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这样培养孩子的同情心

http://www.sina.com.cn    《说给孩子听,做给孩子看》 

  女孩会比男孩更具有同情心吗?

  在男孩和女孩的同情心孰强孰弱这个问题上,人们曾经作过很多探讨,神经学家发现男婴和女婴在大脑的视觉皮层上有着显著的不同,男婴的视觉倾向于注视移动着的物体,判断物体的位置以及物体的去向,而女婴则更喜欢观察静止的物体的颜色和质地,从而“辨别”物体是什么。在一项研究中,在刚刚48个小时大的婴儿的一侧放置了一个旋转着的风铃,而另一侧放了一个脸谱,男婴都转向了风铃的一侧,而女婴则转向了脸谱的一侧。这一点很重要,因为这表明女孩更多地关注脸,而脸是可以表达感情的,由此她们能够通过镜像神经元获得更多的情感方面的信息,从而能够更快地发展同情的能力。并且,从进化论的角度来讲,这一点也是合理的,女性因为能够“读懂”宝宝的需求所以更多地承担起在家照顾宝宝的任务,而男性则要外出打猎捕食。

  而且,随着孩子不断成长,女孩会表现得比男孩更富有同情心。事实上,有一些研究显示小学女生在同情心测试上分数高于男生。原因还未弄明白(除了男女婴儿在视觉皮层上的差异之外),研究人员指出这种不同也可能源于女孩早期的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也并不是说女孩就能感觉到比男孩更多的同情,而是说她们能够更好地控制她们自己的行为并且表达她们的同情心。

  除此之外,孩子成长的环境也能够鼓励或放大这种性别倾向。就像电影《危情羔羊》中,丹·金德伦和迈克尔·汤普森对待男孩的方式比对待女孩表现出更少的同情,其实整个社会都是如此,因此,我们要呼吁大家更加关注男孩的情感生活,并且纠正先前的偏见。比如,在男孩很小的时候,他们就被教育表达气愤是最能被接受的,而表达悲伤则不然,通常的说法都是“要勇敢!”“要坚强!”“要坚持!”“要做个男子汉!”,甚至是那句老话所讲的“男儿有泪不轻弹”,对男孩子的要求就无外乎勇敢和坚强。

  这项研究告诉那些男孩子的父母,尤其需要特别关注培养孩子了解别人感受的能力,教他们怎样观察人们的面部表情以及其他的非言语交流的信号。施以特别的耐心,我们的男孩子就能够学会控制他们自己,这种生理上的倾向并不是不能够改变的。

  无论男孩女孩,随着渐渐长大成人,要拥有丰富持久的人际关系,都需要熟悉他们的感觉调色板,应该知道怎样用它们去有效地表达自己的感受。父母的任务就是在培养同情心方面要平等地对待男孩和女孩,而不能助长那种“男孩规范”。

  这样培养孩子的同情心

  从婴儿早期就开始激发和建立你们之间的感情纽带。各项研究曾多次指出,跟父母关系紧密的孩子拥有更多同情和表达同情的能力。

  以身作则树立榜样是黄金法则。这听起来有些俗套,但事实就是这样。你想让孩子怎样对你,你首先就应该去怎样对待别人。这是屡试不爽的信条。

  培养善良、同情以及关心是需要时间的。培养同情心是一个过程,需要有足够的榜样的力量,需要有人耳提面命,也要求有足够的耐心。

  对孩子的感受以及内心想法,无论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都要充满同情地去回应。无论是男孩还是女孩,要建立同情心都需要被充满同情地对待。

  确保你对孩子的期望符合他的年龄以及发展程度。那些拒绝分享的孩子并不一定就真的是缺乏同情,她可能只是还太小,孩子能够考虑别人的感受是经过了很长的成长阶段的。想想吧,有些成年人尚且不能尽善尽美,何况孩子呢。(参见第49页中关于自私的部分。)

