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们的管教常常是深陷到这样的一个循环当中——因为我们不理解,所以我们生气,我们误以为孩子的某些行为是故意的,是有意不去做好,是没有付出努力的,所以我们就会有愤怒的情绪出现。
如果我们能认识到,每个人都是不同的,都具有独特的个性,并成为独特的自己,那么在管教孩子的时候,方式和态度就会不一样。(第一章 5页)
2. 孩子回嘴是有必要的,而且我们也是有必要去听的,因为他有申诉的权利,而我们也有了解事件全貌的需要。很多时候,他不过是在试图武装自己,好保护那颗怕得半死的心。
所以我建议,除了给孩子为自己申辩的权利之外,如果在责备他的过程中,看见孩子表现出这些情绪时,要赶快捏自己一下或深呼吸一下,不要被这个并不代表他真实情绪的面具所激怒,绕过它们,不要被它们激怒。如果我们真的能跳出来,作为冷静的第三者,看到这个面具后面那颗受伤的心的时候,我们就会柔软下来,因为这是我们最爱的人,我们为什么要让他用这个机制来保护自己?(第三章 118页)
3. 如果与孩子沟通的门已经关上,用请教的方法来重新打开这扇门。(第三章 122页)
4. 每一个孩子都有与生俱来的特质,如果我们在一开始就能理解并尊重这个不同,知道他不是有意捣乱,知道他需要我们在一旁协助、支持和等待,我们的态度就会柔软很多。而且,这个柔软不仅仅只是对孩子好,对我们自己更好,因为当我们知道这些事实之后,我们就不会有这么多的自责,不会觉得自己这么失败,并且在释然之后,不会有这么大的挫败感。而我们的情绪一旦稳定了,和孩子之间的互动沟通也就走向一个正向的循环之中了。
因此,请记得,我们不能拿自己的孩子和别人去比较,也不能用一把僵硬的尺子去衡量他,更不能用一条毫无弹性的绳索去拴住他,同时也拴住我们自己。(第一章 8页)
6. 这就是我一直说的、存在于父母灵魂中的那种错综复杂的矛盾情绪,而就是这种矛盾的情绪,让我们手中拴住孩子的丝线,一直无法松脱下来。往往,真的,我们看起来是在不辞辛劳地保护我们的孩子,其实,我们是在满足自己内心深处那种需要被孩子需要的微弱声音。我们对于紧紧抓住那被孩子需要的舒适圈的渴望,可能比孩子实际需要我们的,还要强烈。
所以,我为我自己所设计规划的做法是:设定一个底线,在这个底线之上,我们放手让孩子为自己掌舵,自由地去作一些决定;但对于已经设定好、明示了不可被冲撞或跨越的底线,我们就要很坚定地去执行它。而且一旦他出现了明知不可却又故意试探的跨越行为,我们就可以采取一些决断的措施去阻止他或处罚他。(第二章 27页)
7. 有些行为是可以通过事先的准备而避免的。 预警机制的好处,不仅仅是帮助我们避免亲子之间的不愉快,它还有更积极的意义,那就是可以提供一个让我们帮助孩子学会情绪管理的机会。
以下是建立预警机制时,要忠实地观察、记录并回答自己的几个问题:
● 我们之间的不愉快,是不是总是发生在一些特定的时间或日子?有没有什么足以让我留意的规律性?
● 如果不愉快没有特定的规律性,那么在这些不愉快的事件中,彼此之间有没有什么关联?
● 我有没有做什么事,诱发了不愉快的发生,或使它更糟?如果我们自己想不出来或没有勇气去检视这个问题,问问孩子,我保证他们会很乐意地告诉我们,也会很高兴地知道我们也在反省自己,并愿意承担一些责任。
● 如果我希望这些不愉快发生的次数和频率比现在更多更高,我做些什么会保证有效?
● 孩子有表现良好的时候吗?和表现不好时比较,有什么因素促使他表现良好吗?
● 在每次孩子表现不好的行为发生之前,我们自己有没有什么足以留意的情况?是不是太累,工作压力太大,或者快迟到了,忙着出门?我们需不需要为每次的不愉快负些责任?
