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中心 > 健康中心 > 新生儿一周后 > 常见疾病 > 《婴幼儿疾病防治与护理大全》 > 正文
朵朵姑姑问朵朵妈:“嫂子,胎儿缺氧严重吗?”朵朵妈妈反问:“什么意思?缺氧严重不严重医生说了算。”
“昨天我陪一个怀孕的同事去产检,医生听胎心的时候说胎儿心跳不太好,可能是缺氧。”
“呀!那怎么办?”
“准备让她住院了,说再观察一段时间。”
朵朵妈点头说:“也是,我怀朵朵的时候每次产检都听胎心,胎心好胎儿就不缺氧。”“唉,
把我同事吓得够呛,就害怕胎儿有什么问题。”
朵朵妈妈安慰她:“没事的,住院了医生会随时监测的,有什么问题会马上处理。”“希望她们母子平安吧!”朵朵姑姑说。
缺血缺氧性脑病是指由于缺氧或脑供血不足而导致的脑组织及其功能的损害。
成人可能因为中风、脑栓塞等原因而致病,新生儿却多在围产期因缺氧缺血致病。这种病足月儿常见,但也可发生在早产儿身上,是导致儿童神经系统伤残的常见原因之一。
病症表现的3 种不同程度
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根据症状表现分为轻、中、重三度。
1.轻度
宝宝常常有淡漠和发怒的情绪交替出现,容易兴奋,下巴和肢体会颤动,前囟门无紧张感,一般在出生24 小时内症状最明显,之后逐渐减轻,很少留有后遗症。
2.中度
嗜睡,反应迟钝,部分宝宝还出现惊厥,前囟门无紧张感,大多于1 ~ 2 周后症状消失,个别留有后遗症。
3.重度
昏迷,呼吸不规律,持续惊厥,前囟门饱满紧张,在出生72小时症状最明显,死亡率高。存活下来的宝宝症状将持续数周,多数留有后遗症。
所有引起新生儿窒息的原因都可导致本病。本病主要是围生期窒息、缺氧所致。少数其他原因引起的脑损害也可导致本病。
围生期窒息发病原因
怀孕满 28周(胎儿体重达到或超过 1160克)至产后一周被称为围生期。围生期窒息是指胎儿在宫内缺血、缺氧,出生后伴有呼吸循环障碍的临床表现。围生期窒息包括宫内窒息和新生儿窒息。
以下原因都有可能导致围产期窒息:
● 孕妇患有妊娠高血压综合征、严重贫血、心脏病、急性传染病、妊娠中毒症、糖
尿病等疾病。
● 多胎、羊水过多以及胎盘功能异常。
● 脐带绕颈、脱垂或打结。
● 难产、急产或产时处理不当。
● 新生儿先天畸形或吸入羊水胎粪等造成呼吸功能障碍。
预防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的两个重点
对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的防治重在预防,做好预防措施才能最大限度避免宝宝遭到不幸。
重点之一:做好围生期保健
因为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主要致病因素在围生期,所以应特别注重这段时期的保健,包括孕妇和胎儿两方面的保健。
1.孕妇的保健应重视产前检查。
经过产前检查被诊断为“高危妊娠”的孕妇,必须加强监护,积极预防及治疗妊娠并发症,严密监控胎儿情况。
对策:准妈妈要重视产前检查,按约复诊,如果被确诊为“高危妊娠”,不必过于紧张,应放松心情重视病情,并配合医生积极治疗。及早处理能避免早产和手术产。
2.胎儿的保健应做好监测。
准妈妈应该留意胎儿的情况,因为发生宫内窘迫时胎动也会异常,所以要每天数好胎动次数,发现异常应及时就诊。
对策:每天早、中、晚各抽取一个小时数胎动,胎儿动一次就算一次,连续动几次也只算一次,隔5 分钟后再动就算另一次;将3 个小时的胎动数字相加再乘以4,得到12 个小时的胎动数。正常标准为每12 小时大于10 次。
你 知 道 吗
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轻、中度患儿只要及时治疗,一般都不会留有后遗症。将来恢复到什么程度与病情严重度、抢救是否正确及时关系密切。
重点之二:做好新生儿保健
宝宝出生后应做好新生儿护理。特别是在出生一周之内,护理得当与否关系到新生儿的存活和健康状况。
对策:
1. 合理喂养。
● 中、重度患儿需延缓喂奶时间,重症还需禁食3 天,静脉给养。
● 母乳喂养,少量多餐。
2. 加强消毒。
● 护理缺血缺氧性脑病的宝宝时,一定要严格消毒,以防感染。
● 每天开窗通气,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 保持宝宝皮肤清洁。
坚持治疗减少后遗症
缺血缺氧性脑病会对脑神经造成损害,会不会留下后遗症,要看宝宝脑受损的情况而定,通常缺氧缺血越严重,越容易发生后遗症。常见后遗症为发育迟缓、智力低下、语言障碍。
为减少后遗症的发生,必须坚持恢复期治疗及早期干预康复治疗。除了定期到医院进行恢复治疗外,你还必须重视对宝宝大脑的康复锻炼,平常在生活中多和宝宝交流, 教宝宝多动手动脑,做任何事都要用语言描述,多做开发智力的游戏,坚持下去对修复脑神经功能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温馨提示
应该重视对缺血缺氧性脑病的治疗
1. 神经细胞损伤后恢复较慢,即使新生儿期临床症状消失也不能作为治愈的标准。新生儿期后的治疗与随访从2 ~ 3 个月开始,必要时持续至6 个月。至1 周岁时发育正常,又无任何神经症状,才可认为治愈。
2. 持续的低Apgar 评分是预后不良的敏感指标,如生后5 分钟Apgar 评分为0 ~ 3 分,10 分钟评分少于5 分则意味着预后不良。
3. 父母应当了解有关疾病知识,理解医生采取的治疗方案,积极配合治疗。一定要坚持后期康复训练,只有医生、病患双方都尽到责任才能保证新生儿的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