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决定孩子一生的特质:说心

  说心——良好的语言表达和人际沟通能力

  所谓“说心”,是指用“口”说出“心中所想”。“心”(现代人称之为大脑),首先是自己这个个体的主人,伟大的“心”还能成为其他的“心”乃至万物的主人。不论是普通的“心 ”还是伟大的“心”,最早都是努力通过“口”向外界表达自己的。表达的好与坏、能力的高与低,直接影响着这颗心的能量。

  无论哪行哪业的成功人士,首先要在“语言使用上成功”。语言学家讲,这个世界是由语言符号虚构而成的。你看到的听到的都是语言构成的,都是假象。人都是活在一个由语言构成的世界里。拿破仑说过一句话:什么是历史?只不过是一部被大家承认了的寓言故事(What is history? But a fable agreed upon。)。可见语言能力对于一个人,乃至对于人类的作用有多么巨大。

  所以,在孩子的幼年时期,家长作为启蒙者一定要有所作为,对孩子实施最早也最重要的影响。

  作为一、孩子开始学习说话时,给他们读故事,而不是讲故事

  孩子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从孩子开始学习说话就可以加以训练了,下面我谈一点自己的感受。

  女儿小时候特别喜欢听故事。睡觉前要听,吃饭时要听,出去散步时也要听。还好,她姥姥是个小学语文老师能找到故事。由于那时工作很忙,我和我太太两个人在北京,双方的老人都不在身边,孩子断奶后就一直跟姥姥了。到两岁多才回到我们身边。刚回到我们身边时,也没觉得什么,不就是爱听故事嘛,讲故事不就得了。我太太把她小时候的事讲给孩子听,再往后就是编故事,编了半年后,实在编不出了,最后对我说:“我受不了你女儿了。整天让讲故事,哪有那么多故事讲,你给她讲吧。”我心说那还不好说。我到书店买了一套彩图版的《格林童话故事》,共20本。

  刚开始的时候,我太太先自己看然后讲,后来干脆直接照本宣科。没想到的是,正是这一做法产生了神奇的效果。我女儿总有一天会明白,正是她妈妈的这一做法对她的一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以后我太太和我有了时间就是和孩子一起看书,给她读。她每次都听得特别认真。很多时候一个故事念好多遍。一段时间后神奇的效果出现了。

  有一次,一个朋友去我家串门,看见女儿自己坐在沙发上看书,朋友过去问:“你在看什么书呀?给我念念,我看你认识几个字了。”我女儿拿起书开始读,读完一面,翻到另一面。朋友惊奇地大瞪着眼睛,因为他想不到三岁多的孩子居然能认识这么多的字。事实上,她并不认识几个字,只是能把整本书上的故事背下来而已。

  我也感到特奇怪,惊奇地告诉我太太。她不屑一顾地看着我:“你终于知道你是多么地不关心孩子了吧。这些童话书里的故事,她都能看着书,一字不差地背下来。”

  这个好习惯一直这么持续,直到她上学。

  我们都没想到的是这一行动带来了意想不到的神奇效果。

  一、自然而然地形成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

  这一点对任何人来讲都是至关重要的,如何培养就成了关键。我听到许多对孩子教育有心得的人在谈到这一点时说,孩子在小时候学说话时尽可能地不用类似“吃饭饭、喝水水”之类的话,而是直接用“吃饭、喝水”这样正规的表达。此外,给孩子讲故事时要用标准且有文采的语言。这样的方法说起来容易,而真正做起来呢,做家长的未必就能做到。而我们现在提倡给孩子读书,这样家长只需要认字,有耐心就可以轻松地达到目的。

  在这一过程中,可能有些家长也为孩子的口音担心。其实这无所谓。孩子小时候听到学到的口音不是特别的纯正,不必担心,最重要的是语言能力的运用,发音只是语言中的一小部分,等他们长大后一上学就会纠正过来的。我们培养的是孩子运用语言思考的能力,人们不是用发音思考的。

