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是教育的前提。作为父母,我们要对孩子少一点要求,多一点尊重。在尊重的前提下教育孩子,孩子有了自尊,才会自立自强;如果孩子得不到尊重,所有教育都是零。
这里有一个让人深思的故事:
我经常把桐桐的同学请到家里玩儿,在玩儿的时候,我常常爱向他们提一些问题。有一次,桐桐的同学来家里做客,我说:“我提的问题,谁会,就请把手举起来。”
桐桐和小米、筒子等几个小伙伴都开心地说:“好,好。”
我发现,每当我提问题的时候,筒子总是很迟疑地举手,而我让他来回答问题的时候,他却支支吾吾地不知道怎么回答。
我问筒子:“既然不会,为什么还要举手?”
筒子小声地告诉我:“桐桐他们都会,如果我不会,多没面子啊!”筒子的话,让我感受到了他强烈的自尊意识。
这也难怪,筒子家的家庭条件比较差,这使筒子常常觉得比班上的孩子矮一头,所以,他努力想证明自己跟别人一样。
虽然这种方式我不赞同,但可以理解。
我悄悄告诉筒子:“我再提问,你如果会的话,就冲我挤一下眼。”
以后再玩儿这种提问游戏,只要我看见筒子挤一下眼,我都会让他来回答问题。
从此,筒子整个人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开朗多了,他喜欢和我在一起。并经常问桐桐:“你爸爸什么时候让我们再去你家啊?”
我知道,筒子在我这里得到了尊重,他的自尊心得到了小小的维护。他的进步,之于我,是一种快乐,也是一种满足。
孩子有被尊重的需要。你尊重孩子,孩子会以自己的进步来回馈你的尊重。
孩子是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的情感,不是父母的“木偶”。你在对孩子提出各种要求的时候,也要尽可能多地尊重孩子。
这让我想起桐桐的事情:
一次,桐桐正一个人在屋子里玩得高兴。这时候一个邻居来串门,进门看到她,就过去抱起她,亲她,逗她玩儿。
可是桐桐的反应却很剧烈,她一把将那人推开,还说着:“走开!走开!”
这让我和邻居都很尴尬。我向邻居道歉。等邻居走了,我开始责问桐桐:“王叔叔是喜欢你才和你玩儿的,你怎么能这么不懂礼貌啊?”
桐桐撅着小嘴对我说:“爸爸,他都没问过我,我是不是喜欢和他玩儿。我不喜欢他的胡子,他总是用他的胡子扎我,很疼。”
听完女儿的话,我心里很愧疚。从来没想过,几岁大的她,竟然对自己的要求有那么清晰的认识。
我告诉桐桐:“基本的礼貌还是要有的,你可以对叔叔说明理由啊,那样才会避免以后叔叔再逗你的尴尬。”
桐桐乖乖地点了点头。
我和妻子去朋友家做客,他家里有个和桐桐差不多大的孩子。我们进门就听见琴声,朋友说是孩子在弹琴。
妻子笑着说:“你家孩子真棒,小小年纪,都能用钢琴弹奏完整的曲子了。”
“这算什么,他的恰恰舞也很棒,老师都说他是个好苗子,过几天他还要代表学校去参加市里的比赛呢!”说话间,朋友神色不无骄傲,他突然扭过头冲屋里喊,“来,儿子,别弹了,给叔叔阿姨跳个舞。”
可是过了一会儿,也没见到孩子出来。
朋友又喊了几声,屋里还是没有应声。他的脸立即耷拉下来,冲进屋里将那个孩子“拖”了出来。
“让你跳个舞,你没听见吗?”朋友声色俱厉地责问孩子。
那孩子紧咬着牙,低着头一声不吭。
这让我和妻子很难为情。
“孩子不想跳就不要让他跳了,你不是说孩子过几天要参加比赛吗!等他参加比赛的时候,我们去看。”我对那位朋友说。
朋友这才作罢。挥挥手,示意孩子回去。
那个孩子却突然哭了起来,他说:“我就是不想跳,更不想参加什么比赛。要比赛你去比赛!”朋友的脸一下子僵在那里。
事件进行到这里,我和妻子也不好再待在人家家里,只好回家了。
路上,妻子对我说:“看来,我们对桐桐的‘无为而治’还是正确的。至少孩子不会恨我们。她也不会因为得不到尊重,和那个孩子似的,承受那么多本不该有的压力。”
我对妻子的话很赞同。尊重是教育的前提。作为父母,我们要对孩子少一点要求,多一点尊重。在尊重的前提下教育孩子,孩子有了自尊,才会自立自强;如果孩子得不到尊重,所有教育都是零。
声明:新浪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