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进入冬季,患呼吸道感染的孩子又开始多起来,于是,治疗感冒和发热的药物自然就成了主角。再安全的药,使用不当也会出现意外情况。
冬季天气寒冷,抵抗力差的宝宝就容易犯病,为了让宝宝尽快康复,像感冒药、咳嗽药等这类非处方药就经常会被妈妈们用到。每一种药物都会有其副作用,在给宝宝使用时不仅仅要看具体的用量,还要注意药物成分。
药名不同≠成分不同
对乙酰氨基酚是用于治疗发热和感冒的常用药物中的主要成分,又称为扑热息痛、醋氨酚、退热净等。由于这种药物非常安全,所以很多治疗感冒和发热的药物中都含有这种成分。比如经常给孩子使用的泰诺林、泰诺感冒糖浆的主要成分就是对乙酰氨基酚,除这两种药外,许多复方制剂中也含有这种成分,比如:白加黑、帕尔克、克感敏、速效伤风胶囊、感冒灵、去痛片、散利痛、扑感宁、儿童退热片等等,每种药物中所含对乙酰氨基酚的剂量不同,约120~500毫克不等。
由于这些药物都属于非处方药物,不仅是治疗常见疾病的,而且使用起来非常安全。因此大家都认为这些药物的安全性很高,副作用相对较小,使用时就放松了警惕,没有特别注意其中所含的成分,埋下了服药的隐患。
吃药太杂 当心药物中毒
由于目前治疗感冒和发热的药物多以复合药物为主,每种药物的复合成分和比例不同,加上各个生产厂家不同,所以每种药物的商品名称也是多种多样。家长在给孩子或自行选择非处方药时,往往只记药物的商品名,却忽略了其中所含药物的成分。上面诊室中提到的例子,就是这种情况:妈妈给孩子吃药时,每种药物都是按说明书介绍的剂量服用的,但是由于她选择的那几种药物中,都含有对乙酰氨基酚,叠加在一起就出现了药物的“过量”中毒现象。
39健康网编辑温馨提示:给孩子使用治疗感冒和发热的药物时,不仅要关心每种药物的服用剂量,更要关注每种药物所含的药物成分。特别是在给孩子服用含对乙酰氨基酚的合成剂时,必须事先详细阅读说明书,弄清剂量再服。
闂備礁鎼崐缁樻櫠濡も偓椤繈顢欓悙顒€顎忛梺鎸庢煣閸曟ɑ绂掑☉銏$叆婵炴垶鐟ч悡顖炴煙楠炲灝鐏柟宄版嚇瀵挳鎮㈤崨濠冪槕闂佽崵濮甸崝鏇犵礊婵犲洢鈧倿鍩℃导鍗炴贡閳ь剨缍嗘禍婊堝礂婵犲嫮纾煎ù锝夋涧婵¤櫣绱掗崣妯哄祮鐎规洏鍔岃灒闁兼祴鏅滈幆锝呂旈悩闈涗粶闁诲繑绻堥獮澶愭晸閻樺啿鍓梺绯曞墲濞叉繄绮堢€n喗鍋i柛銉戝懎鈪甸梺缁樼◤閸庣敻寮鍛殕闁告劖鍎冲▓鏌ユ⒑閸涘﹥绀€闁靛洦岣跨划顓㈠磼濠靛嫪姹楅梺鐟扮仢鐎氼喚澹曢敓锟�闂備胶绮崝妤呭箠閹捐鍚规い鏃囧Г娴溿倖绻涢幋鐏活亜顕i幎鑺ュ仯闁搞儳鍏樺顕€鏌涙惔顖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