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怨妇”的牢骚
每次女友聚会,保留节目是各人控诉自家老公。这个说,出差回来,发现电饭煲里吃剩的饭居然长出绿毛了;那个说,在“宜家”买了一把需要拼装的高脚椅,老公埋头鼓捣了一整天才让它“立”了起来,却是摇晃不定的;还有的抱怨灯泡坏了,下水道堵了,老公倒是很勇敢地冲在女人和孩子面前,听他的豪言,瞧他的壮举——“打电话找物业!”
唉, 女友们最后得出的结论是,现在的年轻老公们只会在电脑前生龙活虎,我们这些可怜的老婆们都成了“电脑寡妇”。
结了婚的男性如此表现,那些没有结婚的男孩呢?
情况似乎更不乐观。
细心观察身边的男孩:在家看电视、玩电脑,出门埋头玩弄手机、PSP和电子阅读器,谁厚着脸皮跟他搭讪说话,他满脸“我正宅着,你烦什么”的表情……我们很乐观地设想,以后更年轻的老婆们可能不只是“电脑寡妇了”,呃,可能是悲戚戚的“屏幕寡妇”。
现代男性似乎很习惯、很热衷于“儿子”这一角色,对于“老公”和“父亲”之类的男性角色似乎有些力不从心。难怪有人说,现代女人越来越中性化了。
“男生危机” 成热门话题
巧得很,“男生危机”一度成为教育界的热门话题。
当下,校园里男生不如女生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上海市虹口区教育学院曾经有一个研究课题——《中小学男生学业劣势现象研究》。据其分析,男女教师比例失调、学校评分标准的偏差等等,都是造成貌似男生学业劣势的重要原因。
这份研究报告还谈到,“尤其值得关注的是,男生学业劣势问题已经不仅仅是一个学习问题,它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会是多方面的。”比如说男孩们今后的恋爱、婚姻生活、下一代的家庭教育……
最可怕的后果莫过于,“学业劣势的男生”在未来的婚姻生活中无法给自己的角色准确定位,不像丈夫,也成不了父亲,而是“永远的儿子”,最终缺席下一代的家庭教育,造就“更劣势的小小男生”,形成恶性循坏。
如此看来,家有男宝宝,其实也是一件让人操心的事情。不想让宝宝成为“男生危机”的牺牲品,那就得好好重塑男性教育。这里需要爸爸妈妈深刻意识到:
——父亲和母亲都是家庭教育中不可或缺的角色。
——正确引导孩子的性别意识。
——男性教育不仅需要家庭环境,社会化场合更是教育的好机会。
——唤醒孩子的男性意识。
——不排斥适当的女性化气质。
爸爸该做什么
参与家庭教育
孩子最初的学习方式就是模仿,小小男子汉的成长需要男性的榜样。
学校中男女教师比例失调不是你我所能改变的,那么,我们就努力做好我们能做的——多多依赖家庭中的男性,努力树立父亲的好榜样。
心理学研究表明——
* 1岁左右的孩子已经可以和父亲形成亲子依恋关系;
* 2岁多孩子的认知活动更容易受到父亲语言刺激的影响;
* 父亲角色对孩子的性别意识发展更重要;
* 男孩子通过父亲的性别特征来区分人群中的不同性别;
* 孩子是通过父亲的行为来获得男性的行为信息的;
* 孩子是通过父亲对待母亲的方式来学习如何对待异性的。
向孩子展示男性的魅力
作为父亲,你需要向孩子,尤其是男孩展示男性的魅力,这并不是很难的事情,只要做好下面这些不起眼的琐事小事——
* 多参与孩子的活动,尤其要和孩子进行一些“冒险”的活动。譬如,让孩子骑在自己的肩膀上,将他举高高……
