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家庭是影响孩子的首要因素

http://www.sina.com.cn    《让我们做最好的母亲》 

  奔驰的火车上,三个跟着妈妈长途旅行的小学一年级男孩儿,因为旅途的寂寞凑到了一起。在那个卧铺车厢里,在场的成年人目睹了三个来自不同家庭的孩子不同的性情和表现。

  “我们来比赛吧,看谁先赢。”来自南京的小男孩首先出了题目:“106+106+206+206+306+306=?”来自河北和东北的男孩儿抓耳挠腮使劲儿想。“1236。”南京男孩儿脱口而出,很自信地看着两个小伙伴。他学珠心算,算题是他的拿手好戏。

  “那个……那个铅笔里面的那个芯儿叫什么?”河北男孩儿显得怯懦些,着急地磕巴着也出了题目。“铅。”南京男孩儿快速回答。“不对,是碳。”河北男孩也很得意。他喜欢钻研,懂的也不少。

  轮到东北男孩儿出题了,他抓耳挠腮皱着眉头想,在两个小朋友“快点,快点”的催促下,终于说话了:“那……那一副扑克牌有几个老K?”南京男孩和河北男孩愣了,你看我,我看你。“哎呀,四张呀,俩笨崽儿。”东北男孩指着两个小朋友哈哈大笑,接着又问:“知道一把麻将和了挣多少钱不?”南京男孩儿和河北男孩儿面面相觑,东北男孩儿得意地摇头晃脑说:“笨呀,看下多大赌注了。”

  在场的大人看着孩子们的表现,彼此心领神会地笑了。

  接着,孩子们又玩起了猜拳游戏。几个回合下来,小孩子的争强好胜使他们之间产生了矛盾,争吵起来。东北男孩儿指着河北男孩儿说:“你小崽子他妈的,净瞎掰,赖皮。”河北男孩儿很软弱地哭了。南京男孩儿很大气地挥挥手:“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然后把自己的饮料给了河北男孩儿:“别哭了,喝点吧,口干嗓子疼。”

  三个男孩儿的妈妈从各自的卧铺车厢来到孩子中间,劝着自己的孩子,于是有了下面的一幕:

  南京男孩儿的妈妈温和地问:“怎么了?玩得不高兴了?有赢有输很正常嘛。”

  东北男孩儿的妈妈指着儿子粗声吼着:“你小崽子,走哪闹哪,跟你爹一样,总那德行,看我回家怎么整你。”

  河北男孩儿的妈妈脾气很急,很严厉地对儿子说:“怎么又哭了?不是告诉你男子汉遇到问题不许哭吗?”一看就是个掌控型的妈妈,对儿子管教过度,怪不得河北男孩儿显得怯懦呢!

  这是作者亲眼目睹的事,自然想到家庭教育和人的性情之间的关系。

  俗话说:三岁看小,七岁看老。孩童时代所受的教育影响着人的一生,儿童对世界的最初认识源于父母,家庭教育的影响对人刻骨铭心。

  在一个办公室里,有两个同龄的女孩。一个心智成熟善良正直,尊重自我也尊重他人,工作认真,人际关系良好;而另一个敏感多疑,工作随心所欲,要么贬损别人,要么讨好别人,情绪起伏波动大,甚至几欲自杀。其实后者是个很聪明的女孩,也很想在工作上展现自己,但她的心理经常处于不平衡的状态,时常莫名其妙情绪大爆发,走到哪里都树立一个“敌人”,人际关系总是处理不好,最终伤人伤己。

  这两个女孩有着截然不同的家庭背景。前者父母恩爱,家庭温馨和睦,从小受到父母的疼爱,并且有良好的家规。而另一个从小生活在冲突和矛盾重重的家庭中,父母失和,姊妹之间争斗,甚至妈妈还经常拿她出气,动不动就殴打责骂,过后又无原则地补偿她。所以,她从小生活在恐惧不安和猜测中,最终形成了乖戾的性格,并且导致工作中的不顺。

  一个人成年后的很多行为,都可以在他幼年时期的家庭环境中找到答案。家庭对孩子个性的塑造和能力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孩子的性格和命运与家庭的教育方式紧紧联系在一起,这是已经被心理学界证实了的结论。

  人的成长和教育自家庭开始。家庭是孩子学习与他人相处的地方,学习什么是亲密的情感,什么是自我的感受以及如何表达;父母则示范什么是可以接受的,什么是必须禁止的……正如《联合国宪章》宣布的理想精神——家庭应该有利于充分而和谐地发展孩子的个性,特别是在和平、尊严、宽容、自由、平等和团结的精神下,抚养他们,让孩子在幸福、亲爱和谅解的气氛中成长。

  但是,遗憾的是,家庭教育又是最容易出错的地方。教育分别由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三大支柱支撑,后两者已经有了较为现代化的环境、科学的指导和法律规范,只有家庭教育还处于自发状态。

