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年轻父母是教育孩子的主角

  在我们生活的周围,随处可见老人推着婴儿车或是抱着幼小的孩子,而孩子的父母则迫于竞争压力,不得不把孩子交由老人看养。虽然让老人带孩子比请保姆带放心很多,但是,年轻的父母们却发现,孩子越来越自我、受不得一点委屈和挫折,被老人惯得一身的毛病。在这里,家长版提醒年轻的父母,你们才是教育孩子的主角,无论多忙,都要抽出时间与孩子在一起,毕竟,孩子的童年只有一次。

  案例:4岁的田田已经一个星期没有见到爸爸妈妈了。田田从断奶后就一直跟着爷爷奶奶生活。爷爷奶奶特别疼爱孙子,田田不吃饭,奶奶追着喂,生怕田田饿着。田田生气了,爷爷跪在地板上让田田骑,虽然累得腰都直不起来,可是只要田田高兴了,爷爷再累也心甘。当爸爸妈妈接田田回到自己家时,从看电视到吃晚饭到睡觉的这段时间里,田田哭了好几次,他的很多行为爸爸都看不惯,爸爸一说田田,田田就委屈得受不了,妈妈给田田讲道理,田田也听不进去。好几次,田田都闹着要回奶奶家。

  隔代教育容易对孩子造成“童稚心理”期延长;无所适从,道德判断标准模糊;与亲生父母感情疏远,产生隔阂的后果。

  天津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学前教育系张丽玲主任说,并不是说隔代教育就一定不好,它有它的优势,但是它的不足之处却相对明显。

  第一,感情多于理智,过度呵护,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孩子的健康成长。

  一般来说,祖辈对孙子女往往有着特殊的偏爱,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容易无原则地迁就和溺爱,有时明知孩子的要求不合理,但也往往抵不过孩子的纠缠,百依百顺,倾心满足,对孩子的日常起居过度保护,对孩子的活动限制过多,容易造成孩子“童稚心理”期的延长,使儿童独立性、自信心、自我意识等方面的发展受到影响。还有的孩子形成在家逞英雄,出门懦弱、自卑、神经质、依赖性强等不良心理倾向。

  第二,文化水平、教育观念相对落后,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孩子的发展。

  祖辈们的世界观一般形成于几十年前,他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思维模式等方面很多还停留在过去,未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在与孙子女接触时,往往不自觉地束缚了孩子的思想,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孩子接受新知识、新事物的难度,并且现实生活中很多祖辈更多地将注意力集中在孩子的饮食起居方面,而忽视了孩子心理品质的发展和教育。

  第三,容易形成心理落差,引起家庭矛盾和冲突。

  祖父母往往牺牲或放弃了自己的休闲活动,全身心地投入到对孙子女的养育上,一旦出现孩子不听管教或与孩子父母发生矛盾争执,很容易让他们产生挫折感,造成情绪低落,形成抱怨心理,容易使孙子女无所适从。并且有些孙子女稍大后回到父母身边,也往往因两代人教育方式的不同而产生不适应感,造成与亲生父母感情疏远,产生隔阂,影响了家庭的和睦,间接地影响了孩子的成长。

  对于不得不把孩子托付给老人来抚养的年轻父母们来说,应该注意哪些方面呢?

  首先,尽量多地陪伴在孩子身边,讲故事,玩游戏,周末带孩子外出活动,满足孩子爱的需求和渴望。

  心理学研究表明,1岁以内是婴儿依赖情感形成的关键期,此时期若婴儿与抚养者(主要是母亲)情感纽带缺失,对其心理的发展会产生不利的甚至是不可逆转的影响。心理学家鲍尔贝在其著作《母亲照顾与心理健康》一书中曾指出:“如果婴儿在关键期内没有与母亲建立紧密的情感联结,则儿童的人际关系和情绪发展就会受到严重的、不可逆转的损害,形成一种无情感的性格。如果儿童到2岁半才得到母亲的关爱,那么这种关爱对儿童的成长就几乎不起什么积极作用了。”

  其次,充分肯定父辈对孩子的付出,肯定他们在教育孩子方面的长处,怀有感恩之心。

  年轻父母应加强自身修养,知道自己及父辈在教育孩子方面各自的优势。自觉意识到自己之所以能全身心投入工作和学习,与老人的付出分不开。要充分肯定父辈在家庭中的作用,肯定他们在育儿方面的经验弥补了自己的不足,要有感恩之心,在子女面前形成好的典范,尊老敬老,努力创造和谐、向上的家庭氛围。

  再次,要与父母多沟通,在教育观念及方法上达成一致。

  年轻的家长要和父母及时交流思想,在孩子面前达成一致的看法和做法,不要让孩子感到家庭生活的不睦,更不要让孩子卷入大人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中,这势必会影响他们身心的健康发展。

  最后,对孩子的期望实事求是,把孩子摆在恰当的位置上,全面关心孩子的成长。

  年轻的父母除了要关心孩子的学习、生活,更要关心孩子的心理需求,满足孩子的正当愿望,理智施教,实事求是地为孩子的发展指明方向,提出要求,全面关心孩子的成长。  文/小棉


   了解育儿知识,看育儿博文和论坛,上手机新浪网亲子频道 baby.sina.cn

精品推荐

网友评论 欢迎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更多关键字: 家庭  隔代教育 
留言板电话:010-6267630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