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不少幼儿园进行了体检。当家长们看到孩子的体检报告上写着近视、远视或散光时,难免会忧心忡忡,于是有不少家长拿着体检报告单到医院眼科咨询。对此,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黄仲委教授表示,由于智力、视觉发育关系,对3岁以内(尤其是2岁以下)的小孩进行视力表的检测没有实际意义。但这不意味着眼部检查没有意义,恰恰相反,对这个年龄段的宝宝要特别重视眼睛发育是否正常,对一些眼病要尽早处理,否则,或许会留下终生遗憾!
九成幼儿为远视
黄仲委教授介绍说,最近经常有家长忧心地拿着体检报告过来,眼科检查结果几乎都是:散光或远视、近视等。所来的宝宝大多数是两三岁,这年龄段的孩子多数不会看视力表,黄仲委教授就观察他们的眼位、眼球转动以及外眼、内眼的情况。
宝宝看不到1.0不代表视力有问题。黄仲委教授介绍,1周岁至3周岁称为幼儿期,这个时期,孩子的眼球还在发育,视力也没有达到正常,如2岁为0.5~0.6,3岁时可能就达到1.0左右。多数学者认为,孩子6岁以后方可发育成正常成人视觉。
幼儿有远视并不奇怪。由于出生后新生儿颅骨发育尚未完全,眼轴较成年人为短,因此,新生儿88%-98%属于远视,幼儿90%以上为远视,直到学龄前儿童,仍有相当多为远视。屈光度随颅骨的发育而逐渐向正视方向移动,甚至有向近视方向移动的趋势。
眼睛正常发育最重要
由于智力、视觉发育关系,对3岁以内(尤其是两岁以下)的小孩进行视力表的检测没有实际意义。但这不意味着眼部检查没有意义,恰恰相反,对这个年龄段的宝宝要特别重视眼睛发育是否正常,对一些眼病要尽早处理,否则,或许会留下终生遗憾!
黄仲委介绍,这个阶段,除了关注视力、色觉还要关注眼外形,看看睑裂大小、有没有斜视、弱视;除了关注与生俱来的一些遗传性、先天性的眼病,还要关注有没有传染性、感染性的眼病。初步检查需要家长先做,有些检查则须交由眼科医生才能判断。
从眼外观判断: 小孩两眼大小要对称,两瞳孔大小要相同,眼珠黑白分明,眼球转动灵活、眼神活泼,顾盼自如。
眼睑病:摸摸眼皮有无肿粒、触痛,注意小孩有无频频眨眼、揉眼,这些症状多数由于滤泡性结膜炎、过敏性结膜炎、麦粒肿、霰粒肿、眼睑内翻倒睫等所致。要注意,长期患眼睑病、结膜病,也会影响视功能发育。
眼肌病:以斜视为常见。如果幼儿的斗鸡眼或斜睨眼只是偶尔出现,无须太紧张,如果是经常出现或总是用侧头转脸的姿势去看东西,则一定要交由医生判断。这可能与远视、近视、弱视、先天性眼肌麻痹等有关。
观瞳孔:在手电光(注意不要用过强光)下,如果孩子的瞳孔内呈白色,说明孩子可能患有先天性白内障。如确诊,应争取在患儿两三岁前做白内障手术。如果手术治疗过晚,会使患儿产生弱视,难以提高视力。如果瞳孔内呈黄色,要高度警惕视网膜母细胞瘤,这是幼儿最凶险的眼病。
观察视觉:3岁以下的小孩一般很难准确检查视力,可通过手电光观察瞳孔缩放是否灵活作初步判断,了解出生后数月至3岁幼儿的视觉功能情况。或可以用交替遮盖眼睛试验法来检查,如果遮盖小孩一只眼,他的活动顿时迟钝或抗拒,要考虑注视眼的视功能有毛病。如果幼儿喜欢把玩具、画片放在眼前很近处看,看电视、看物件要凑得很近,这说明该孩童的视觉可能不好,如屈光不正、弱视等。而3岁后则可行视力检查。
散光、弱视:可导致孩子视觉异常。散光是由于角膜的曲率不一致造成的。幼儿散光屈光度绝对值较高, 随年龄增长,散光屈光度绝对值降低。如果儿童患有远视、近视、散光等眼病,经配镜矫正后视力小于0.9,且又排除患有其他影响视力的眼病,则说明该儿童可能患有屈光不正性弱视。视觉检查是发现弱视的重要途径。弱视是一种可治疗的视觉缺陷疾病。此病的治疗效果会随着患儿年龄的增长而降低,在患儿6岁前进行治疗效果最好,若等到患儿12岁以后再进行治疗则多数无效。
怀疑屈光不正最好散瞳验光
对幼儿眼睛发育的关注,当然最重要的还是视觉。因为幼儿视功能于6岁前尚未发育成熟,视功能尚不健全,一切妨碍视觉刺激的因素都可以阻断视功能的发育,使视功能发育停止、发育延迟,发育不足或功能障碍,从而形成弱视。早期发现视觉发育异常是治疗的关键。
黄仲委介绍,如果怀疑幼儿有屈光不正的,建议散瞳验光,若确认屈光不正(特别是近视)导致视力差则须配镜,半年复查一次。尤其有斜视弱视者,建议3个月左右调整一次眼镜。因为孩子的眼肌调节力比成人强,阿托品能充分放松调节肌,因此以阿托品散瞳最能确认幼儿屈光不正的真正度数。由于瞳孔一般2-3周完全恢复,所以散瞳的影响是短暂的。
幼儿期是眼睛发育的重要阶段,家长一定要细心、正确养护。要让孩子多到户外活动、晒太阳,不要过多用眼,少玩、不玩手机、电脑,饮食要均衡,肉鱼蔬果都要吃,少吃甜食和煎炸油腻食物。
受访专家/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 黄仲委教授
文/羊城晚报记者 陈辉 通讯员 张秋霞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