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孩子的成功不在成绩在优势

  “狐狸在树林里找吃的。他来到一棵大树下,看见乌鸦正站在树枝上,嘴里叼着一片肉。狐狸馋得直流口水……”幼儿园蒙式班传出稚气的读书声。读书者是一名仅三岁八个月的女孩。小女孩席地而坐,一群孩子围坐在她的周围,静听着小女孩朗读的《乌鸦和狐狸》故事。小女孩叫申统麾,是这个幼儿园刚特聘的小老师。这个“老师”与“学生”年龄一样大。

  之所以能成为老师,是因为申统麾能识3800多个汉字,无论幼儿园还是小学课文,她都能很流畅地朗读下来。看她这个小精灵认字能力强,该幼儿园便把她请来,当特聘小老师,让她免费与同园的幼儿一起上课,只需时不时地向其他幼儿讲讲如何识字就算是老师了。“1999年版的《小学生规范字典》上3800多个汉字她全都能识过来。”妈妈周春娥自豪地说。

  对孩子的未来,周春娥又显得忧心忡忡:“孩子这么小就识这么多字,人家都说是奇才,说让好好培养,上中科大少年班。可我最近听说有不少神童到社会上适应不了,还有的竟然出家了,很是担心,我可不想让孩子步那些神童后尘。”

  过早强迫孩子学习,掌握超越他们年龄阶段的东西,尤其是过早地进行专门化训练,那是片面的发展,往往会破坏儿童和谐发展的正常进行。儿童作为一个完整的人,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发展课题,人为地加速强化某个方面的发展进程,只能是以牺牲、丧失其他方面的发展为代价,这是很不合理的,从长远看,从儿童一生的发展来看,肯定是有害的。人各方面的素质不是孤立的,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互相制约、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各方面的素质只有和谐发展才能获得长足发展,不和谐的发展,就是畸形发展。

  特别是现在的家长,要彻底摒弃掉“孩子只有学习好、上重点,才有出息”的理念。

  “第一”的确是家长、老师共同的心愿。

  才高八斗、百里挑一、鹤立鸡群、天资聪颖。这些都是形容“神童”和第一名的时候最常见的溢美之词。

  “才高八斗”是谢灵运对曹植的评价:“天下文才不过一石,曹植独占八斗,我谢某尚得一斗,剩下一斗,由天下文人共分。”曹植可谓卓尔不群,却落个英年早逝的下场。我们以为才高八斗的人会赢得成功、财富、地位。但实际上,假如一个男人才高八斗,学识超群,他经常是“怀才不遇”。

  假如一个女孩子长得相貌出众,百里挑一,她会很骄傲,别人也会很羡慕。可历史上流传的这些女子往往是红颜薄命。

  一只鹤站在一群鸡当中,猎人看见了,会先打哪只?

  一个孩子天资聪颖,6岁会说三国外语,10岁精通高数,15岁大学毕业,分配到某单位上班。第一天,大家都很好奇,来得很早要看看这个神童长什么模样,一直等到9点还不见人来,派人到宿舍一看,他正坐在床上发呆,问及为何不去上班,他竟说:“没人给我系鞋带啊。”他就是前面提到出家的中科大神童。

  巅峰感、优越性成为孩子生活追求的主体目标。从小,家长、老师就谆谆教导孩子:要考前三名,要上重点大学,要超过别人。现在,很多孩子对自己的定位都比较功利。每年有很多考到普通本科院校的学生选择了复读,第二年再考重点。有人复读了八年,非清华不上,非要争这口气。是父母、老师害了他们,让他们认为做人就要做最拔尖的。1996年,全国有60个状元,北大收了31个,其中,6个人进了一个系,4个人进了一个班,3个人进了一个宿舍。原来的全省第一变成了宿舍第三,落差很大。换个角度思考:一个班50个孩子,有人考前三名,后47名心里肯定不好受。竞争是残酷的,大家谁都不顾别人,谁都不服谁,走向了极端。

  人们忘记了他们最基本的生存、发展的需要,在生理、安全、爱没有实现之前,就开始寻求第四层虚妄的自尊;超越了前三层需要的努力,这将成为空中楼阁。这些人永远生活在尔虞我诈之中,形成不信任他人、不关注任何人的病态。“人本主义心理学之父”马斯洛称之为超越性病症,即灵魂病。

