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医盲”父母切忌乱“投药”

  总以为所谓“雷人之举”多发生于80、90后的身上,可我上周则被一个年近半百的教授扎扎实实地“雷”了一下。话说这位教授,前阵子突然感冒并伴有高烧,而那时正遇甲流横行,他又有个重要的国际会议要参加,为了能快速退烧,赶上会议,他决定在家“自医”。先按量吃了一片安乃近(常用退烧药),见退烧效果不错,心急赶路的他随后再多加了两颗量,并逐渐递增药量以期立即退烧。但没料到病情却急转直下,人变得虚脱无力,教授先生被紧急送往医院,一查所有血样指标全部乱套,于是立即被收入住院。两周治疗下来,花费了3万元,当然国际会议也就没去成。

  为治愈一个小小的感冒却花掉了与之不等的“时间“与“金钱”,教授付出的代价可谓不小。我不禁由这位教授联想到前不久《世界日报》抛出的一个惊人数据:“因滥用抗生素,中国每年有30万儿童失聪,占整个聋哑族群的三至四成。”我想类似教授般心急乱“投”药的父母在我们身边肯定不在少数。而同时,我想起在我主持的每周育儿问答Ask Jane栏目里,时不时也有“医盲”的父母冒泡,这里我挑些典型的问题来“晒晒”:

  实例一:病急自行“投”药

  4月12日网友辉辉娘提问:宝宝9个月,大便干且很顽固,吃了好几种药都不行,有什么好办法吗?急盼。

  拿到这问题时,我第一反应是这个妈妈怎么给才9个月大的宝宝“吃药”,而且还“吃了好几种”!她与上文中教授的思维相似,认为药可以立即起效,甚至对9个月新生儿亦如此。然而,对新生儿用药需谨慎又谨慎,因为新生儿肝脏内的酶系统尚未建立起来,因而其解毒功能较不完善。许多药物不能自行分解,遂游离在体内,最后导致蓄积而中毒。除此之外,宝宝的肾脏也处于发育阶段,药物中所含的各种元素极易在血液中蓄积而引起药物敏感症甚至中毒。所以,遇到小毛小病就自行给新生宝宝用药,如不当就如给孩子“下毒”,后果不堪设想。

  实例二:无病当成病

  4月15日网友小镜无敌提问:昨天很冷,夜里被子盖多了,夜里2点多吃奶后,就一直闹到4点多,,然后量了一下37.5度,到了今天上午又量了一下(腋下)37度,其他各方面都正常,不哭不闹,吃也正常,请问是发热吗?

  我在这段短短的三行字里读出了三个问题:

  Wrong 1:被子盖多了

  新生儿应少用厚重的棉被,且被褥不能塞得太紧压住婴儿双手,这样会限制婴儿双手的活动能力,在发生被褥盖脸的不测时,宝宝的双手无法为自己救急。正确做法,如天冷,可以为宝宝在薄衣外加穿无袖睡袋/睡袍,然后再加盖一条薄薄的空调被,让手露出被子以防不测时的自主防卫。

  Wrong 2:量腋下温度

  为年幼宝宝测温:用手摸得不够准,用腋下温度表又很难把握准,因为婴幼儿易动,不适合用腋下温度表;口腔温度也会受饮水、进食和呼吸的影响。所以,给低龄宝宝量体温的较好办法是耳温/额温,操作方便,又快又准。但不管采用哪种体温计给孩子测量体温,都不要在孩子刚洗浴完刚喂完奶之后进行。且在给孩子量体温时,家长不可离开。

  Wrong 3:不哭不闹,吃也正常

  妈妈描述;宝宝不哭不闹,吃也正常,这说明宝宝起居和情绪都没问题,宝宝前夜闹可能与太热、喂奶等外界因素相关。由于腋下温度37度需另加0.3~0.5度,宝宝当时的体温约在37.5度。而小儿正常体温在36.9-37.5度,这位宝宝还在温度之中,妈妈担心是正常的,但如果孩子“不哭不闹,吃也正常”,那么妈妈要耐下心来,继续观察,但不应立即用药。

  实例三:非猛药不用

  3月5日网友rongrongzhen提问:我家杨杨前几天发烧去了医院,病毒感冒,烧了三天开了些羚羊角口服液和退烧药。现在又开始流鼻涕和咳嗽了,医生建议让宝宝吊点滴,但我又听说小儿太小最好不要吊针,您说怎么办?

  许多妈妈经不起看宝宝发烧遭折磨,一发烧就立即打吊针或用强药性抗生素,希望能快速抑制病情的发展,虽然知道会有许多的副作用也不能自拔。在西方,小儿感冒发热原则上不给吊针不随便使用抗生素,因为绝大部分小孩发热感冒都是由病毒感染引起的,完全可以靠自身的抵抗力慢慢“扛”过去的。所以,大家都会在孩子发烧过38.5度后吃儿童退烧药,然后休息多喝水,病程在4-7天会结束。而经常使用吊针及“头孢菌素类”的抗生素,日积月累会让宝宝的身体产生抗药性,也就是说“药对宝宝体内的病菌已无力防护了”。更糟的是,还会引起药物伤害。我们知道七八十年代的满大街的“四环素牙”,那就是滥用四环素的恶果,而如今的抗生素副作用更强,更可怕。

  所以,新手爸爸妈妈快为自己补一堂课:如何正确为孩子把好“生病”“投药”这一关。

  Jane’s Tips:

  1. 不要迷信贵药、新药、广告药。

  治疗效果与价钱是不成正比的,便宜而对症就是好药,贵若不对症,或即使对症也未必就比便宜药强。打着“最新研发”的药品也不一定最适合你家宝宝的。再者,人们对“老药”的疗效及副作用了如指掌。而对于新药,相信很多医生并不熟悉其特质,对其不良反应也知之甚少。而频繁打“广告”的药,爸爸妈妈们更要小心起见,用之前最好咨询小儿专科医生。

  2、不要随便“进补”

  我经常被问到“宝宝该补什么”的问题,其中尤以“补钙”居多。有些家长认为小朋友经常感冒、身体素质不行,就是身体内缺少了某一元素,需要“进补”。除非医生有药嘱,哺乳期中的新生宝宝不需补任何营养品。一岁之后,也要看缺啥补啥。其实,对于孩子来说,最好的“补品”就是饮食加运动,“补药”服用不当会使孩子出现不耐受的表现,如流鼻血等。盲目“进补”,还会导致孩子性早熟。所以长期给婴幼儿不营养品,最好先让医生诊断缺啥再补啥。

  3、不混合使用喂药量具,不乱喂药量

  给小朋友的药量,是依据年龄、体重(身高)来计算的,所以每次喂药量应力求精确,且每次必须确认食用正确的喂药量具。许多妈妈习惯“滴管”与“量杯”混用,认为只要刻度一样,药量肯定没有差。但其实,“滴管”适合给尚不会“喝药”的小宝宝,且与之配对的药物浓度相对高。而“量杯”则是为稍大点的宝宝准备的,而与它配套的药物浓度相对稀。简单地说,把1ml“滴管”药剂倒入1ml量杯中,宝宝的药量肯定超标了。所以量具不能混合使用。文/黄静洁


   了解育儿知识,看育儿博文和论坛,上手机新浪网亲子频道 baby.sina.cn

精品推荐

网友评论 欢迎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更多关键字: 宝宝  感冒  吃药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