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三岁的小孩儿常常会以不容置疑的口气向你表达这样的意思:你这样做不对,我们老师说应该那样做。也就是说,与小孩儿接触亲密、关系亲近的人的态度与行为会对他们的行为产生有效的引导作用。我们不妨把这样的人称为小孩儿心目中的“权威人物”。但小孩儿对待权威人物的态度有一个特点:当他和你在一起的时候,你的话他不一定听得进去,而不在现场的第三者却有可能被当成权威。譬如在家的时候,幼儿园的老师可能成为权威。在幼儿园的时候,父母就有可能成为权威。借助这些可亲可敬的人来引导小孩儿的行为,常常很灵。
夏天来了,一天,莎莎洗完澡后,不肯让妈妈往身上抹爽身粉。妈妈就对她说:“宝宝洗了澡,抹上这个粉就会感觉特别舒服,再也不长那种讨厌的红豆豆了。你瞧,你的皮肤像白雪公主一样白,多可爱呀。幼儿园的老师知道了,也会高兴的。”因为老师知道了会高兴,所以莎莎的“思想工作”很快就做通了。
4借助有趣的活动来鼓励孩子
俗话说:小孩儿爱吃抢饭,事实上也的确如此。一个小孩儿吃饭可能吃得不好,要是几个小孩儿一起吃,他们就会争着吃、抢着吃。是饭菜香吗?不一定。原因就在于这不仅仅是吃饭,还是一场小小的比赛。孩子一般都喜爱活动,活动的趣味性、竞争性和激励性对他们有着神奇的吸引力。我们可以有意识地把孩子的生活设计成各种活动,通过活动对他们的行为加以引导。
小兵不到三岁就能自己穿裤子了。看小兵穿好了裤子,妈妈拍拍手,说一句“小兵真能干”,就激起了他学习穿鞋、洗手等的欲望。实际上,孩子的荣誉感甚至比成年人还要强烈,但又很单纯、质朴,绝少有功利色彩。想想一朵纸做的小红花在孩子心目中的分量,你就大可不必怀疑精神奖励在引导孩子行为当中莫大的激励作用。
实践证明,只要我们做父母的改变一下说话的方式,把引导孩子各种行为的正确道理同他们熟悉的形象、故事、人物、活动等紧密结合起来,耐心地启发、督促孩子,父母就会发现:你的孩子原本是一个非常听话的、可爱的乖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