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让孩子在动力中产生兴趣

  圈圈来了大吃一圈

  只一会儿就交上来了,我很认真地拿起第一篇“文章”,开始念:圈圈圈,圈圈圈圈圈……

  孩子哈哈大笑,因为他们从小听惯了爸爸妈妈读故事,没有听过这样的读——圈圈圈……

  孩子问:老师,他写的什么呀?我说老师也不知道什么意思,咱们中国字,一个字代表一个意思,这个字多一笔少一笔念法就不同,画成圈我们便不知道什么意思了。

  我是把“文字”“认字”“表达”这样的观念输送给了孩子。

  有些家长对早期教育的理解大都是逼着孩子认字、计算、背唐诗,孩子早都逼得不耐烦了,几乎全对认字这样的事情不感兴趣。而我呢,采取相反的方式,制造他们对于认字的渴求。我要他们知道“圈圈”跟字是有差别的,让他们产生用字代替“圈”的需求——认字的需求。

  我说:中国字是由一些不同的笔画组成的,一个字代表一个意思,几个字组合到一起就是个词。比如“蜡”这个字,要是光说蜡,我们就会想到蜡烛;但当它跟“笔”连在一起的时候,我们就会想到“蜡笔”。“小”给我们的联想是一丁点儿,不大,“新”使我们想到一个崭新崭新的东西是不是?四个字单独理解就是四个意思,但是放到一起,我们会想到什么呢?孩子们一下反应过来了,齐声喊:蜡——笔——小——新!我说:但是,这位同学写的这篇文章上面没有字,只有圈,他说的什么意思呢?我们不知道。

  我边说边往下翻,翻了一张正好上面有字。我说哟,这张上面有字,老师给你们念吧:圈圈来了大吃一圈。

  孩子们一听,笑得前仰后合。我说谁是作者,能不能解释一下。站起来一个小娃娃,说老师,我写的是“爷爷来了大吃一惊”。孩子们笑得更厉害了。

  这个时候我问:谁会写“爷爷”的“爷”?

  有一个上来,写了一个字,我说这是“也是”的“也”,孩子们嗷的一声。又上来一个,写了,我说这是“树叶”的“叶”,又嗷的一声。

  其实,在这样的过程中,他们已经把“也”与“叶”认识了。

  这时,孩子们有些等不及了,喊:老师,“爷爷”的“爷”到底怎么写呀?

  我拿起粉笔,边说边写:爷爷嘛,老了,眉毛很浓,还有两撇长长的胡子交叉在胸前,腿上插着一把刀,去山上砍柴。孩子哈哈大笑,说:就这么简单?太简单了!我说别看简单,你们肯定记不住。他们说哼,小菜一碟。我把黑板擦放在字的旁边,说:那我擦了?其实是给他们一个再记一下的机会。当他们说“擦吧”的时候,我真的擦掉了那个字。

  我让他们把“爷”字写在自己的纸上,歪歪扭扭全都写出来了。我哇的一声,说我输了。孩子高兴坏了……

  司马光砸缸

  然后我说:其实,今天我们讨论的这件事真的发生过,一千多年以前有过这样一个小孩,他跟几个小朋友出去玩,就有一个同伴不小心掉进了缸里。这件事被一个人写成了文章,老师现在就把这篇文章读给你们听听,你们注意这篇文章画了几个圈。

  我刚开口读了题目,他们就说噢,我们知道了,这个人叫司马光,他把缸给砸烂了。

  他们以为知道结果就够了,还不能上升到对于人类文化的欣赏,老师做的就是要让他们在这方面得到提升。

  这时我说:我们接着往下听,看看这个人写的故事好不好?在我读的时候,全班静悄悄的,你会感觉到孩子对这篇文章的赞叹,他们把整篇文章一字不落地全听进去了。

  同时我发现,在这样的时候把课文展示给孩子就会产生出最佳效果,就会使他们融入文章之中,产生审美。一个带有审美、欣赏的人与一个没有这种情感的人面对一篇文章时是完全不同的,而传统教育最容易忽略的就是这个方面。先让他们讨论,让他们写作,把那些作文宣读,然后,展示课文,这样就能让他们与自己的文章进行比较,就会知道课文好在什么地方,就会如饥似渴。

