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是人类的智慧宝库,阅读是拥有它的唯一方式。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增长孩子的见识,推开智慧之门。
【亲子现场】
案例1:
毛主席14岁时被迫辍学,但是他并没有因此而放弃读书。每天下地干活的时候,他都会悄悄带上一本书,一有机会就挤出时间来读书。长大后,即使身处闹市,他也能够静下心来看书。在他故居的卧室里,书架上、办公桌、饭桌、茶几上,到处都是书,床上除躺卧的位置外,也全都被书占领了。
毛主席从来都反对只图快不讲效果的读书方法。他在读韩愈的诗文全集时,除少数篇章外,都一篇篇仔细琢磨,认真钻研,从词汇、句读、章节到全文意义,哪一方面也不放过。通过反复诵读和吟咏,韩愈的大部分诗文他都能流利地背诵。
《西游记》、《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演义》等小说,他小学的时候就看过,到了60年代又重新看过。他看过的《红楼梦》版本差不多有十种以上,一部《昭明文选》,他上学时读,50年代读,60年代读,到了70年代还读过好几次。
同时,毛主席每阅读一本书,都会在上面以各种符号标注下来,还写了很多批语。毛主席的良好阅读习惯,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
案例2:
敏敏拿着最近一次语文测验的试卷回家,妈妈看了看她的答卷,发现她的客观题答得不错,但是阅读题得分很少,导致整个试卷成绩不理想。
妈妈为她分析了失分的原因,让她加强阅读能力的训练,下次如果还是这样就惩罚她。敏敏听了妈妈的话,觉得很迷茫,因为妈妈只是批评她,而没有教给她正确的阅读方法。
妈妈加紧了对敏敏的监督。她增加了敏敏阅读题目的数量,每次敏敏做作业的时候,她都会在旁守着,遇到孩子难以解决的问题,她就告诉孩子答案,却没有给孩子讲明是如何思考的。
下次考试,妈妈以为孩子这次的阅读题会有所提高,可是事实并非如此。因为敏敏没有学会阅读的方法,没有掌握技巧,所以考试还是一塌糊涂。
【专家剖析】
现在很多孩子着迷于电视和网络,缺少阅读的兴趣,这是一种不好的现象。孩子不喜欢阅读或是不会阅读,无法拥有广博的知识,也不会有深刻的思想,因此,父母要让孩子知道阅读的重要性。
鲁迅先生说:“读书无嗜好,就不能尽其多,不先泛览群书,则会无所适从或失之偏好,广然后深,博然后精。”博览群书是许多卓有成就者的一个共同特点,三国时期的政治家诸葛亮、唐代大诗人杜甫、进化论奠基人达尔文、马克思、毛泽东等,都是学识渊博、博览群书的人。他们都是从大量书籍中获得了知识。
革命导师马克思为了写《资本论》,阅读了大量的书籍,约有1400余种,引用了数十个学科、数百个学者的观点。通过广泛而深入地阅读,他的头脑像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知识宝库,不但在哲学上有里程碑式的建树,在文学方面也有很深的造诣,许多名言警句信手拈来。
阅读对于每个人都是很重要的。社会不断进步,如果孩子只将自己局限于学校课本的狭小阅读范围,就不会有开阔的视野,也难以做出突出的成绩。孩子通过广泛的阅读,会在原有基础上推陈出新,获得对知识的新的理解和感悟。
很多父母批评孩子:“为什么看书的时候抓不住重点啊?”、“为什么读书之后很快就没印象了?”、“为什么阅读了很多书,但是在关键的时刻却用不上啊?”其实,阅读是对间接经验的学习,要讲究一定的技巧,才可以使它们为孩子所用。
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孔子说:“秘书微文,无所不定”;王安石说:“世之不见全经久矣。读经而已,则不足以知经。故某自百家诸子之书,至于《难经》、《素问》、《本草》诸小说无所不读,农夫、女工无所不问。”
这些古人的阅读方法,在今天还有很深刻的教育意义。阅读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知识积累的过程。在信息时代,书籍浩如烟海,父母可以让孩子在自己的兴趣基础上选择阅读,也可以帮孩子选一些好书进行阅读,增加孩子的知识量,丰富孩子的头脑和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