* 在家里多多分担一些体力活。换灯泡、疏通下水道、换水弄头、搬家具、修理门窗和安装家具,等等。这个时候,孩子看到的不仅是一个能干的父亲,还有父亲的男性魅力。美国中产阶级的爸爸们周末热衷的事情就是洗车、修剪草坪、做木工。
* 多多照顾好孩子的母亲。她搬不动重物,殷勤地搭把手;她病了,提醒她吃药;她穿裙子不方便弯腰下蹲时,帮她系个鞋带,等等。
* 全家一起出门,你可请孩子和妻子先出门,自己最后一个关窗、锁门。回家时,你第一个进门开窗,察看家里有无异样。
* 帮孩子的妈妈提包,但让孩子自己背包。
让男孩明确男性意识
孩子对自己性别的认识是通过对他人的观察以及他人对待自己的方式中逐渐发展起来的,不是“你是男孩”一句话就能判定的。让孩子有正确的性别意识,需要爸爸妈妈不断地引导,尤其是爸爸的言传身教。
刚开始,孩子要学习的性别意识是性别辨认和性别角色的确立。性别辨认,就是孩子能清楚地判断自己或他人的性别。意识到自己是什么性别,这样,孩子才能按社会约定俗成的性别角色行事。男孩的某种行为得到了社会,特别是父母的认可和赞同,渐渐地,男孩的行为才会符合社会承认的性别角色。
* 不要给男孩穿女孩的服装,不要把男孩打扮成女孩。
* 尽可能请爸爸带孩子去男厕所方便。
* 尽量让男孩多跟爸爸一起聊天和游戏。不妨安排1~2天时间,让爸爸带着男孩单独安排日常的生活起居。
* 鼓励男宝宝模仿爸爸的特有行为。戴上爸爸的领带,穿上爸爸的皮鞋,拿上爸爸的公文包去“上班”;拿根黄瓜模仿爸爸刮胡子;和爸爸一起洗车;当爸爸干家务活时,让他在旁边递递工具、打打下手。
* 多鼓励孩子的探索行为和冒险行动,鼓励孩子勇于迎接挑战。对小年龄的男孩来说,你可以鼓励他独立去楼下取报纸,自己去小区的儿童游戏场玩耍等。
* 每次出差前,郑重其事地将孩子妈妈托付给男孩照顾、保护。告诉男孩“爸爸不在家,你要保护妈妈”,并把家里的钥匙(其实只是无关紧要的厨房钥匙、卫生间钥匙)交给孩子保管。出差回来后,再请孩子把钥匙交接给爸爸。
小小男子汉的好榜样
曾经做过好几个家庭的家教老师。其中一家的孩子是个3岁的男生。一天,活动结束后正准备离开,孩子送我到大门口,发现外面正下着雨。3岁的孩子仰头问我:“老师,你带伞了吗?”我摇摇头。小孩子想了一下,转身翻箱倒柜。我正在好奇他要干什么,他递过来一把雨伞!
拿着这把雨伞,心头暖暖的。感动的同时,是无比的困惑:3岁的孩子,何以能如此善解人意、体贴入微?这么小的年龄,恐怕是教不会的。
后来找到了答案。一次去他家的路上,大雨滂沱,车子堵得厉害。给他家打电话,孩子的爸爸接的电话:“老师,你要晚一些到,对吗?没有关系的,不用赶时间。你带伞了吗?路上要小心。”
如此绅士的爸爸,才有如此绅士的孩子。
不过,只关注家人和身边熟人的男性还称不上真正的绅士。在公共场合,对他人的关怀也许更能体现男性的宽容和大度。所以,真正的男性教育不只是家庭中就可以完成的。公共场合或社交场合,“儿子”、“老公”、“父亲”这样的家庭角色变得相对模糊起来了,取而代之的是男性和女性、成人和孩子的分别。
这时候,孩子会更清晰地看到你作为普通男性的行为,以及你对待周围人群的态度。父亲的行为和态度,可能会决定孩子将来的行为和态度。所以,作为父亲要时时刻刻注意自己的行为应符合社会规范、社会道德,表现出男子汉应有的宽阔胸怀,并提醒孩子注意这一点。
需要认真做的事情还不少,譬如:
* 在公共汽车或地铁上主动让座,并鼓励孩子给孕妇、老人、更小的孩子让座。只有一个座位时,鼓励孩子让给妈妈坐。
* 在公共场合主动排队,必要时爸爸要主动站出来维护秩序。