  对于孩子的不良习惯,千万不能以牙还牙。当孩子打了他妹妹之后,如果你再打他,他并不能了解到“妹妹被自己打是这样的滋味”,他学到的将是大人打小孩是正常的,而大孩子打小孩子也是正常的,因为他关注的仅仅是他自己的感受,而不是他妹妹的感受。

  不要时时事事都要求孩子有同情心。要鼓励孩子去为他人着想,但也要知道,没有事情是完美的,同情心这种品质是需要时间去培养、需要历练去完善的。

  鼓励孩子日益进步。积浅成深,积少成多。“你让你的小弟弟闻了你的冰激凌,也许下次你就会让他舔一口了。”

  对自己的孩子施以同情心吧。有时候,比起对自己的孩子,父母更容易对外人表现同情心,这一点很有趣。要把自己的孩子当做拥有独立思想的人去对待,了解他的感受,体会他的心情。研究表明,当一个孩子本身的需求获得满足时,更容易发展出同情心。那些拥有安全感、有着牢固的感情归属并且健康的孩子更容易去为别人着想。

  倾听孩子。花点儿时间去倾听孩子吧,并不是试图去解决什么问题,只是为了树立一个好的榜样。如果父母能对孩子积极回应,无论孩子年龄是大是小,都能够获得更多的同情心。    多问一些开放式的问题,鼓励孩子跟你进行交流,同时也能够表达出你对他的关心。可以说“告诉我发生了什么”,这会表达出你很关心孩子的遭遇,并且可以加一句“你肯定觉得很难过”,告诉他你有多么同情他。

  树立榜样。孩子——尤其是年龄小的孩子——都是模仿动物。那些能够真诚地深切地关心他人、对别人尊重并施以同情的父母养育出的孩子,也会拥有这样的品质。因为你树立了一个榜样,让孩子懂得应该怎样去对待别人,孩子会将这种榜样的力量带进他自己的人生中的。

  在日常生活中就地取材。当遇到一些情况需要表达同情心的时候,唤起孩子的注意力。例如,一起看一档电视节目,你可以就着电视里某个角色的遭遇说:“那个男孩子没被选上参加比赛一定特别伤心。”或者:“那个女孩子的朋友对她讲话那么粗鲁,我能够想象她是什么感觉,真替她难过。”

  指出周围的榜样。“你看这个售货员叔叔多有耐心啊!他让我们试遍了所有的鞋子,他真好。”经过你的指点,孩子会发现别人的优秀品质的。

  教孩子把握声音感觉。例如,孩子可能需要学习领会语气所传达出的意思。跟孩子解释一下为什么他的小弟弟吱吱呀呀叫个不停,那是因为他饿了,这样就会帮助他对弟弟产生同情。也可以通过游戏的方式来进行:用不同的语调说同一句话,让他猜猜你的感觉。

  教孩子把握其他信号。有时间可以陪孩子去观察别的小朋友,可以在游戏场合,也可以在公园里,甚至可以在百货商场里。猜猜其他人的感觉并且解释一下你为什么觉得他会那样:“我觉得那个小女孩真的是很开心,因为她乐得手舞足蹈的。”或者:“我认为那个男孩子很生气,因为他把水桶扔了,还快步地跑开了。”

  找机会让孩子去体会别人的感受。通过问问题让孩子抛开自己去考虑他人,也是培养同情心的一种好办法。这种方法可以称为“角色扮演”:“如果你是那个误了放映时间的女孩,你会是什么感受呢?”提问时,一定要惟妙惟肖,紧紧抓住他的注意力。你可以通过提问了解你真正想知道的东西,而不仅仅是文字游戏。

  “我想知道她究竟是什么感受。”

  “你能描述一下她的感觉吗?”

  “你觉得她会怎么想?”

  “你觉得你也是跟她一样的感觉吗?”

  “你的感觉会跟她不一样吗?”

  “你认为你的感觉跟她表现出来的感觉一样吗?”

