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父母不要说“哪儿那么多问题”

  中午,同学们一起洗手帕,一串串漂亮的肥皂泡溅得孩子们的脸上和身上到处都是。一个扎羊角辫的小女孩儿睁大圆圆的眼睛,好奇地问老师:“肥皂为什么会起泡泡?”

  午睡了,老师幽默地说:“同学们,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劳动半天了,这扇小窗户也很累了,快闭上眼睛让它休息一下吧。”一个小男孩儿却一个劲儿地喊:“老师,你快来!我有一个秘密要告诉你。”老师走到近前低声说:“快点儿说,别影响其他人。”“老师别动!”他左看看,右瞧瞧,然后说:“老师,你的眼睛里为什么有我?为什么眼睛那么神奇,什么都能看见?”

  诸如此类的提问,比如“天为什么是蓝的?”“花儿为什么是红的?”“我是从哪里来的?”等等,孩子们可能随时会向父母或老师提问。

  这些小问号都是同学们在生活中因为好奇、有趣而提出来的,许多问题作为我们成年人,也许从没有思考过。但从孩子的角度来看,每一个问题都是那么重要,无论这些问题是有价值的还是幼稚可笑的;是宝贵的还是离奇荒谬的,我们应该认识到,这就是孩子思考的一种方式,是孩子观察生活、留意身边事物的一种结果,也是孩子认识世界、自我成长的一种途径。如果我们对提出问题的孩子给予最真诚的鼓励,能帮助孩子记录他们转瞬即逝的小问号,能和孩子一起去寻找问题的答案……也许,你一个不经意的夸奖,有可能造出一批批富有创造性的儿童。

  一个三四岁的孩子既让人喜爱,又让人讨厌。当他表现出那种不经过修饰的天真和童趣的时候,的确十分可爱,谁都会喜欢的。可是,当他缠着父母,不断地提问,天上、地下、太阳、月亮、星星、大树、狐狸……无所不问,甚至硬要母亲回答他是从哪里来的。这时,父母便觉得他十分讨厌,于是就不耐烦地说:“哪来那么多问题!”

  作为父母,都希望孩子长大成人。所谓长大成人就是要摆脱那种天真并带有童趣的无知状态,而孩子不断地发问正是从无知到有知,从知之甚少到知之甚多的必然过程。不让孩子发问,就是不让孩子学习,不让孩子了解世界,不让孩子掌握知识,一句话,就是不让孩子长大成人。

  如果你的孩子能不断地发问,说明你的孩子从小就具有了探求世界奥秘的强烈欲望,那他简直就是一个了不起的天才。只要你不拒绝回答孩子的任何问题,你就可以轻而易举地把孩子培养成一个极具创造心理的优秀人才。

  孩子到了五六岁的时候,问的问题就更多了,一天到晚搅得父母不得安宁。一个五六岁的孩子提出的问题恐怕一个全能的教授也未必能够回答得了。如果有人能把孩子提出的问题正确地回答一半,这个孩子所掌握的知识就相当惊人了。可惜的是,绝大多数父母忽视了这个问题。一方面是因为孩子的提问让父母烦心,父母不愿意回答;一方面是父母没有那么丰富的知识,于是孩子在问了那么多问题之后得到的回答就只能是两个字:失望。就在这种失望的背后,孩子探求世界奥秘的冲动和激情可能就发生了动摇,这种损失是任何努力都难以弥补的。

  因此,父母不管有多忙,不管心情好不好,也不管能不能回答孩子的问题,都必须有一种正确的态度:就是不拒绝回答孩子的任何问题。只要孩子发问,就必须回答,如果回答不了,就如实地告诉孩子,并希望孩子通过学习自己来找答案。这样,就等于给孩子指定了一个目标,可以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

  孩子的创造性首先不表现在他能不能发明创造某种产品上,而表现在他对面前的客观世界所产生的无数疑问的破解欲望上。在孩子的心目中,世界简直就是一个迷宫,既神秘奥妙,又具有强大的吸引力。于是,就产生了一种探求这些奥秘的冲动,这就是孩子十分宝贵的创造心理,是一种十分高尚的动机。如果一个孩子没有这种冲动,没有这种探求的动机,就谈不上创造。因此,要想培养孩子的创造能力,首先就必须培养孩子的创造心理。

  可能一些父母会说,我们又不是心理学家,懂得什么创造心理?让我们培养孩子的创造心理,岂不等于赶鸭子上架。其实问题并没有那么复杂。孩子的创造心理是天生的,是与生俱来的。当一个孩子能够思维的时候,就开始不断地向父母发问了,有时竟能把父母问得哑口无言,这不断的发问就是孩子创造心理的具体表现。孩子在游戏的过程中,也往往表现出他们的创造心理,总想玩出一些新的花样,总想创造一种超过别人的玩法……只要我们做父母的密切地关注孩子的行为,就不难从孩子的行为中发现那十分旺盛的创造心理。

  正因为这样,只要父母把培养孩子的创造能力放在重要位置上,就可以培养孩子的创造心理。


   了解育儿知识,看育儿博文和论坛,上手机新浪网亲子频道 baby.sina.cn

精品推荐

网友评论 欢迎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更多关键字: 教育  好父母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