  全世界都反对“争第一”。北大党委副书记、心理学博士王登峰在给大学生的一封信中,提出“巅峰感的相对平庸化”。上大学之后,很多同学发现自己变得很平庸,巅峰的状态消失了,适应起来很困难。解决这个问题最根本的办法就是要真正了解自己。

  一生中,我们能做的事情非常少,能做好的就更少了,所以不要指望自己在所有方面都比别人强。贝多芬不会因为打拳打不过阿里而感到自卑,因为他的价值不在于拳头,而在于为人类留下了许多美妙的音乐;阿里也不会因创作不出第九交响曲而感到自卑,他的价值不在于作曲。在优秀青年的聚集地,每人都具备许多优点,即使是硕士、博士、专家也只是在某些特定领域有所专长。我们应该把有限的精力放到某一具体问题上,用不着为与自己无关的问题徒伤脑筋。

  比较心理学研究发现:人出生以后,精力、能量、心跳次数、甚至卵子总数都是一定的。过早用完,就再没有潜力可挖。比如一辆宝马,至少能跑50万公里,你得开始跑60公里,慢慢加到100公里,最后可以开到200公里,性能良好。假如你开始就让它跑200公里,可能跑5万、10万公里,车就废了。我们的成就和时间有一个极限,小时候发挥得太出色,长大就可能缺乏后劲。因此,人的高峰应该出现在工作以后。

  在学校里争第一,是最傻的,特别是女孩子。一旦得了第一,老师看重她,让她当班长,教育她要比对别的同学更严格地要求自己。时间长了,她就只会上课认真听讲,遵守纪律,考试名列前茅。等上了中学、大学,男孩子的成绩超过她的时候,她会全盘否定自己,从此,一落千丈。

  人的精力是个定数,如果全用来读书,就不可能在别的方面有大成就。毛泽东上的是小师范,周恩来是中学毕业,邓小平是小学三年级,比尔?盖茨、李嘉诚、松下等等都不是大学毕业。他们精力的巅峰出现在创业、工作中。上帝是公正的,上学期间不争第一,在工作以后达到高峰,你的财富、地位、事业才是最具优势的。

  要庆幸自己没把精力放在前面。要把自己的能量用在该用的地方,珍惜自己的能量。不要倾尽心力来考第一,60、70分就可以拿文凭,非要考99分拿文凭,傻不傻?很多孩子厌学、忧郁、焦虑、失眠、多梦、头疼,长大后对异性、对找工作不感兴趣,都是因为能量提前用完了。读书的目的不是为了考第一名,我们的目标是为了成功、健康、幸福地生活。要像邓小平、李嘉诚、毛泽东这些伟人一样,有长远的眼光,别在乎一城一地的得失。

  中国古代讲:仁、义、礼、智、信。一人不为人,人人才为人。 美国《独立宣言》强调:人人生而平等。现代中国的家长教育孩子却是:要学习好,当班长、不玩耍、守纪律、只学习,只准考前三名。实际上,成功不在于你的成绩,而在于你的优势。正如马斯洛所说:“年轻人本质都是非常好的,社会却逼着他们时刻在进行选择:是领先,还是落后?是离开现实,还是融入现实?”马斯洛回答:“这种问题是没有意义的。领先与落后,现实与虚幻都不可能拯救年轻人,真正能使年轻人走向成功、展示自己的是‘充分成为他们自己’。”就像花朵不能都开成玫瑰的样子,不要在玫瑰的标准下将全世界的花朵进行比较,我们需要每朵花都开出自己的芬芳、自己的颜色,开在自己的季节,自己的土壤。

  老子讲:“自然的才是最高级的,人为的都是次等的。”世界上就应该有人修脚、有人当老师、有人搞农业、有人发展生产,每个人都找到自己的优势,世界就和谐了。

  首先要孩子认清自我,了解什么才是最有价值的,和成功、挣钱有关的学科就多关注,多学习;争取在大学毕业前找到自己的优势,不要只在考试上领先。

  但凡抱着“不平凡、争第一、做最好”的态度,一心想塑造出个“神童的家长”,根本上没有运用人本主义教育的理论。即使孩子真的有成为神童的潜力,在这样的摧残下,也迟早会变成江郎才尽的“仲永”。其实,我们所有人都应该有平凡的意识,无论何种地位,不平凡的只是优势、能力、学识、机遇,但必须保有一颗平凡的心。

声明:新浪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了解育儿知识,看育儿博文和论坛,上手机新浪网亲子频道 baby.sina.cn

精品推荐

网友评论 欢迎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更多关键字: 家庭  教育  培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