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得区分她这样做的原因,因为孩子这样做和大人做同样的动作的动机常不同,故对待时应按动机来处理。如果动机是不好的,说服又不见效,得采取惩罚的措施。惩罚的方法有:
(1)隔离:当孩子有不适当的行为时,借由取消他获得注意或其他奖赏的机会,以减少该行为的一种方法:例如没收玩具、罚钱、罚站、关在房间里。
(2)身体惩罚:使人产生感官不舒服的感觉(请注意不要伤及孩子的要害,并且定出层级,例如轻者以手指弹耳朵,次者以手掌拍手背,重者拿藤条打手心)。
(3)斥责:口头强烈指责不良的表现,目的在减少或削弱不希望出现的行为。
惩罚的原则:
(1)确实把握处罚时机,一要立即,例如父母发现孩子拿危险物品,就要马上制止他,责怪要合乎幼儿道德发展阶段,要清楚他是有心的还是无心的。
(2)惩罚强度要因人而异,每个孩子有先天的差异,所以能接受惩罚的强度也有差别;不良行为有轻重之分,惩罚不能太轻也不宜太重,同一错误行为应由轻度惩罚开始,没有成效才采行较重的处罚。
(3)执行处罚的态度要一致父母态度要一致,前后处罚方式也要一致,必须坚持公平合理的原则。例如婆婆爱孙心切,总会在你教训孩子时出面制止,严重的会爆发婆媳问题;或者妈妈老是扮黑脸,而爸爸老是扮白脸,让孩子以为妈妈不喜欢他。
(4)强化足以引发受欢迎行为的情境,惩罚时要教育他什么是正确行为,而且平日要做到奖惩兼顾,他做对了也要给予奖励。
(5)减少足以引发不受欢迎行为的原因,防范不受欢迎行为的起因。例如孟母三迁的故事告诉我们“教育环境”,对孩子人格形成的重要性。
(6)不能用羞辱的态度执行惩罚,不要做人身攻击比如“大白痴”,“笨蛋”等;以尊重孩子为前提,才不会造成他日后的叛逆性格。
(7)事前法令要明而后行,在处罚前先说明对、错。
(8)执行态度要严肃而不轻快,不用开玩笑的方式教训孩子,以免他以为你不是在纠正他。
(9)气氛要庄重而不苛刻,所处情境要让孩子察觉自己犯错。
要给予孩子“自我支持”的动机。孩子如果已经建立起良好的道德行为准则和为人处事的标准,那么就要鼓励他坚持,不能轻易动摇。遇到外力的阻挠,也能够坚持原则。很多孩子都会受到同伴的影响,只要小朋友们嘲笑、激将,孩子就可能做出令人惋惜的事情,所以父母不但要在孩子心中建立起良好的行为准则还要帮助他树立“自我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