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孩子的智慧只能培养不能教

  7 学习不一定会失去幸福

  知识的传达,是将知识化作智慧的过程;智慧只能培养,不能“教”。

  拿着瓦片走进课堂

  我在美术课上过一节语文,试试孩子们是否保持着获得提升后会感到幸福的自然机能。

  我小时候上语文课的情形是:老师对所有的课文都抱着一种神圣的心态,这样,课本便成了典范,不能有任何的怀疑与批判;孩子呢,就只能仰视、模仿、背诵,对孩子的智慧的发展没有任何意义。我常常想,能不能用一种其他的方式上语文课呢?就像我上美术课那样?抱着这样的想法,有一天,我给一个6岁孩子的班级上了一节语文课:“司马光砸缸”——这篇课文目的是教人富于同情和智慧。

  以前的老师一般先布置预习,再读课文,认读生字,掌握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全这样上。一轮下来,早把当初的目标忘到九霄云外了,孩子的关注不再是同情、智慧,而是被一大堆知识性的东西占有了,就不能到达那个目的。因为同情心、智慧不能教,紧要关头处理危机的能力也不能教,只能培养。

  这个培养的过程,就是要让孩子成为主体,参与其中,自己想办法,自己推导出结果……这就是实体化的过程。

  就是推导不出来也不重要,关键在于推导的过程。要是教的话,会出现什么结果呢?记得小时候在学这篇课文时,老师不是在想着让我们变得聪明,而是反复地显示司马光有多聪明,所以上完这课之后,很长一段时间里我老希望有一个小孩掉进缸里,我好找一块石头把缸砸烂。这就是“教”的结果,这个结果说明了老师把智慧的培养也给模式化了,认为所有的东西都能通过“教”这样的方式学会,认为小孩是个空罐子,连智慧这样的东西也能往里填,老师在上课时不给孩子任何智慧成长的机会。

  模式化,会造成要是发生一件相同事件时可以生搬硬套,但当发生不同事件时就不知道该怎么办的结果。

  虽然我想以全新的方式来上这课,但仍然很难完全摆脱传统的影响,想到的只是希望孩子们能想到把缸砸烂,所以我拿着一块瓦片走进了课堂,“哐当”扔在地上……

  急中生愚

  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孩子知道这种东西是可以打烂的。然后告诉他们“缸”的概念,因为现在的孩子一般都不知道“缸”是什么东西。

  接下来,我就把课文中的智慧点提出来作为刺激。我说今天要让大家解决一个问题:你们6个小朋友一起出去玩,其中有一个掉进一个装满水的缸里,你们所有的人都不会游泳,也不会潜水,必须在15分钟之内把人救上来。接着,我讲了为什么要在15分钟之内把人救上来的原因。

  我问:谁有办法?

  孩子们一听就炸开了,顾不上举手就大喊大叫起来。我叫起一个男孩让他先说,他说:可以找一架梯子伸进缸里,让他自己爬上来。

  我说噢,停顿了一下,然后问:大家讨论一下,这个办法行不行?有的说找不到梯子怎么办?我说:假如旁边正好有架梯子,你放进缸里,他能自己爬上来吗?多数孩子都点头,坚信能爬上来。我问一个持不同意见的孩子:你为什么认为爬不上来?他说:水一淹人就糊涂了。我朝着全班问:谁被水淹过?有几个孩子举起手来,我叫起一个讲讲被淹的感觉。他说上不来气,使劲咳嗽,特别难受。于是我讲了一个人掉进水的瞬间里可能会出现哪种情况。在我讲完后,全班便否定了这个方案。

  这时有个孩子举起手并大声地说:我有一个办法,我爷爷说,他年轻的时候放马,拿根挽了扣的绳子一甩,就能套到马的脖子上。我们用这种办法把他套上来吧。

  我说这个办法似乎不错,好,我们再来讨论,行还是不行?有的说:我们谁也没有套过马,套不准落水的小朋友。有的说:小朋友在水底下,绳子扔进缸里会浮在水的表面,根本套不到他的脖子。这时候开始发生争论,有的说绳子在水里能沉下去,有的说不能。我说:关于这个问题回去与你们的爸爸妈妈找找书,查一查看,绳子在水里有没有浮力?是沉在水下呢,还是浮在表面?我们现在假定,第一,那个落水的小朋友在水里肯定是胡乱扑腾的,他的头、手、脚全在乱动,你把绳子扔进水里,即使能够沉得下去,也很难套上,是不是?要是运气好,套到他的手上或者脚上,就说明还有点希望,要是套在脖子上,会出现什么情形呢?有个孩子站起来说:会勒得上不来气,会把那个小朋友勒死的。我说对。要是出现这样的情况,我们还是不能达到救人的目的,大家还有什么办法?

  人常说“急中生智”,他这是“急中生愚”。

  “智”从哪里来?从“愚”中来。即便是想出了最最蹩脚的办法,也会刺激智慧的成长。

  请把抢救写成故事

  这时候,孩子们急得呀不得了。有的说打“110”,但是这个办法也被否决了,因为这需要很长时间,等“110”来早就超过15分钟了。有的说快去喊爸爸妈妈,也被否决了,因为万一找不着,时间也被延误了。

  由于所有的办法都不能解救这个孩子,全班,所有孩子,都被激起了想方设法的热情。因为时间关系,我不能让每个孩子都把他们的办法陈述一遍,更不能每种办法都拿来讨论,怎么办呢?这时候,最好的办法就是找一种方式,让每个孩子有一个表达自己的想法的机会。

  这个时候我就说了:现在,请把你们救这个小朋友的过程写下来,写成故事,要写得非常有趣。孩子们说:老师,我们不会写字。的确,6岁的孩子大多不会写字,或者只会写很少的字。我说:那就写拼音吧。他们说:拼音也不会写。我说那就画圈。孩子们一听,哇的一声大叫,拿起纸四面散开,一个个像煞有介事地写了起来,那种快乐、享受,你要见了肯定会激动坏的。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声明:新浪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了解育儿知识,看育儿博文和论坛,上手机新浪网亲子频道 baby.sina.cn

精品推荐

网友评论 欢迎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更多关键字: 早期  教育  培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