  告诉孩子他和别人一样。孩子更容易对那些他认为跟自己一样或者有很多相同之处的人表现出同情心。“你知道比利吗?就是那个去年跟你一起踢足球的小孩,他摔伤了胳膊,三个月不能参加任何体育运动,多不幸啊,他一定伤心极了,如果我们能为他做一个康复贺卡(或者是做一个祝福蛋糕),他会高兴的。”

  帮孩子变得具有情感素养且善解人意。孩子需要学着去感知自己的各种感受,并能够表达出来,从而能够理解别人。

  鼓励孩子表现同情心。让孩子知道他的善良和为他人着想对你来说是多么重要,但是不要过分夸奖。所有的孩子都能够自发地为别人着想,他本身所得到的良好感觉就是对他最好的奖励,所以不需要再锦上添花给予物质奖励,不需要冰激凌,不需要小礼物,也不需要电影票,你只需要表达一下你的满足和骄傲就可以了:“妈妈有一个这么关心别人的小孩子,觉得非常骄傲,那个小孩子就是你!”妈妈为他感到骄傲这本身就会让他感觉良好。

  让孩子学会换位思考。鼓励孩子站到别人的角度上想问题,让他回想一下当时自己在那种情况下是什么感受。“还记得你自己没被邀请参加詹米的生日聚会那次吗?当时你那么失望那么伤心,所以你做生日邀请名单的时候也想想别人的感受吧。”

  创造一个“家庭对话”氛围。好好想想该怎样教孩子去思考问题。例如,妈妈坐在餐桌前,这时爸爸就可以说:“儿子,妈妈今晚看起来好累,你知道她每天在办公室工作有多辛苦吗?做个律师不容易,她每天要接很多个电话,要处理很多份文件,然后下班回到家还要给我们做晚饭。所以这晚饭多么来之不易啊!嗯,我最喜欢这个意大利面,真香!让我们吃完后一起收拾餐具吧,好让你妈妈休息一下。”通过这样的谈话让孩子了解在各种情况下该怎样去为别人着想,有些时候是需要把别人放在自己前面去考虑的。对于年龄较小的孩子,可以给他举例子,详细地解释别人的感受。“你不跟伊丽莎白一起玩儿,她肯定很难过。”可以在你的语气中透出失望。当孩子表现得自私时,让他知道你对他的感受,但是要记住对事不对人。说“不给你表弟吃雪糕就是太忽略他的感受了”要比说“你这样做真糟糕”要好。直接地表达出对他的某些行为的不满是可以的,但是切忌揪住不放。我们的目的是要纠正他的行为,而不是让他感到内疚。

  “我”字当头。有句老话虽然俗套却近乎真理,那就是:不要妄断别人。说“我真的很难过,我刚扫干净的地板上,你又把鞋里的沙子倒在上面”,这表达的是你的感受,而并不是全盘否定孩子本身,这样孩子既能够知道问题所在,又没有觉得他自己本身被冒犯,而且他还比较容易知道你的感受。

  谨慎评价别人。你可能只是随口一说“那个老人骑车真慢”,孩子可能就记到心里,在他那儿就会认为你是在贬低老人。对人们的种种不完美、缺点以及不幸多说无益。如果你想教育孩子善良、有同情心,那么就需要表达怜悯和同情,而不是去冷冰冰地评价。有一位客户开着一家商店,他告诉我他见到的一个情景:一位爸爸带着孩子去买东西,这个爸爸对着自己的孩子说:“你将来可千万别像他一样,整天就会包礼物。”你能数出来这句话传达了多少不良信息吗?