  首先,我们的父母大多没受过专门的训练,我们从小接受的家庭教育更多的是在生活中流传的观念:居高临下地对待孩子,以“家长”自居,“你是我生的,你得听我的”,“棒打出孝子”,“不打不成才”……无论是我们小时候,还是长大恋爱成家,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除非我们有自觉学习的意识,很少有人会对我们说怎么做父母。没有经过专门为父为母训练的我们,在教育孩子上难免会出错。

  其次,父母与孩子间有天然的情感联系,特别是母子一体,母亲对孩子自然会产生期待,把自己没实现的,没做成的,都转而寄期望于孩子来完成。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理,容易使家庭教育不切实际。

  其三,由于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是学校教育,很多父母忽略了自己的教育职责,把责任更多地推向了学校。

  家庭教育不是学校教育的翻版,不是简单的“家教”和督促孩子完成作业,而是要和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相衔接相配合,共同达到教育的最终目的——为孩子由一个自然人向社会人过渡做准备,为孩子获取谋生的本领、顺利就业做准备,为孩子的终身幸福做准备。

  这应该是一种“全人教育”,是健全人格的塑造。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一个具有良好身体、良好心理和良好社会适应能力的人。教育的过程,应该是愉快地促进孩子的精神成长,潜移默化地把孩子带入人类的优秀精神文化中,使其成为具有创造精神和独立思维能力的全面发展的人。

  有些父母会感慨:“现在的孩子教育真是难。”其实,让孩子生活在一个幸福快乐的环境里,许多管教问题可能会迎刃而解。

  心理学专家曾经做过一个调查,认为以下几种家庭类型往往会使孩子行为不良,性格缺失。

  批评式的家庭 这样的家庭里,成员之间互相挑剔责备,每个人脾气都挺差。孩子长大以后,无论在学校还是在单位里,总会以敌对的、不协同的态度来对待周围的人和事。

  恐惧焦虑型家庭 主要是父母情绪焦虑紧张,使得孩子也生活在其阴影之下。作为子女,无论是幼年还是成年,因为与父母之间天然的血缘亲情,其对父母的情绪感知都很敏感,自然也很容易受父母情绪的影响。

  厌恶式家庭 父母勉强在一起是“为了孩子”,这样的家庭中,成员彼此间没有交流和爱意,也没有互相需要。当一个人感到他不被需要时,就很难培养出成熟的个性。

  扼杀快乐型家庭 这样的家庭总是弥漫着消极低落的情绪,家庭成员之间很少有快乐情绪的支持。比如爸爸说:“周日咱们全家一起去钓鱼吧?”妈妈回应:“你就知道去钓鱼,有什么意思?真无聊!”孩子说:“爸爸,快来和我下象棋。”爸爸回应:“一边去,没见我在看足球吗?”家庭成员之间很难融入共同的快乐中。

  不良的家庭氛围是引发我们情绪性疾病的最关键因素。许多人不仅在父母身边时就染上了情绪疾病,结婚生子之后,仍然被情绪性疾病困扰。如果父母做不到营造平和温馨的家庭氛围,家人之间斗嘴争吵,彼此发牢骚埋怨,孩子就会很难自觉地约束、克制自己的坏情绪。所以,行为不良的孩子,往往是生活在不良家庭氛围中的不快乐的孩子。

  每个人都需要一个安全的地方,好在其中成长。这个地方要能随着个人不同发展阶段的不同需要,做弹性的规范调整。幼儿的生长环境和青春期孩子的生长环境应该是不同的,母亲应该能够了解孩子成长的这种需求,随时为孩子提供更为有利的成长环境。

  身为父母的我们也曾经是孩子,许多不妥当的做法,往往来自于家庭系统的世代相传。伤人的父母,也曾经是受伤的孩子。虽然我们已经无法根据现在的感觉,去修正自己的童年,但是,我们可以有意识、有能力在学习中觉醒,并有意识地去改变那些曾经伤害我们的教育规则和方式,让我们的孩子不再在伤人的环境中长大!

  对一个人来说,拥有一个背景良好的家庭,是一种幸运。这样的背景不是指权势与金钱,而是温暖且富有爱的成长环境。在父母婚姻美满幸福的家庭里,孩子会跟着父亲学习担当,跟着母亲耳濡目染温柔,在和谐宁静的环境里成熟自己的心智……当这样的孩子长大成人,他的人生会有一个宽阔的天地。

  让我们把这样的家给孩子吧——

  家庭不仅提供生存所需,也提供成长空间;它是个人社会化的主要单位,同时也是社会持久生存的关键;它能提供社会化训练以及性别角色的认同;它能满足家庭成员的心理需求,包括帮助和依赖之间的平衡;它是建立自尊的地方,它让每一个成员,包括父母,都有成长和发展的机会。

  如果我们能让我们的孩子拥有这样的家庭,那身处其中的我们该是多么的幸福和幸运。


相关报道:3岁前教育父亲别丢给母亲 
          母亲应该给孩子的六种教育 
          母亲是孩子性教育的向导
          婴儿期:早期的母亲教育
          怎样做好妈妈,来自母亲的教育 


   了解育儿知识,看育儿博文和论坛,上手机新浪网亲子频道 baby.sina.cn

精品推荐

网友评论 欢迎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