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经验不用到孩子身上是一种“浪费”,而孩子的“真言”不融入管理之中同样也是一种“浪费”。
“知道这8年来我最关注什么吗?天气预报。”李国威感慨,不为别的,就为了能满足11岁女儿每周见面的愿望。
作为GE中国区的公关传播总监,李国威居住在北京,工作在上海,与女儿聚少离多。直到女儿一句看似命令又带有几分请求意味的“你一周必须回来一次,就我和妈在家,有点凄凉”,才让其深深体会到了作为父亲的责任和使命。当然,周末的天气自然也就成了李国威保质保量完成女儿任务的重要因素之一。
“经女儿这么‘严格’的要求,父女俩相处的时间多了,交流、沟通的机会自然也多了,我现在经常会陪在女儿身边,亲历亲为女儿的成长足迹。所以,我常说,当个好爸爸是需要时间的。”
这就是李国威。在信奉“事业和家庭永远不可能有完美平衡”的同时,又在极力争取平衡。在这个过程中,李国威一直在享受着其中的乐趣,把从女儿身上“偷”来的经验与技巧,运用到工作中去。从不啰嗦的爸爸,到讲效率的领导;从不为女儿“铺路”的爸爸,到因势利导的领导,李国威把这种角色转换得游刃有余。
“管理经验不用到孩子身上是一种浪费,而孩子的‘真言’不融入管理中同样也是一种浪费。”李国威有感而发。
亲历亲为才是最好的言传身教
“怎么做才算是个好爸爸?”李国威试探性地问11岁的女儿。
“首先要能陪我一起玩。”女儿不假思索地回答。李国威很释然,至少从女儿的标准来看,他还是个好爸爸。
学钢琴,便是父女一起“玩”的经典案例之一。“女儿四五岁的时候开始接触钢琴,但对于学钢琴几乎到了‘痛恨’的地步。我告诉女儿,弹琴可以让她跟别人不一样。比如,表演大合唱的时候,所有人都站着,她却可以坐着。当时,我就凭着这么一个‘不靠谱’的理由,算是把女儿暂时地‘安抚’下来。”
在女儿还没有完全喜欢上钢琴的日子里,李国威做出了一个不可思议的决定——同女儿一起学钢琴,一起考试。
女儿清楚地记得在她考二三级的时候,监考老师把所有考生的家长都“轰”了出去,唯独李国威“赖着不走”,因为他也是“根红苗正”的考生。
就这样,在李国威的“全程参与”下,女儿慢慢接受了钢琴。在考过7级后,女儿主动提出考8级,尽管理由同样“不靠谱”:只是不想让大家失望,不想家里的东西浪费了。从痛恨到不喜欢,再到接受,最后喜欢,李国威明显感受到了女儿内心的转变。
当然,亲历亲为是有度的。李国威从不会管技术性的东西,英语了得的李国威绝不“越权”教女儿英语,最多是把他想要表达的观点告诉给英语老师,让后者帮忙提出。“父亲要尽量摆脱技术、细节。”在李国威看来,父亲要做的是“战略”。
不啰嗦才能事半功倍
“开会不要超过一小时。”这是李国威的原则。
做领导,首先要做一个不啰嗦的领导。这一点,是女儿“教”他的。
女儿对李国威提出的好爸爸要求之一,就是不能啰嗦。“孩子虽小,但同样具备一定的理解能力,如果把他们已经理解的东西一遍遍地反复唠叨,对于有些逆反心理的孩子而言,不仅不会收到成效,还会让自己的影响力下降,弊大于利。”
然而,反过来,不但不会让孩子反感,还能以更少的“投入”得到相对更多的“产出”。
女儿的网球教练是外国人,李国威自然而然担当起了翻译的角色。一次训练中,女儿总是出错,教练苦口婆心地对女儿讲个不停。如果计时的话,时间估计足有五分钟之多。
李国威依稀记得当时教练是这样说的:“出错,谁都可能出错,球可能左了,可能右了,可能……像我也可能出错,费德勒也可能出错……但是出错了,他们会停下来,会思考一下,他们会想……”
然而转过身,李国威只对女儿说了一句:“打错一个球,你就背过去思考一下,想想怎么回事,接下来要怎么打。”
李国威看出了教练的疑惑,为什么他用英语说了这么多,到了中文就只剩下一句。当时李国威只回答了一句:“可以了,剩下的不用说了。”因为他清楚,女儿已经明白了教练的意思,无须多说。
因势利导方能以退为进
“就是不能和她提学习。”李国威笑言,女儿不喜欢学习的劲儿一点都不像当初的自己。李国威坦言,初为人父,总是希望让孩子成为和自己一样的人,或者成为和自己不一样的人,这是许多家长的通病。
后来,李国威慢慢发现,无论怎么说,说什么,女儿对学习的态度似乎都无法和弹钢琴、打网球的劲头相提并论。既然无法改变,所幸就发挥其优势,激发其潜能,从其他方面培养。
女儿喜欢打网球,那就去打网球。“女儿现在的生活一帆风顺,没有什么大起大落,这种生活经历是有欠缺的。所以我让她打网球,用体育的方式去体验情绪上的变化,去体会赢与输,去领悟努力才能得到回报。”李国威坚信自己的选择是正确的。
对女儿无法强求,对员工亦是如此。连一个11岁的孩子都无法改变,又怎么可能改变一个成年人呢?“正是孩子的这种不改变,让我渐渐明白一个道理,与其强制性地要求员工如何如何,不如换个角度,用积极的沟通和有效的激励去因势利导。”
“及时的、有建设性的激励和反馈,做多少都不为过。”李国威认为,正确的激励与反馈不是敷衍,不是简单地告诉员工他是好的,而是应该告诉其好在哪里,这就是李国威反复强调的建设性反馈。这样,员工才能知道接下来怎么去发展自己,规划自己。
“我最大的愿望就是希望到60岁的时候,那些曾经跟我一起奋斗过的员工可以给我开个Party,这些员工并不是我的作品,但从他们身上能或多或少地看到一些我的痕迹。”
当然,这是十几年后的事情了。眼下,能让李国威看到自己印迹的人,还是他的女儿。对于一个11岁的孩子来讲,天性好玩却能自觉控制玩电脑的时间,这种节制性像李国威;女儿对任何人都是友善的,这也很像李国威;在两个多小时的训练中,即使摄影师围着其不停地拍来拍去,即使记者和李国威在她身边絮絮叨叨个不停,她依旧旁若无人地打球,这种专注,同样像极了李国威。
虽然,李国威对女儿的影响随处可见,但李国威并不打算为女儿铺好路:“女儿的路还是要她自己走,父亲会贯穿始终地为她提供建议,让她少走弯路,让她每步都走得扎实,但我不会为她铺路。”
“孩子其实是一个自然成长的过程,‘散养’几年没问题。就算女儿目前在学习上并不像自己期待的那样,也没必要着急。这就好比跑3000米,不一定要一直第一,只要你不停,只要是保持在第一军团或者第二军团的领先位置,等到了适当的时机,冲刺就可以了。”李国威坚信,教女儿如是,做自己如是,带公司如是。
好爸爸语录
孩子其实是一个自然成长的过程,“散养”几年没问题,但未来的方向要把握准,需要冲刺的时候一定要冲得上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