  教育孩子有礼貌,但期望值要适度。礼貌是一种修养,能够让人们的交往变得令人愉悦,是创造彬彬有礼充满尊重的交往的基础。教育孩子学会讲礼貌,同时也是为培养同情心打下了基础。待人礼貌本身就是在为别人着想,就是站在别人立场上去考虑事情。可能孩子并不喜欢弗朗尼奶奶送他的衣服,可是他还是说了谢谢,因为他考虑到了奶奶的好意。这也是一种同情。可以告诉他:“我知道弗朗尼奶奶送你的礼物你并不喜欢,但你也应该跟她说谢谢。还是要感谢她的一片心意,这样她会觉得很欣慰的。”或者:“晚餐的确有点儿难吃,但是你还是应该对伦纳德太太表示感谢,还是要体谅她,这会让她很高兴的。”

  抵制外部的不良影响。

  ○ 尽量确保家里的书籍和碟片是积极正面的,也可以看一些自然题材的片子,激发孩子对自然万物的理解和同情,并且了解人类对环境的影响。

  ○ 避免孩子接触那些渲染暴力或展示尔虞我诈的图文资料。有研究发现,孩子在电视上看到善举之后,会倾向于模仿,反之亦然。

  ○ 讲讲身边真实发生的故事。以当今社会的英雄人物为榜样,在电视新闻上或是当地报纸上或者人们言论中听到看到英雄事迹,就拿来讲给孩子听。例如,最近我听说有一位艺术家画了好多因公牺牲的警察的肖像,分送给每个家庭。这种关于牺牲奉献的故事比较适合讲给8岁以上的孩子听。

  ○ 择邻而居。环境对孩子的影响很重要,选择好的社区,这一点你可以做到。

  ○ 可以拿历史上的著名人物和事迹来讲给孩子听(特蕾莎嬷嬷、甘地、马丁·路德·金等等,不胜枚举)。

  勿以善小而不为,随时为孩子树立榜样。为提着购物包的人开门,或者按住电梯等着急急忙忙赶电梯的人进来,或者为年迈的邻居顺手倒个垃圾等等,点滴小事,无穷榜样。

  有时候同情心意味着接受身边的人。周围某个朋友可能不够善意,或是冷漠无情,这时要告诉孩子,我们看到的仅仅是表面现象,我们不知道他们身上发生了什么,可能他是在尽力掩饰悲伤、痛苦或是愤怒。同情心就是试着去理解别人的感受,无论是好的还是不好的,去接受别人。

  鼓励参加慈善活动,培养孩子博爱精神。无论是通过社区服务组织、教堂还是自发的私人行动去帮助别人,都是同情心的一个重要境界。可以以家庭为单位定期参加一些慈善活动。有时候,孩子本身并没有能力去做什么,但至少让他参与其中去体会别人的处境,理解别人的感受。那些在具有慈善传统的家庭中长大的孩子也更容易具有慈善精神。可以去选择一些有组织的慈善活动让孩子参与。当孩子参与这些活动时,孩子可以体会自己被需要的感觉,同时也有机会让他们设身处地去考虑一些以他们的年龄无法考虑的事情。

  考虑让孩子养个宠物。如果孩子长到有能力去真正照顾别人的时候,养个宠物不仅能让他学着养成责任心,也能够促使他去考虑宠物的安危情况。这也是一种同情。

  鼓励大些的孩子去做个小导师、小顾问、野营小参谋或是同龄小军师。这样做不仅会培养孩子的耐心和理解别人的能力,也能够让他了解自己的责任,有意识地规范自己的行为,树立以身作则的意识。

  教孩子养成自己的观点。在当今社会,孩子更有必要知道孰对孰错,而不是人云亦云或是沦为社会舆论的受害者——无论是同龄人的言论,还是权威人物的观点。1963年,耶鲁大学的斯坦利·米尔格莱姆作了一项著名的研究,面对一位哭喊着的“受害人”(演员),参与研究的对象在一位身着白色隔离衣的“权威人士”(演员)的带动和引导下认为自己也身处险境而惶恐不安。甚至在告诉他们这是在演戏之后,仍有65%的参与者还在紧张害怕当中。历史上实际发生的这种情况也并不鲜见。这种现象值得我们去思考。

分享到:

声明:新浪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了解育儿知识,看育儿博文和论坛,上手机新浪网亲子频道 baby.sina.cn

精品推荐

网友评论 欢迎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更多关键字: 成长  教育  影响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