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教子有方,批评有术

http://www.sina.com.cn    上海生活周刊 

  俗话说得好,小树不修不成材。批评,对于孩子的成长无疑是十分必要的。可这批评,太给力吧,怕伤了孩子的自尊心,不给力吧,又怕孩子不当回事,这里头的尺度拿捏还真是一项技术活!

  如果我们本着尊重孩子的出发点,来选择批评的方式,批评便是公平的。不会以大欺小地指责、谩骂孩子,也不会因为他年龄小,就放松管教,任由孩子一再犯错。最简单的批评,就是让孩子为自己的行为负责。比如,对一个四岁的孩子,应当让他知道,用硬邦邦的玩具打妈妈的头,妈妈会很痛,他也不应该用这样的方式去攻击别人。而这样的批评,并不存在不尊重或伤害。

  而对孩子造成伤害的批评,往往是由于我们忽略了自己该告诉孩子的重点是什么。还是拿孩子打了妈妈的事情来举例,我们可能一时气极说,你竟敢打妈妈,真是个坏孩子!但这样会把一件具体的事,扩大到“坏”和“好”的区分,给孩子留下长远的影响。

  所以,在批评孩子的时候,我们只要明白自己的批评,是为了让他知道,做什么样的事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而不是为了伤害他或给他打上坏孩子的标签,就不会给孩子造成心理阴影。

  忌讳1:喋喋不休的唠叨

  对一件事情,有时家长会对孩子嘱咐好几遍,特别是做妈妈的,唯恐孩子不明白,不按自己的意思去做,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唠叨。对大部分孩子来说,他们所不愿听的、反感的,正是父母的唠叨。他们越不愿听,做父母的就越不放心,反而加倍地唠叨起来,这就成了恶性循环。当父母的常常感到伤心与忧虑:“唠叨还不是为了孩子们好?”“不给他们讲,怎么能懂事啊!”好像只有无休止地向孩子们陈述一个又一个道理,才是最好的家庭教育方法。

  现在,你不妨试用一个新办法:把唠叨变成提问题。当你发现一个什么问题,迫不急待地要向孩子唠叨时,千万忍住。还是把自己要说的内容,变成提一个问题,让孩子说说,也许孩子要比家长说得又好又生动。当然,提问题时,千万不要摆家长架子,态度要诚恳、热情,要认真地倾听孩子回答。他/她如果说得不完全对时,你也不要急于唠叨,可以再问,即使说错了,也不必由你公布权威答案,而是巧妙地用提问题暗示他的错误所在,让他/她再思考、再回答。

  忌讳2:大喊大叫的失控

  不要以为你的嗓门越高就越能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声调和结果往往成反比。并且大喊大叫使孩子丝毫感觉不到尊严的存在,也把你的修养咆哮得无影无踪。如果大人孩子都发脾气,批评很有可能会升级为哭闹和打骂,教育的效果抵消为零。

  父母应以低于平常说话的声音批评孩子,低而有力的声音,会引起孩子的注意,也容易使孩子注意倾听你说的话,这种低声的冷处理,往往比大声训斥的效果要好。千万不要以为你的态度,包括表情、语气和目光无足轻重,只有好心就足够了;不肯在表达方式上花心思,孩子难以心服口服地接受批评。因为,有时候他们拒绝的不是批评本身,而是父母的态度。心平气和地批评孩子,有助于保持良好的亲子关系,也能达到批评的目的。所以,最好管住自己的脾气,让自己息怒。

  忌讳3:大打出手的蛮横

  当内心的怒气终于冲破了忍耐的底线,从语言的批评升级到肢体的批评,武力惩罚出现了!从根本上说,武力惩罚不能解决任何问题,只能使双方的矛盾激化,使原本有可能继续下去的学习中途搁浅;在父母的拳头下,孩子的自尊心也被打得一败涂地,容易形成破罐破摔的心理,甚至继而对所有的批评刀枪不入,那可真是两败俱伤。

  亲子教育将批评升级为战争,那就是父母的不是了。幼儿还没有形成自我评价体系,他们是通过成人尤其是父母对自己的评价来看待自身的。而且,脆弱的内心特别希望得到父母的肯定,这能给孩子自信,也能使他们愉快地接受批评。批评的艺术在于正强化,而非负强化。与其强化孩子的弱点或全盘否定,不如将孩子的点滴成绩和好的苗头看在眼里、记在心上、挂在嘴边,强化其好的一面,给予必要的指点,让孩子看到自己的潜力,提升自信。

  所以,妈妈此时不如使用三明治式批评方法:表扬—批评—鼓励,让孩子愉快地接受批评。这种现象就如三明治,第一层是认同、赏识、肯定、关爱对方的优点或积极面,中间这一层夹着建议、批评或不同观点,第三层又是鼓励、希望、信任、支持和帮助,使之后味无穷。这种批评法,不仅不会挫伤孩子的自尊心和积极性,而且还会积极地接受批评,并改正自己的不足方面。孩子需要在比较和实实在在的夸奖中发现自己的差距,如果父母肯定了孩子的一点成绩,他/她会有信心纠正自己的九个错误;相反,父母对孩子的一个错误采取粗暴的方式,他/她很可能会毫无心情保持自己的九个优点。


   了解育儿知识,看育儿博文和论坛,上手机新浪网亲子频道 baby.sina.cn

精品推荐

网友评论 欢迎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分享到:
更多关键字: 教育  批评  技术 

企业服务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