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广东省教育厅厅长罗伟其明确表示,禁止将入学和计生证明“挂钩”,引发社会广泛关注。反复强调“脱钩”政令之下,是大部分地市仍然紧密“挂 钩”的现实,人口与教育大市深圳亦在其列。深圳市教育局表示,非深户子女在深接受义务教育需要提供计生证明,深户则不需要提供,该做法符合省内关于流动人 口管理条例。
有专家表示,此项入学“门槛”基于深圳人口特殊结构,想要马上“脱钩”并不容易,需要教育与计生部门的合力协商;也有专家认为,此种矛盾的根本 解决在于改变义务教育经费由各地市负担的现状,建立由省内统筹,中央加大转移支付力度的经费体系,逐步促进教育均衡,保证每个人平等受教育的权利。
广东省教育厅: 不得“挂钩” 但可“一市一策”
今年4月,广州涉外经济职业技术学院教师李润发向全国各省级卫计委和教育厅发出政府信息公开表,要求公开教育与计生“挂钩”的文件及政策依据。 广东省在答复中明确表示,要求不得以计生证明为孩子的入学前提;近日,广东省教育厅厅长罗伟其再次明确表示,禁止将入学和计划生育证明挂钩。
此前,省教育厅曾表示,依照《义务教育法》,义务教育学校不得以不能提供其父母计划生育证件等为由拒绝适龄儿童入学;教育部发言人也曾公开表示,现行法律政策并没有义务教育入学与计生相挂钩的规定,各地均应依法保障适龄儿童接受义务教育。
“三令五申”在现实面前并无实效。资料显示,广东全省21个地级市中至少超过半数仍将二者挂钩,深圳亦在其列。对此,广东省教育厅表示,统一要求不能把计生证明跟入学挂钩,但对于义务教育阶段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读公办学校,则由各市制定相关政策,实行“一市一策”。
记者调查:二者仍挂钩 提供计生材料“积分”会略高
据深圳市教育局日前发布的数据显示,2014年全市共有109732名适龄儿童申请小一,比去年增加了16%。其中,深圳户籍儿童有42681 人,约占38.9%;非深户籍儿童67051人,约占61.1%;非深户籍儿童占据全市义务教育阶段70%的学位,公办学校55%的学位提供给非深户籍儿 童。
去年开始深圳各区依据义务教育招生工作原则,结合各区实际实行积分入学办法。今年小一招生对象需满足年满六周岁,有学习能力,并符合以下条件之 一者:1.深圳市户籍儿童;2.符合市政府“1+5”文件的规定,且能提供相关真实、准确信息材料的非深户籍人员子女;3.享受市政府相关优惠政策的人员 子女。
记者调查数家深圳地区小学发现,今年申请学位仍然需要提供相关计生证明材料。
“提供计生材料是教育局发布正式文件的要求,各个学校都在照此执行。”南山区华侨城小学的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由于积分入学时对同情况孩子的“分类”不同,提供计生材料的要求也不同,总体而言提供计生材料的孩子“积分”会略高一些。
“设立门槛可能与目前教育不均衡有关。”该名负责人表示,计生材料与入学挂钩是一种变相的分流学生的做法。因为教学资源的紧张和不均衡,出现有的学校挤不进、有的招不满的现象,“我们学校连年火爆,今年已经从原来的6个班增加到8个班,还是无法满足需求。”
市教育局:非深户提供计生证明合规
深圳市教育局表示,目前对于深圳户籍和非深户籍适龄儿童申请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条件要求并不相同。对于深圳户籍儿童,需证明身份、年龄和家庭 住址等主要信息;对非深户籍儿童,则执行深圳市政府“1+5”文件,其中一项要求提供儿童父母现居住地街道办事处计划生育工作机构出具的计划生育证明材 料。
此项规定依据何在?据了解,2009年出台的《广东省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条例》明确规定,居住证持证人在同一居住地连续居住并依法缴纳社会保险费满五年、有稳定职业、符合计划生育政策的,其子女接受学前教育、义务教育应当与常住户口学生同等对待。
由此,“1+5”政策对于非深户儿童的制定依据即来自该项全省条例中对于“符合计划生育政策”的明确要求。
前日,深圳市教育局副局长范坤又公开表示,根据《广东省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条例》和《深圳市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的规定,依据“1+5”文件非深户人员在深接受义务教育的条件之一是需要提供计生证明,深户则不需要提供。
专家:深圳人口严重倒挂 想马上脱钩不容易
深圳市政协委员朱克恒认为,深圳市目前实行的“1+5”既符合省内相关条例,又是目前的现实环境所致,“深圳严重的人口倒挂,在全省乃至全国都 是很有特殊性的。”朱克恒认为,外来人口较多,深圳地区义务教育资源相对优质,若没有任何“门槛”和“条件”,义务教育学位压力或将猛增,目前现状也许无 法满足学位需求,想要马上脱钩并不容易。
“计划生育是基本国策,教育、入户、就业等方面都是在配合卫计部门工作。”在朱克恒看来,该问题的出现还牵涉到计划生育部门。
朱克恒认为,计划生育证明材料与其他事项挂钩之所以受到诟病,一部分原因在于计生材料办理的繁琐和费力,办理证明提供的一些材料可能还要去原户口所在地办理相关证明手续,这让已在深圳工作生活的人感到非常麻烦。
“是否采取相关计生措施,去医院一查便知。”朱克恒认为,计生证明材料应该在本地就近办理,各地计生部门应加强联动,简化流程加快办理效率。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认为,是否“脱钩”矛盾来源于政策的模糊,一方面原则上规定公民都享有平等地受教育的权利;另一方面在具体实行中,又给各地市提供了“一地一策”比较宽松的自由裁量权和政策依据,“两边都有理,无法问责。”
在熊丙奇看来,其根本问题在于目前义务教育经费主要由地市政府承担,对于支付更多外来人口子女教育经费并无政策激励和利益冲动,根本是钱的问 题。在熊丙奇的设想里,应改为省内各自统筹教育经费,使全省内的义务教育资源和水准大致相当,同时中央层面要加大教育经费转移支付力度,减轻地市经费负 担,逐步实现教育均衡。
闂備礁鎼崐缁樻櫠濡も偓椤繈顢欓悙顒€顎忛梺鎸庢煣閸曟ɑ绂掑☉銏$叆婵炴垶鐟ч悡顖炴煙楠炲灝鐏柟宄版嚇瀵挳鎮㈤崨濠冪槕闂佽崵濮甸崝鏇犵礊婵犲洢鈧倿鍩℃导鍗炴贡閳ь剨缍嗘禍婊堝礂婵犲嫮纾煎ù锝夋涧婵¤櫣绱掗崣妯哄祮鐎规洏鍔岃灒闁兼祴鏅滈幆锝呂旈悩闈涗粶闁诲繑绻堥獮澶愭晸閻樺啿鍓梺绯曞墲濞叉繄绮堢€n喗鍋i柛銉戝懎鈪甸梺缁樼◤閸庣敻寮鍛殕闁告劖鍎冲▓鏌ユ⒑閸涘﹥绀€闁靛洦岣跨划顓㈠磼濠靛嫪姹楅梺鐟扮仢鐎氼喚澹曢敓锟�闂備胶绮崝妤呭箠閹捐鍚规い鏃囧Г娴溿倖绻涢幋鐏活亜顕i幎鑺ュ仯闁搞儳鍏樺顕€鏌涙惔顖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