以上是孩子不好的行为或不愉快事件发生之前的观察,为了建立更完整并涵盖全貌的预警机制,我们还需要观察记录事件发生后的情形:
● 行为或事件发生后,我的反应是什么?
● 孩子的反应和行为,让我有什么样的感受?
● 事件发生后,孩子从中学习到了些什么吗?
(第二章 79-81页)
8.凭良心说,自认为见过世面、认为自己吃的盐比孩子吃的饭还要多的大人们,特别容易犯这个骄傲的错误。我们很容易在还没有了解事情的全貌之前,就立刻片面地作了判断。这是我们在辅导青少年问题临床上容易看见的第二个亲子之间沟通上的问题。
他们需要这种来自父母和师长的信任与尊重,好构建对积极自我价值的认识。如果他们总是得不到这些信任和尊重,比较幸运一点儿的父母的孩子,可能顶多只是把和父母沟通的门暂时关上;可是不够幸运的父母的孩子,可能就在屡屡失望之后,自暴自弃地失去了对自己的期望。(第三章 113页)
9. 很多时候,我们从和孩子的沟通中学习到了很多新的东西,也获得了很多快乐。在沟通的过程中,并不仅仅是我们给孩子提供了这样那样的帮助,孩子也为我们打开了看见新世界、了解新观念、增加新知识的窗户。为此,我们要心怀感激。
最后,通过学习和孩子沟通的技巧,我们也学会了更能觉察自己情绪的方法和学会拥有控制它们的能力。也就是说,孩子给了我们一个自我成长的机会。为此,我们更要心怀感激。(第三章 125页)
10. 学校并不是一个受保护的、密闭的真空罐子。孩子进了学校,就像进入了一个微型的社会,所有大人在社会上所经历的人际关系,孩子在学校里也一样会经历。而且由于他们的心智还没完全发育成熟,情绪比成年人更敏感脆弱,所以在微型社会里遇到的人际交往困难,反而会比大人来得更多,影响力和冲击力也更大。(第四章 139页)
11.面对互联网,这样保护我们的孩子
第一,别把“网络”和“不学好的坏孩子”之间画上等号。
当我们试图管教太沉溺于互联网中的孩子时,千万不要攻击电脑或互联网本身的价值,我们的立论点只摆在“时间太长”,而不是“不学好”、“没有必要”上,这样就不会让孩子和我们自己都模糊了管教的焦点。另外,我还要提醒一点的是,沉溺于网络确实会影响学习,但它绝对不是让孩子成绩下滑的唯一原因。
第二,别和孩子斗法。
别试图去安装那些上网控制器、监视器等等被我们“误以为”能监视和控制孩子上网的东西,那样只会挑起孩子更高昂的斗志,让他花更多的时间和精神去破解密码或绕道而行。而一旦他们成功地打败了父母的装置,这种胜利不但会加强他对电脑的迷恋(请别忘了对某些孩子来说,低成就经历是他沉迷于电脑的主要原因,而现在他能打败威权,那更是不得了的成就),也会让他对父母的愤怒或鄙夷更深。
第三,和孩子约定合理的上网时间,不要赶尽杀绝。
约定每天可以上网的合理时间,不要连电脑都不准他碰一下。因为孩子不仅不可能做到完全不碰电脑,还会背着我们偷偷摸摸上网。而且一旦他私底下提心吊胆地上网,因紧张兴奋而大量分泌的肾上腺素,就会让他更感受到上网冲浪的快感,就更难以戒断自拔了。
第四,注意网络安全。
网络安全,其实比因为上网、玩游戏而影响学习成绩更重要。半大不小的孩子确实会因为在网络聊天室里所结交的朋友而染上一些坏习惯,或因为比比皆是的色情网站,而对性产生强烈的好奇和渴望。所以父母对孩子上网的关注,应该更留意的是他所浏览的网页和所结交的网友。
最后,还是老话一句:给孩子不需要去虚拟网络中寻求就能得到的安全感和成就感,是戒断“互联网成瘾症”最有效也最根本的方法。给孩子不需要去虚拟网络中寻求就能得到的安全感和成就感,是戒断“互联网成瘾症”最有效也最根本的方法。
(第六章 190-199页)
声明:新浪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