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痛苦,而将自己看得太低,这是一切自卑的根源所在。
——斯宾诺莎
当我们的探寻行进到这一层面时,揭示体罚可能造成的伤害,就成了我们最急迫的任务之一。
单就人格而言,孩子与成年人是平等的主体,正因为这一点的存在,每一个孩子生来就有权利得到尊重。
然而从家庭结构上来讲,孩子在物质上要依靠家长,这种独特的关系,造成了孩子无法与家长对抗。然而,这种依附性并不是牢不可破了,也绝不意味着孩子会因此事事顺从家长的意志。
作为家长来说,无论是体罚、责骂,或是其他的强制性手段,都可以用来改变孩子的行为,然而却始终无法藉此改变孩子的看法,也决不可能藉此改变孩子的习惯。
对于孩子来说,其行为往往有着自己的理由,如果家长不试着去了解孩子行为的根源,只是根据自己“想当然”的看法,对孩子的行为简单地加以判断,用暴力来压制孩子的行为。那么那些看似起到的作用,其实只不过是孩子慑于强大压力下的表现而已,在孩子的心中,却远没有真正信服。
更严重的是,当体罚成为了家庭教育中,父母惩罚孩子、督促孩子的手段时,孩子感觉到孤立无援、毫无尊严也就在所难免了,而这也就意味一场对孩子自尊心的严重损害正在展开。
关于自尊心对于一个人的重要性,我们已经无需赘言,在这里我们要说的是,每当孩子以逆反的态度来面对家长,因此遭到体罚的时候,都意味着其自尊心正在发挥作用。
当孩子以逆反的态度来面对家长时,正表明了其自尊的存在,就如同一个人在遭受到突然袭击时,本能地抄起身边物件抵挡一样,而这种对抗性的态度,正是保护其自尊心的盾牌。
反过来,如果我们的孩子一旦放弃了这种对抗,无疑意味着其自尊心已经被伤害到了极点,整个人也落入了“破罐子破摔”的境地。正像我们看到的那样,当我们的家长抱怨孩子没有上进心,抱怨孩子缺乏主动性的时候,却没有想到,正是家长的屡次伤害,才造成了今日的局面。
正因为如此,如果想要摧毁孩子的自尊心,只需要把体罚的手段反复执行下去,让孩子没有任何反抗的余地就足以成功。而在这个问题上,我们许多家长的行为,甚至于更加严重。
中国的许多家长都存在着一个误区,即秉承着“人前教子”的古训,认为在外人面前,在外面的公开场合对孩子进行体罚、斥骂,可以加深孩子的印象,让孩子改掉所谓的“毛病”。而对于这个问题,社会则抱有更令人不齿的宽容性,认为家长对其子女的管教,社会是无权干涉的。
这两大因素纠结在一起,便直接酿成了一整套对孩子自尊心的损害机制,其结果只能令孩子在成长中失去前进的动力与勇气,最终造成无可估量的恶果。
声明:本文由著作权人授权新浪网独家发表,未经许可,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