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孩子是自己情绪的主人

  悦悦3岁多,爸爸出差,每周五晚上回家。每次听到敲门声,悦悦就急切地放下手中的活动,冲到门口用力地开门,尽管动作还不是很熟练。门一开,

  看到门前的爸爸,喜悦就会充满她全身每一个细胞。她转身跑回来,然后开始兴奋地跳跃……她并不会首先主动让爸爸抱她,而是要先用一段时间来释放她喜悦和兴奋的情绪。这好像是一段交响乐前的前奏一样,当她将情绪释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爸爸就抱起无比快乐的她,旋转……悦悦就在爸爸的怀里兴奋地大笑……

  面对喜悦的情绪和面对痛苦的情绪,这两者同样的重要。如果能在持续性的喜悦中度过自己的生活,人就会逐渐地产生稳定的幸福感、快乐感。同样,如果能让痛苦的情绪流动出去,生命的自我调节能力和自我支持能力就会越来越强。所以,不论是让孩子保持喜悦的情绪,还是让其释放痛苦的情绪,都可以让孩子在生命中保持平静和内在的愉悦,是对他生命的一种滋养。

  情绪说来就来,对于孩子来说,情绪的离开也是说走就走。情绪的“大悲”(大哭)和情绪的“大喜”不断相互转换,以此发展到平静和安详。由于成人在情绪的成长上未走出儿童期,除了带有儿童期的情绪特点,还累加了许多东西。成人的情绪像儿童情绪一样说来就来,可让它走就没那么容易了,这是因为我们在成长的道路上长期不照顾情绪、不倾听情绪甚至压抑情绪,使得各种情绪累积、固着的结果。

  刚刚4岁,晚上在家看到妈妈独自坐在沙发上郁闷。观察一会之后,刚刚关切地问妈妈:“妈妈,你怎么了?”妈妈说:“妈妈有些难过,一会儿就好了。”刚刚理解地说:“难过了,你就哭一会儿,哭对你有好处,会让你舒服的。”听完刚刚的话,妈妈吃惊了,然后笑了起来。孩子在幼儿园这样生活了,就学会了调解自己并观察别人。

  成人成长的经验说:哭不好、哭不解决问题、哭让人焦虑,甚至哭不是“男子汉”的作为……哭和笑,集中了我们痛苦和快乐的两大情绪类别。成人对哭似乎都有一种本能的焦虑感,这种焦虑感直接导致我们不接受孩子的哭,这就使孩子的情绪成长无法达到像身体和认知成长那样的成熟。如果我们能完全熟悉、觉察自己的情绪,甚至一有苗头就能觉察、倾听、认可、照顾她,我们必然就能成为自己情绪的主人。我们可以让情绪在合适的时候保护自己,也可以让情绪在我们充满喜悦和爱的柔软的内心世界里表达、彰显,这样我们就会趋于宁静和平衡,并放心长远,不拘小事,有理性。生命的主要特征,就是自我调节。而调节首先是要依靠情绪。

  不仅儿童,成人在面临突如其来的变化时(甚至是一些小变化),也是借由情绪的表达来完成过渡的。释放情绪就是调节的最好办法。

  我还应该谈谈孩子愤怒(生气)的情绪,因为我们同样不接纳孩子的愤怒。

  父亲给3岁的儿子买了一个红薯,孩子拿着红薯专注地集中在了红薯的皮上……父亲付完钱,看着稚嫩的儿子艰难而笨拙地剥着皮,父亲毫无觉察地想:“按儿子这样的速度剥皮,恐怕半天也吃不到,而且时间太久了!”忙于“正事”的父亲情急中便一把夺过了红薯:“爸爸帮你剥!”孩子怔住了,父亲急忙剥皮时,孩子愤怒地大哭起来,父亲慈爱地说:“别急,别急,马上就好!真是太急了!”父亲认为孩子是急于想吃到红薯,便急切地剥开了一半皮,另一半留着便于孩子拿在手里。父亲递给愤怒哭叫的孩子后,孩子却将红薯愤怒地扔到了地下。这一扔也激起了父亲的愤怒。

  这位情绪发展未成熟的父亲,瞬间便和孩子的情绪共生了。他不知道孩子的兴趣在于剥红薯皮,在于手的使用,在于必须由自己剥皮再吃的内在秩序,儿童成长的需求得不到满足会愤怒。这一切完全是基于成长的需要。由于成人无法站在孩子成长的角度来对待儿童,所以就这样和孩子失之交臂,擦肩而过。愤怒在开始的时候只是儿童用以保护自己、维护和争取自己心智成长的权益与机会的工具,而在后来却成为相互不理解的代言。

