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性体质是人体大量摄入高脂肪、高蛋白、高热量食物的结果。因为这些食品经体内代谢后,产生大量酸性物质,当酸性物质超过自体调节能力,或者机体调节酸碱平衡的能力受到影响时,就可能使体液呈现“酸性化”而形成酸性体质。
1 认识酸性体质的危害性
当测得某人血液的pH值在73~745之间时,称之为“碱性体质者”,这部分人约占总人群的10%左右。其实,更多人的体液pH值是在735以下,这些人的身体是处于健康和疾病之间的“亚健康状态”,医学上称其为“酸性体质者”。这一人群经常会感到身体疲乏、记忆力衰退、注意力不集中、腰酸腿痛等,但到医院检查又查不出什么毛病,如不注意改善体质状态,任其继续发展会出现不同系统的疾病,而当人的体液pH值低于7时,就可能会产生重大疾病了。医学证明,如果人体倾向酸性,体内细胞的作用就会变弱,废物就不易排出,肾脏、肝脏的负担就会加大,新陈代谢缓慢,各器官的功能减弱,所以也就容易得病。“酸性体质者”很容易疲倦,老化现象也非常快,癌症患者几乎都是酸性体质。然而对于孩子来说,最重要的问题是,酸性体质会影响儿童智力的发育,故应当引起家长们的重视。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食物的选择越来越多样化,而大多数人又都是从口感要求选取食品,从而出现偏向,像精白米、精白面,大鱼、大肉、虾、蟹、禽、兽等荤菜不断,殊不知当我们摄食了大量含氯、硫、氮、磷等物质的酸性食品后,体液便极难维持弱碱性的状态,而容易产生体液的“酸化”。如果孩子也跟着大人一起,长期如此饮食,就会严重影响大脑智力和功能的发育。
2 酸碱食品的选择
当人成为“酸性体质”时,大脑当然也是“酸性脑”。重要的是它能直接影响婴、幼儿的脑和神经功能,表现为容易哭闹、烦躁,并使记忆力和思维能力减弱,严重时还可导致精神孤独症。
人体吸收的无机元素,由于它们性质不同,在生理上有酸性和碱性的区别。如果酸性和碱性不平衡会引起各种疾病,但要注意并非味觉上呈酸性,就是酸性食品。因此,我们有必要弄清楚,什么是碱性和酸性食品,各有哪些食物可供选择。
(1) 碱性食品碱性的要素成分是钙、钠、钾、镁,它们是人体运动和脑活动所必需的四种元素。凡食物中含钙、钠、钾、镁等金属元素的总量较高,在体内经过代谢后,最终产生的灰质呈碱性时,这类食物就称为“碱性食物”。我们常用的碱性食物有蔬菜、水果、牛奶,硬果中的杏仁、栗子、椰子等。具体而言,如豆角、菠菜、莴苣、萝卜、土豆、藕、洋葱、南瓜、海带、西瓜、香蕉、苹果、生梨、草莓、柿子、茶等。
(2)酸性食物凡食物中含有氯、硫、磷等非金属元素,且含量较高,在体内代谢后最终产生的灰质呈酸性,这类食物就称为“酸性食物”。常用的酸性食物有蛋白质丰富的肉、鱼、禽、蛋类,谷类以及硬果中的花生、榛子、核桃等。具体而言,如猪肉、牛肉、鸡肉、蛋黄、鲤鱼、鳗鱼、干鱿鱼、虾、大米、面粉、面包、大麦、啤酒、芦笋等。许多人喜欢辣、刺激性食物,其中大多数也属于酸性食品,它会使血清等体液酸性化,所以让人极易感冒,皮肤脆弱,抵抗力差,容易感染等。
为了不使人体发生“酸性化”,是否要不吃或少吃酸性食物呢?并非如此。只要注意在平时饮食中,二者适量的搭配,就是健康饮食。必须重视主、副食的搭配,注意酸性与碱性食品的平衡,适当控制酸性食品的比例。日常食物选择中应多吃蔬菜、水果,增加其比例,另外蛋白质还具有“酸碱两性”的特点,只要合理配比,是可以防止人体“酸性化”的发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