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抑郁逐年增多 7岁前心理教育最重要

2016年08月11日 16:55 健康时报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近日,有媒体报道,在京一所著名大学有40人被确诊为抑郁症,约占到学校心理咨询中心访问量的两成。记者通过调查发现,有抑郁情绪的学生主动寻求心理帮助的数量在逐年增多。

  大学生抑郁发病率呈上升趋势

  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全球抑郁症患者超过3.5亿,据《中华全科医学》发表的研究显示,以某大学的在校本科生和硕士研究生为研究对象,大学生抑郁的发生率为15.32%。

  由此看来,大学生的抑郁症发病率的确高于其他人群。

  北京师范大学学生心理咨询与服务中心咨询教师申子姣也介绍说,这些年,前来主动寻求心理帮助的有抑郁情绪的学生的确在增多,但这并不表示大学生属于抑郁症的高发人群。

  大学生接受了良好的高等教育,尤其现在广泛开展的心理教育让他们对抑郁情绪更敏感,也明白了在出现抑郁症状后需要寻求专业的心理帮助,这些都会使人感觉是发病率高发。

  “大学生抑郁和常人抑郁并没有什么不同,是不是大学生的身份,这也不是我们治疗时需要考虑的主要因素。就像女性感冒和男性感冒没有什么区别一样。”北京市回龙观医院精神科副主任医师宋崇升也补充道。

  7岁之前的心理教育最重要

  抑郁的发病原因有很多,一个人在大学期间出现抑郁情绪或抑郁症,只是说明当下受到某些因素的诱发。

  很多心理咨询流派都很重视孩子7岁前的成长经历,这段经历关乎他们对这个世界的认识和了解、自我认知系统的建立、价值观、爱情观、甚至包括对于亲密关系的认识和了解等。因此,0~7岁期间的心理健康发展对人一生的心理状态至关重要。

  “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一代留守儿童到了上大学的年龄,我们工作中也遇到过很多留守儿童前来进行心理咨询。”申子姣老师介绍,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已被很多研究所证实,他们成年之后出现抑郁或抑郁情绪的几率也较大。

  留守儿童多是由爷爷奶奶来照顾,老人往往只关心他们最基础的吃饱穿暖,对心理健康教育甚至完全没有概念,加上父母陪伴的缺失,他们的心理就非常容易失衡。人际关系是心理状态的外在呈现,尤其进入大学,如果他过去习惯的生活方式在大学中不再奏效,就很容易诱发抑郁情绪,如果得不到积极的疏导,就会发展成抑郁。

  当然,童年期以及青春期都会对成年后的心理状态产生很大影响,比如对新环境、新同学的适应能力。

  “我接触过很多刚刚进入大学的新生,就有一些人进入了完全不同于以往的学习、生活环境后,出现长时间不能适应,也没有及时进行调整,才导致抑郁情绪的形成与积压。”北京师范大学临床与咨询心理学在读博士余萌也深有感触。

  对于大学生来说,学业、恋爱、人际关系等都可能是抑郁的诱发因素。宋崇升医生介绍说,当人进入到完全陌生的环境后,都有可能出现适应障碍,最常见的表现是焦虑、情绪低落,如果这时候突然发生一个诱发事件,就很可能出现抑郁。

  学校的心理疏导更及时有效

  “目前,很多高校都有非常完备的心理咨询制度,帮助学生解决各个方面的心理问题。”申子姣老师介绍。抑郁情绪很多人都会遇到,多数情况,我们可以在身边朋友的帮助下就可以排解,即使遇到相对棘手的问题,也可以向老师、学校寻求帮助。

  许多高校在大学生入学时会有一个入学心理测评,到十月份左右的时候还会有一个“大学生活适应状况调查”,这些都能够帮助学校、老师发现那些需要重点关注的学生,方便提供监管以及更有效的引导。大学里的心理健康类社团以及每个班级里的心理委员,能够发挥学生的力量,起到一个预警和帮助的作用。

  此外,很多高校的心理咨询中心也经常通过情景剧、讲座、报刊、主题宣传手册等方式不断普及心理健康教育。

  申子姣老师告诉记者,在心理咨询中心的一对一辅导则是一个有效的缓冲机制,如果学生出现情绪不佳时及时求助,就可以控制这些不良情绪的进一步发展,避免向更严重的方向发展。

  大学生需要多关注自己以及身边人的心理健康问题,即使自己暂时无法解决,也可以到正规医院就诊,必要时接受药物治疗。

  申子姣提醒,抑郁情绪并不可怕,它只是人的一种自我保护功能,一种失功能的问题解决方案,更是身体对我们发出的提醒,只要我们及时听到这个提醒的声音,并且积极做出应对,反而能够很好地帮助我们解决难题。健康时报记者 吴雨婷

订阅专业权威的母婴健康知识,请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官方微信:新浪育儿 (xinlangyuer)及活动微信:BB营(yangyuyoudao)。

新浪育儿 BB营

标签: 抑郁症心理

推荐阅读
聚焦
关闭评论
宝宝图库+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