  对于这位父亲,基于自己完全不明白孩子成长的需要,那就请允许孩子有情绪,让孩子恼怒的情绪通过哭流淌走,这是最好的方法。接纳孩子的情绪!不要评判。请不要启动自己尚未成熟的情绪去理解孩子的情绪。情绪是孩子的,不是你的。

  成人需要给儿童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让他和自己的情绪相处。孩子需要和他的情绪相处多久呢?这个时间根据孩子的年龄而不同。正常的情绪发展,从与情绪相处、熟悉,到调解……年龄越大,这个过程的速度就越快,有意识的调整就越多。

  孩子是他情绪的主人,对情绪的处理与整合是由个体生命内在完成的,是一个黑箱操作的过程。而整合的结果才是核心,因为将来成为怎样的一个人,这部分决定于他在情绪上的成熟度。儿童所有的情绪都在于如何协助孩子自己的成长上,协助孩子创造一个自我,自我是否可以建立,人才可以透过自我形成一个管理的系统,情绪包括在这个管理系统之中。

  我们的文化并不鼓励、不接受各种看似“不好”的情绪,例如哭,认为那是不好的,这样文化中成长起来的人,其情绪通常都不能发展、成长、成熟。而由于成年人的情绪尚未发展成熟,尚未从和母亲的情绪共生中完全分离、独立起来,所以成人在对待孩子时极容易释放自己的情绪,转向和孩子共生。似乎是孩子惹怒了父母,但其实是父母让自己共生了孩子的情绪。由于孩子的自卫能力弱,对成人没有太大的制约能力,所以成人在孩子面前比较放松,成人也就容易因松懈而不节制自己的情绪。变化无常的情绪极容易使孩子产生不安全感,产生对成人的防御、警觉和恐惧,这是普遍存在的现象。我们只是期盼有一天,成人愿意和孩子一起让情绪成长成熟起来。成熟的情绪状态使得成人内在宁静而平衡。这样孩子在看到成人时,就会像看到了一只大象、一头狮子一样开心和好奇。而且由于成人的情绪是成熟的,儿童也就自然的有了一个参照模式,因此这才是孩子情绪成长的理想环境。情绪是自然产生的,这种涌现出来的内在世界的景象和状态,如同这个外在世界的一草一木,孩子并不了解、不认识、不知道。孩子最初看见一棵树、一个杯子、一顶帽子时,他并不会对这些事物做出任何评判,没有正向和负向,头脑也不赋予它意义,他需要在不断触摸的过程中去了解。他对内在世界的了解过程同样也是如此。

  情绪如同认知一样,开始也没有好坏之分,儿童也不会给它一个是与非的评判。像认识外在的世界一样,他逐渐开始认识情绪的世界,“害怕”、“恐惧”、“生气”、“伤心”、“高兴”……所了解的情绪逐渐丰富。

  一个2岁的孩子奔跑时摔了一跤,他哇哇大哭,其实他并未摔痛,只是被吓了一跳。等他熟悉这种感觉后,内在就不会再涌起害怕的情绪,反而可能会涌起好奇和欢乐,他会高兴地说:“我被吓了一跳!”

  孩子用哭来应付各种不适。有时不适消失了,但哭还好像“意犹未尽”。 哭释放、调节了内在,放松后感觉就慢慢到来,使哭转变为对感觉的专注。感觉是生命拥有的另一种天然的能力。

  正常的儿童天然的就和自己的情绪待在一起,这非常非常的重要!他还没有像成人那样习惯性地躲开或者用理性压抑自己的情绪。儿童和自己的情绪蜷缩在一起,和自己的情绪交融在一起,情绪就像一团迷雾包裹着他……然后,

  儿童获得成长的资源,并开始熟知了解情绪,然后丰富和创造出更多情绪,最后发现情绪的秘密,整合出情绪的意义所在。

  儿童在正常的情绪成长中,逐渐趋于内在的平静祥和,接近6岁的时候,他们看上去情绪不再过于“大喜”、“大悲”,大喜和大悲在内在的调整下变得平缓,也不再过于“风云突变”,内在的宁静平和已经初见端倪。

  真正了解了生命,才能从本质上改善教育。尊重生命的特征,我们会惊喜地发现生命的智慧!

声明:本文由著作权人授权新浪网独家发表,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了解育儿知识,看育儿博文和论坛,上手机新浪网亲子频道 baby.sina.cn

精品推荐

网友评论 欢迎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更多关键字: 成长  教育  培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