  二、自然而然地养成读书习惯

  我们从来没有故意培养孩子读书的习惯,也从来没有敦促她去读书。从小她就爱读书。其实,很简单,每天和爸妈一起看书,尽管她看到的大都是图画不是字,但她的心里很清楚她爱听的故事就在那里,所以,只要有了时间就看书,如果爸妈不在身边她便自己看,回想大人在该书该页上反复讲过的故事。慢慢将之成诵。

  三、自然而然地在做事时能够集中注意力,并养成积累资料记忆的习惯

  孩子小时候心里单纯,没有杂念,当他们听故事时,能集中注意力。这种训练的持续自然能锻炼孩子集中注意力的能力。尤其是他们在重复听喜欢的故事时,不但他们的注意力集中,同样信息的重复使故事在大脑里沉淀析出,从而形成记忆。所以这些训练不需我们家长去精心设计,只须做就可以了。人类的祖先已经通过漫长的进化用本能的形式把这些写入了孩子的大脑程序,原装就有,聪明的家长只需把这些功能激发出来就够了。

  我女儿上小学后,有一次我有事去她们学校,路过她们班教室,许多孩子听到脚步声都扭头向外张望,而女儿却丝毫不为所动,专注于老师讲课,老师因此还表扬了她。

  四、对语言的超强的理解能力是副产品

  前面形成的这些好习惯,使孩子能在上课听讲时高度集中注意力。而良好的语言感知能力,对学习数学产生了巨大的帮助。有不少低年级家长都有这样的困惑:数学应用题孩子自己看不会做,但是只要家长读一遍把题意解释清楚就会做了,这其实就是孩子对语言的理解能力差造成的。而我女儿从未有过类似的困扰,这也就是源于从小养成的习惯。

  如果不是亲眼看到,任谁也想不到 “孩子父母带着孩子一起读书,有趣的故事反复读”的做法竟能产生这么神奇、深远的效果。

  作为二、引导孩子讲故事

  孩子小时候,除了长辈给孩子讲故事外,有另外一点尤其不容忽视,就是“让孩子给长辈讲故事”。刚开始时,可能孩子讲得不好,没关系,多鼓励,多表扬。在自己的同类面前表现(或称炫耀,英文里叫showing-off)是动物的共性,不仅限于人类。

  给别人讲故事的好处,我做了一下总结:

  1. 一种词汇运用能力的训练方法。孩子小时候对语言的学习是一个模仿(imitation)的过程。这个过程是一个从易到难、从简到繁,即从“词”到“句”、从“句”到“段”的过程。孩子把听到的故事,运用听到的“关键词”串联起来,用故事情节的意境与情景把它们熔铸到一体。这不就是一篇“无字文章”吗?根据 “我手写我口”的原则,所以,凡是擅长讲故事的孩子,一定可以成为一个写作的好手。

  2. 一条父母与孩子沟通的管道。孩子给家长讲故事,还是懵懂的孩子向家长传递他们对这个他们刚刚结识的人文和社会的初始价值观的“显示屏”。家长可以通过给孩子选择所讲的故事实施“影响力”。孩子给别人讲故事时,最先听到的是自己,受到最大的教益自然也是自己。所以讲故事成了亲子沟通的管道。

  3. 一种解释和理解能力的训练方法。把故事讲给别人,当然是把讲者对故事的理解解释给听者。这个语言的组织过程,是讲者以自己所掌握的所有语言技能把自己对所讲故事的认识与见解尽力展示的过程。

  4. 一种说服能力和领袖气质的训练。一个善于讲故事的人,一定是一个善于引导别人思维的人,因为要想把一个故事讲得精彩,他一定不能只关注自己的感受,还要揣度听者的感受,从而牵引着听众的思维,最终引向故事的主旨,或引人深思,或令人啼笑,或传播教益。这不就是一个领袖对大众所做的事情——开口就能让公众为之倾倒,而后顺势导引,率大众施展宏图大略吗?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精品推荐

网友评论 欢迎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更多关键字: 语言  能力  培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