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接种乙肝疫苗需打三针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1月19日 10:24  广州日报大洋网 
接种乙肝疫苗需打三针
接种乙肝疫苗需打三针

  乙肝疫苗若要起到保护作用,必须足量注射,最好一次注射20微克。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感染性疾病科主任高志良主任医师指出,打过乙肝疫苗,体检显示“弱阳性”,通常提示体内抗体呈低水平,虽然对机体有一定保护作用,但为稳妥起见,还应加打一次疫苗。

  接种疫苗标准是打三针

  接种疫苗切忌半途而废,标准接种是打三针,打完后必须做检查确认抗体水平。高志良说,国内最近有一项研究指出,过去认为健康人群中10%的 “免疫无应答”人群无法打出抗体,主要是因为注射的疫苗量对其机体来说分量不够,只要足量注射,他们也能打出抗体来。“我们推荐的注射剂量,每一次要打20个微克才保险。”他说,国产疫苗通常每支5微克,可以一次打四支,连续三次按时接种。

  不过,打不出抗体的另一种情况就需要高度重视了。“这提示你有潜在乙肝感染,必须密切监控,也就是对乙肝的全程管理。”

  肝功能正常患者可婚育

  提到乙肝就绕不过“乙肝歧视”的问题。“我们一再呼吁,在入托、就医、升学、就业、婚育方面不要歧视患者以及乙肝病毒携带者。”高志良说,肝功能正常的乙肝患者可以结婚生子。生育前进行系统的抗病毒治疗,将传染性降低就可以了。但要提醒一点,育龄期妇女由于看病时间可能会比较长,例如核苷类药物治疗可能会花5年时间,治疗期间最好避孕,以免药物导致胎儿畸形。

  为了避免乙肝的母婴传播,乙肝母亲生育后,孩子在出生三小时后应进行HBIG的注射,三天后再系统接种疫苗,85%的BB不会感染乙肝,而且打一次疫苗,保护将持续终身,即使以后抗体水平下降,变成弱阳性,仍然是有保护作用的。

  全世界有4亿乙肝感染者,主要集中在亚太地区,尤其是中国。而中国1亿感染者中,在广东的最多。高志良说,2002年一次流行病调查显示,广东表面抗体阳性者占人群的14%,经过近五年的发展,目前这个数字应该超过了14%,并且远超全国平均水平。各类肝炎感染者共有近一千万人。

  目前,中山三院感染科收治的病人占到全省的十分之一,其中六成以上是肝病重病号。针对这一情况,该院将于本月底,正式启用新的肝病大楼,将病床扩容到400多张,并将肝病门诊、肝病内科、中西医结合、肝病外科、肝脏移植中心等进行“强强联合”,以应对各类肝炎患者。

  呼吁建立病种准入制

  高志良指出,现在乙肝治疗很不规范,虚假医疗广告、医疗信息满天飞。几乎每家医院都有肝病、感染病科,不管有没有人才都上马,实际治疗水平鱼龙混杂。比如,乙肝“两对半”的试剂准确性对病情也很重要。HBV-DNA检测旨在确认病毒活跃性,是抗病毒治疗前的权威依据。目前,全省经过国家批准、可开展HBV-DNA检测的只有一家,但却有很多医院声称他们也能做检测,准确度就得打个问号。

  再如拉米夫定,疗程不够的话,病人一停药,病情就会反弹,补救治疗更麻烦。临床上很多患者是因不规范治疗导致药物性肝损害。他表示,乙肝治疗建立病种准入制迫在眉睫,必须对开设肝病门诊的医疗机构进行严格的资质审核、建立规范的治疗流程。

  乙肝治疗忌过度用药

  乙肝患者需要及时治疗,但积极治疗不等于过度用药。过度用药后患无穷。据不完全统计,43.5%的乙肝患者在治疗过程中都存在过度用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不合理的联合用药:有的乙肝患者打干扰素的同时,还口服核苷类似物,例如拉米夫定、阿德福韦和恩替卡韦等。这种联合用药是非常不合理的。

  重复使用同类药物:乙肝患者使用最多的是降酶药物,此类药物的主要成分和功效大多类似。例如,含有中药五味子的降酶药就有几十种,五酯胶囊,联苯双酯、降酶灵胶囊等。含有甘草酸成分的降酶药物也有几十种,例如甘利欣、美能、甘草酸苷等。这些药物最好只用一种,不宜联合使用。

  过多使用保肝药:这些药物并不能从根本上起到保肝作用。

  随意联用中西药:中药和西药如何搭配、怎样联合,非常有讲究。搭配不好药效会减弱,甚至有害。很多乙肝患者使用西药的同时又加服中药,这种组合未必对治疗有益。

  无证据用药和滥用药:目前不主张乙肝病毒携带者使用抗病毒药物,但是许多人都在使用,有的还用两种以上。此外,核苷类抗病毒药物不能用于儿童,干扰素不能用于肝硬化患者,但是临床上不少患者在违规使用。


   了解育儿知识,看育儿博文和论坛,上手机新浪网亲子频道 baby.sina.cn

精品推荐

网友评论 欢迎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更多关键字: 疫苗  乙肝  接种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