主任告诉记者一个病例,一个男孩父亲身高1.8米,母亲也将近1.7米,发现早熟后来医院接受评估,发现病情发展比较缓慢,便医嘱服用中成药,并定期随访。
家长听说病情比较轻就疏忽大意了,将近两年不到医院来随访。哪知青少年生长发育是个动态的过程,并不是匀速的,两年不随访,孩子发育突然加快,这时再就诊,已很难改变结果,男孩将来的身高很可能连1.65米都达不到,非常遗憾。
因此,黄主任提醒,对于即将步入青春期的孩子,只有两三年的生长黄金期,一旦错过,对将来的最终身高影响很大,因此家长一定要带孩子3-6个月随访一次,即使孩子暂时还没有早熟,家长也可带去咨询,听听医生建议,可能对孩子将来的身高有所帮助。
不成熟之二:
身高期望值过高
记者在性早熟门诊看到一位妈妈焦急地请求医生,“我有1.7米,孩子爸爸也有1.85米,我们原本希望女儿长到1.7米左右,现在才11周岁就来例假,怎么办?”医生耐心地回答,先拍个片子,查查骨龄,预测一下未来的身高吧。记者仔细端详身边的患儿,发现她又高又壮,超过记者的身高,一询问,女孩说,最近一次量身高还是几个月前,当时已经有1.6米。
黄晓东主任告诉记者,就真性性早熟而言,目前干预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支持身高”。由于“提前发动”,骨骺闭合也早,性征早出现的孩子往往会在“蹿”了一段后便停止再长,他们成年后的最终身高较正常人矮。因此指南上要求对于女孩预期身高不到1.5米,男孩不到1.6米的,要进行干预,而实际上父母对孩子身高的要求往往比这高得多,因此治疗上一般还要考虑父母的遗传因素,不能和遗传规律距离太远。而对于父母身高条件差,孩子本来身高有限的,也不能过度干预。对于对孩子身高有不切合实际要求的父母,医生只好做些说服工作。
不成熟之三:
道听途说,自作主张
黄晓东主任说,一些家长发现孩子性早熟了,就心急慌忙,到处打听或者自己上网了解,其实治疗讲求因人而异,个性化,需要凭借医生的经验和病孩发育情况来判断,医生也会把几种可行的治疗方案分析给家长听,让家长根据家庭经济条件等情况选择。
因此家长还是要信任医生,不要因为道听途说而拒绝配合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