* 在饭店吃饭不要旁若无人地说笑,更不要朝服务员吆喝抱怨。做一个好顾客也是一种尊重和礼貌。
* 开车时避让行人,堵车时不要骂人。
* 在拥挤的公共场所,要时不时护着、照应身边的女性。
* 一有机会就请男孩为妈妈、其他女性、老人和更小的孩子服务,而且别忘了大声表扬他。
不排斥女性化的优点
培养一个真正的男性,除了关注孩子的男性意识发展之外,不必排斥女性化的气质。在现代社会,一个勇猛、有责任感,但又不失细致、温柔的男性,更能获得别人的信任。所以,保留、培养孩子身上适当的女性化气质是完全必要的。
* 买玩具时,不要刻意考虑性别。男孩可以同时拥有洋娃娃和手枪。
* 鼓励孩子饲养、照顾小动物,培养孩子的细心、耐心和同情心。
* 在孩子面前,经常表扬孩子妈妈的优点,并鼓励孩子学习这些优点。
男子汉爸爸要做的还有很多
* 孩子睡觉前,每天给他一个亲吻。
* 每周一次给孩子洗澡。
* 和孩子一起在镜子前扮鬼脸,看看谁的脸更丑。
* 下雨时,带孩子到水塘里踩水、踩泥巴。下雪时,和孩子打雪仗、清扫道路上的积雪。
* 多带孩子去看足球比赛、篮球比赛、网球比赛和赛车比赛。
* 带孩子去游泳、溜冰和滑雪。
* 不妨自己动手给孩子做个独一无二的玩具。木头小手枪或者小木剑都是很好的选择。
* 带孩子去游乐场,一起玩大型的激烈的游乐项目,如海盗船。妈妈可能不一定有胆量,正好是你们父子兵上阵的时候。
推荐5个有点刺激的游戏(适合爸爸和3岁前宝宝)
1. 跷跷板,宝宝翘高高
爸爸坐在椅子上双腿并拢伸直,让宝宝坐在爸爸的脚背上。爸爸并拢双腿成跷跷板,上下抬举。
2. 我在爸爸身上滑滑梯
爸爸坐在椅子上双腿伸直并拢垂到地上,宝宝坐在爸爸腿上,从上往下滑,爸爸就是孩子的滑梯。
3. 倒过来看爸爸
爸爸坐在椅子上双腿伸直并拢垂到地上,宝宝头在下脚在上躺在爸爸的双腿上,让宝宝看到一个颠倒的世界,宝宝感觉很刺激的哦。
4. 在爸爸身上荡秋千
爸爸和宝宝同向,爸爸用双手从侧面托住宝宝的屁股,左右摇摆双臂,爸爸就是宝宝的秋千。
5. 黑咕隆咚,我跟爸爸来寻宝
把玩具藏在家中的各个角落里。晚饭后,把家里的灯熄了,和宝宝打着手电一起来“寻宝”。
相关资料
国外的数据
世界经合组织运用国际学生评估计划(PISA),对美国、英国、加拿大、德国和日本等35个国家的15岁青少年进行了一项为期3年的研究,主要是衡量他们对语文、数学和科学知识的掌握及运用能力,结果显示,女生在所有项目的评分上都胜过男生。
相关调查还发现,在小学阶段,男生被诊断出具有学习障碍问题的可能是女生的2倍。在参与社会工作、艺术活动等方面,女生全面超越男生。而在学习障碍和情绪不稳定方面的人数比例,男生分别是73%和76%,远远高于女生的27%和24%的比例。
国内的数据
一项针对国内高考“状元”的统计发现,1999年~2008年间,“状元”中男生的比例由66.2%下降至39.7%,其中文科“状元”的男生比例由47.1%降至17.9%,理科“状元”的男生比例由86.1%下降至60.0%。“状元郎”已成稀罕,“状元花”似乎更多见。
根据教育部公布的2006~2007年度、2007~2008年度国家奖学金获奖者名单,与同年度我国高校男女生比例进行的比对统计发现,男女生获奖的实际比例为1:2.01。连续两年男女获奖比例都表现出了比较大的不平衡。高校男生学业落后的现象已经是全国性的问题。撰文/管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