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家园沟通不是相互“告状”

  提问:殷老师,您好!六一儿童节来了,我孩子的幼儿园全园童话表演,所有小朋友都参加,可是就我家儿子一个人坚决不参加,任凭哄骗恐诈、恩威并施都没用。心疼至极,我花了大半天泡在幼儿园里观察,感觉3岁的儿子对活动的蚂蚁和蜜蜂胜过童话表演,老师认为这是脱离集体,我认为这叫个性,谁对? 

  回应:很多老师和父母很困惑,为什么大多数孩子能做到而有部分孩子总是不按我们的期望行动呢?又为什么孩子对老师和父母的劝导不予理睬而固执己见呢?其一是越年幼的孩子越是会把精力放在他所感兴趣的事情上,这个阶段的孩子对细节特别敏感,他们的关注点和成人所期望的教学预设目标常常存在落差。其二是理解孩子的心理发展阶段特征。3岁左右的孩子正处于人生的“第一逆反期”,他们的自我意识正在快速觉醒,希望能够按照自我意愿行动,成人越是急于采取教育行动扭转,孩子越是不自觉地维护自我以彰显其自我存在的价值。

  简单粗暴地把孩子拖进教育的轨道显然不符合孩子的心理需求;放任孩子,任其随心所欲似乎也不是幼儿园教育的本义。教师和父母该如何应对这样的状况呢?首先,教师和父母要用科学的观念认识孩子,教育的目标之一是使孩子恰当的社会化,也就是说孩子初期的活动缺乏目的性而存在随意性属于常态,是需要通过有效的教育过程来加以引导并逐步的达成。

  其次,教师和家长需要耐心地智慧地加以引导。活动吸引法是指当大多数孩子在参与活动时,教师可以把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夸张有趣,甚至把游离于活动的孩子名字编入故事情节中以此吸引孩子关注到正在开展的活动。当孩子表现出一点点的兴趣时,教师要抓住机会展开“攻势”以吸引孩子进一步对活动产生兴趣。虚席以待法是指当有孩子不能立刻对集体活动产生兴趣时,教师在组织活动时不要把孩子排斥在外,而是给孩子预留角色和位置,随时等待孩子的归来。还可以把孩子正在感兴趣的事物如蚂蚁等引入故事情节中,鼓励游离在外的孩子分享他们所感兴趣的事情,孩子只有感到自己的兴趣得到了尊重才会自觉进入老师所预留的角色和预设集体活动中来。伙伴影响法是指在集体活动中把其他幼儿和游离在活动之外的幼儿角色配对,不断引导其他幼儿去影响游离的幼儿,这个阶段的幼儿虽然还没有形成稳定的伙伴关系和友谊,但是他们之间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

  家庭关注法是指教师和父母保持良性的沟通,教师可以向幼儿父母反馈孩子在园的表现,争取家庭的配合,沟通的过程不是简单陈述事实的“告状”,更应该给家长指明方向并提供可借鉴的方法。     南师大 殷飞


   了解育儿知识,看育儿博文和论坛,上手机新浪网亲子频道 baby.sina.cn

精品推荐

网友评论 欢迎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分享到:
更多关键字: 幼儿园  沟通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