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需要把握的5个原则
有问必答
有问才答
适时适度
传递健康的性价值观
尽量减少和避免与旧文化的冲突
日常生活中,孩子提出有关性的问题的时候,就是对孩子进行性教育最好的教机,父母把握住这个教机并且自然准确地回答孩子的性问题,就能够使性教育自然而然地进行下去。要做到这一点,父母必须事先储备相关的知识,学习与儿童交流性问题的技巧,不可以打无准备之仗。在对孩子讲解与生殖器相关的知识时,父母需要把握五个原则。
第一个原则,是有问必答。孩子提出了关于生殖器的问题,说明他的认知已经发展到了解这个问题的水平上了,父母对孩子的问题必须正面回答,不可以逃避和推脱。一些父母因为没有准备,当孩子突然对生殖器提出问题的时候,父母慌乱之中采用了回避的方式,没有回答孩子的问题。小鱼的爸爸正是这样做的。
小鱼是个3岁的男孩,在和爸爸一起洗澡的时候,小鱼指着爸爸的鸡鸡问:“爸爸,这是什么?”爸爸反问小鱼:“你说这是什么?”小鱼笑嘻嘻:“这是牛牛!我跟爸爸都有!” 爸爸:“是啊,你跟爸爸是男人。”
如果小鱼的爸爸有准备,在交流的时候可以将生殖器的名称告诉孩子,小鱼已经知道生殖器的俗称叫“牛牛”,他想知道的是生殖器的“大名”。所以爸爸在交流时可以坦然地告诉小鱼:“这是阴茎,有时候我们也叫它牛牛。”
第二个原则,是有问才答。孩子提出了问题,父母才进行回答。对于6岁以前的孩子,父母与孩子谈性处于相对“被动”的地位,父母是否继续解答孩子的问题决定于孩子是否继续往下问。当父母的答案让孩子非常满意时,孩子就不会继续追问,父母也就不再继续解答了。此外,当孩子问一些大人性行为的过程,例如“爸爸的生殖器是怎样与妈妈的结合,精子和卵子就可以在一起”这类问题时,对于6岁以前的孩子,我主张不要直接告诉孩子“爸爸的阴茎进入妈妈的阴道”,一些父母使用这样的解释给自己带来了很多麻烦。有个5岁左右的男孩,从书本和他爸那里知道,鸡鸡要进入阴道,然后精子才会与卵子相遇,怀孕生孩子。这件事情显然令他印象深刻。有一次妈妈给他洗澡后面对面地抱着他,他竟用腿围着妈妈的腰,还自言自语地说:“我的鸡鸡进入妈妈里面了。”过了两天,他又突然说要和妈妈结婚,并且说他的鸡鸡要进入妈妈阴道。可见对6岁前的孩子提的问题,父母可以用试探性的简单的答案来回答,比如 “爸爸妈妈的生殖器碰一下精子和卵子就结合了”。如果孩子不继续追问生殖器结合的细节,就不要继续给孩子解释。
第三个原则,是适时适度。孩子问什么,就直接回答什么,答案要简单明确,适合孩子的认知年龄。比如5岁的孩子问小鸡鸡为什么会变硬,父母可以告诉他“小鸡鸡要尿尿了所以变硬”,孩子便能够理解你的答案。如果你告诉孩子“这就是勃起,是因为阴茎海绵体充血引起”,这样的答案包含了5岁孩子不能够理解的海绵体、充血、勃起等概念,超出了孩子的认知接受能力。这样一来他会进一步提出什么是阴茎海绵体,什么是充血等问题,你将无法对一个5岁的孩子讲明白这些知识,使自己进退两难。但一个12岁的孩子问父母同样的问题,父母就可以告诉孩子“这就是勃起,是因为阴茎海绵体充血引起”,孩子可以应用相关的书籍帮助他认识“海绵体、充血、勃起”这些概念。
第四个原则,是要给孩子传递健康的性价值观。父母在回答孩子生殖器相关问题的时候,要传递给孩子的观念是:生殖器是人类生命繁衍的器官,是神圣而圣洁的器官。我们来看昕昕和妈妈交流时,妈妈如何帮助昕昕建立健康的性价值观。
5岁的昕昕指着书中的生殖器图,问妈妈:“什么叫生殖器官啊? ”
妈妈:“就是生孩子的器官,女孩长大以后要做妈妈,就要用这个器官生孩子。”
昕昕指着图中的阴道口处又问:“这是什么口啊?”
妈妈:“那叫阴道口,是我们的生命通道,我们每个人的生命都要经过这里,妈妈就是从外婆这里生出来的,你是从妈妈这里生出来的。”
第五个原则,是尽量减少和避免与旧文化的冲突。因为在我们的传统性文化中,孩子间谈论生殖器的时候用“鸡鸡”“牛牛”等俗称来代替,是能够被众人所接受的,但如果说成“阴茎” “生殖器”,则被视为另类,不被大众所接受,而且会令父母感到非常尴尬。所以父母在告诉孩子生殖器的名称后,可以继续用大众对生殖器的俗称与孩子交流。比如前一个例子中小鱼的爸爸可以在告诉孩子生殖器名称后,不要再用“阴茎”或“生殖器”,而是用 “牛牛”继续与孩子交流。另外,对于生殖器的一些结构名称,我们可以用替代的名称与孩子交流,例如把阴道称呼为“生命通道”。这样,孩子在与其他人交流的时候就会模仿这种说法,从而减少与传统文化的冲突。
如果孩子因为知道了生殖器的名称而兴奋不已,激动地到处宣讲,父母可以告诉孩子:“不可以这样!生殖器是每个人自己的秘密,不可以随便说。你和妈妈知道就行了。”这样说孩子就会听。
声明:新浪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