  读完了,我听见一个孩子对另外一个说:这篇课文一个圈圈都没有。

  我说:大家认为这个名叫司马光的小孩怎么样?他是不是特别聪明、智慧呢?孩子说是。话音刚落,就见一个孩子举起手来。我想他有什么事,是不是尿急了要上厕所?没想到他说:老师,我认为司马光也不聪明。

  我一听,不得了!就笑着问:你有更好的办法吗?他说:有,我们几个小朋友可以一起用力把缸推倒。我说:这个办法的确很棒,人得救了,缸还能用,人缸两全。

  全班孩子欢呼起来,因为这个办法的确要比司马光的高明许多。

  愉快的认字方式

  欢呼了一番,我说:念课文之前同学们也写过一篇文章,可是几乎全是圈圈,你们听了刚才的课文,人家一个圈圈都没有,这说明写文章需要认识很多的字,没有字就写不了文章,大家都有许多不会写的字,咱们得慢慢学,今天老师采取“击鼓传花”的方式,我敲黑板,你们传花,花传到谁的手里谁有权利向老师要字。孩子高兴地喊着:行,行。这真是个愉快的认字方式,孩子一下子乐在其中了。三位得到要字权利的孩子站起来,幸福地站在讲台上。我说:要字只能是他们三位的权利,其他同学不许看,要把眼睛捂上。

  我知道,我越不许他们偷看,他们越会想方设法地偷看。

  第一个孩子要了个“警察”的“警”,我说哇,这可是中国字里面最难的字了,它由这样一大堆零件组成,你肯定记不住。他说哼,小菜一碟。我说我可写了。我说这个字先是一个“草字头”,下面一个“一句话”的“句”,看,已经这么多了,这还没完;在它的旁边还有一个“反文”,还没完。我加重了口气:在这些底下还有一个“语言”的“言”。写完后我说:哎哟,这样一大堆,你能不能记住?他又说小菜一碟。我发现,通过这样一种方式,我把孩子对于多笔画字的恐惧给排泄掉了。

  对孩子而言,要是他对哪件事心怀恐惧,要是你先说出来,就能使那种感觉淡化。比如一个孩子摔了一跤,你要说不疼不疼,他就会觉得很疼。你要是说一定很疼,他就会觉得没那么疼。就像这个孩子,当我这样说过之后,他说:太简单了。

  就这样,这3个孩子每人要了5个字,在他们要字的时候,其他孩子早从指头缝里偷着看了。

  之后我问:我们班同学谁有魔法,捂着眼睛也能认识黑板上面的字?有没有?几乎所有的孩子都举起手来,我故意表示出吃惊:哇,这么多有魔法的!我来试试。

  每个有“魔法”的孩子读了一个字,这样又把所有的字认了一遍。

  到下个周末,我把那些字重又写在黑板上,孩子们大都认得。听家长说,从这以后,这些孩子就对认字发生兴趣,每人身上或多或少都出现了认字敏感期,不管到哪儿,见了字就认,就问,就读。

  课堂的作用不在传授,而在激发。激发才能产生兴趣,有了兴趣也就有了动力,这个动力是干什么的?就是要将所学变作经验,完成一个实体化的过程。从品格到知识,都在这个过程当中,创造呀,想象呀,参与呀全部包含在这个过程当中。一个好老师之所以好,虽然他有一个总体的设想,但在实施的过程中不是硬性地控制,完全按照自己的思路,而是顺着孩子的思路。就是说,这个课堂不是由老师推动,而是学生推动的。

  由此也能证实,人是一种需要提升的动物。在提升后,他们是幸福的。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声明:新浪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了解育儿知识,看育儿博文和论坛,上手机新浪网亲子频道 baby.sina.cn

精品推荐

网友评论 欢迎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更多关键字: 早期  教育  培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