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膳食平衡10原则宝宝长得壮

http://www.sina.com.cn    《怎样吃,宝宝才能聪明又健康》 

  膳食关键在平衡

  现代中国多数家庭已经度过物质极度贫乏的时期,面临的营养方向不是营养缺乏而是营养不均衡。妈妈们总说宝宝爱生病,不长个,吸收不好,总是腹泻或者便秘,虽然各种辅食变着花样做,色香味俱全,但宝宝还是小毛病不断,问题出现在哪里呢?如果把人体比作一个容量有限的容器,当装入某种营养素过多的时候,可能其他人体必需营养素就要相应减少,这就是所谓的营养不均衡。宝宝的体质,如果用天平来比喻,最重要的就是“平衡”二字。身体一旦失衡,各种问题便随之出现。

  婴幼儿与成人不同,因内脏器官发育不成熟,给予的各种营养素比例更应适合自身发展需求,绝不是成人食物做得细腻、软烂一些就可以解决的。当宝宝的身体出现问题,家长们一定不能焦虑,首先要稳下心来(焦虑也会造成宝宝的身体反应),闭上眼睛,想想看,天平的一边是宝宝的体质,一边是宝宝吃进去的食物。是否吃进去的食物软硬、大小、数量和宝宝身体发育需要、吸收能力相平衡?今天摄入的动物性食物和植物性食物比例是否适合宝宝呢?家庭生活的环境、节气是否对宝宝的情绪和发育有影响呢?宝宝餐绝不等同于成人餐,并非细一点儿、煮得时间长一点儿就可以的。要想宝宝吃得好、长得壮,首先要掌握膳食平衡原则。

  ★ 原则一:食物酸碱性要平衡

  酸碱平衡是人体赖以生存的平衡状态之一。健康人体,包括小宝宝,身体的酸碱度总是维持在7.35~7.45,呈现一种弱酸性的内稳态。超出这个范围后,不管是偏酸还是偏碱,都会导致亚健康,比如厌食、乏力、精神委靡等,严重的甚至会影响智力发育和体格的生长。

  健康人体液的pH值在7.35~7.45,呈弱酸性,刚出生的小婴儿就是这个值。当pH值到7.2左右的时候最容易成为病毒的培养基,就是说最适合病毒生长。所以,家长会发现,幼儿园整体环境相同的情况下,爱生病的都是体质偏酸的宝宝。他们还容易出现易哭闹、烦躁、吃睡都不好、易感冒、皮肤脆弱、抵抗力差、模仿能力和反应能力都比较差等情况;而体质偏碱性的宝宝吃、睡、玩相对规律,模仿能力、学习能力较强。

  营养学将食物分成两大类:呈酸性食物和呈碱性食物。食物的酸碱性与本身的pH值无关,是指吃到肚子里代谢出来的产物到底是酸性的、还是碱性的。

  不必太过留意吃的是酸性食物还是碱性食物。从营养平衡的角度来说,宝宝在吃鱼肉、主食的时候也要适当吃蔬菜、水果(0~3岁的宝宝辅食的酸碱比例应该是1∶3)。酸性体质可以通过日常饮食调整成碱性体质。酸性食物包括:鱼、肉、谷物等。在果蔬中,草莓、番茄、马铃薯、菠菜中含有草酸,和钙结合容易形成草酸钙(容易形成结石而且影响钙吸收),不要一起吃。碱性食物包括:大多数蔬菜、水果。茶就是一种非常优秀的呈碱性饮料(食疗满月以后适用,可以用婴儿专用大麦茶)。

  ★ 原则二:食物寒热温凉要平衡

  根据天(节气)、地(地域环境、食物品性)、人(体质)的反应不同,妈妈们可以自己调整宝宝身体的平衡。比如,成年人夏天喝绿豆汤,冬天吃羊肉,就是根据不同季节对食物四性平衡的考虑。春夏热的时候要喝绿茶,到了秋冬冷的时候应该喝红茶,因为红茶是暖胃的。吃螃蟹的时候一定要吃生姜,因为海鲜属于寒凉的食物,特别是螃蟹,吃的时候搭配生姜就形成了一种平衡。如果没有生姜,只吃螃蟹,保证吃过一会儿就得上厕所。根据这个原理,宝宝受寒、感冒、流清鼻涕或者风凉肚痛就一定要用暖胃升火的生姜驱除寒气。反之,如果宝宝因内热而流鼻涕,应该用清热去火的食物搭配来平衡体质。这样一种辩证的思想渗透在我们日常生活的各个层面,对小宝宝的饮食更有指导性意义。

  ★ 原则三:摄取种类和方式要平衡

  妈妈给宝宝准备辅食,一定要做到杂食和广食。慷慨的大自然提供给我们人类很多食物,可食用的植物性食物共有7大类,分别是谷类、豆类、薯类、真菌类、藻类、水果类、蔬菜类;可食用的动物性食物有6大类,分别是肉类、蛋类、奶类、禽类、鱼类和甲壳类。选择食物时不偏不废、广泛摄取才能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平衡膳食。

  我国德州地区的某个地方发现了一片小麦,严重缺锌。麦秆、麦叶上全是斑块儿,但收割时测量结果却发现麦粒里并不缺锌。这件事给了我们一个启示——为后代,这是大自然永远的法则。怀孕时如果胎儿严重缺钙,母体会自动脱钙来补充胎儿的营养需求,这并非母亲的行动,而是生物进化的一种法则,一切要为了后代。麦秆本身缺乏营养,那是因为营养全部都补充到麦粒中去了,所以,成熟的麦粒不会缺锌。也因为如此,我们的祖先才选择了吃种子来维持健康,这是非常智慧的选择。

  坎贝尔在《中国健康调查报告》中写了这样一段话:“美国人摄入的碳水化合物都来自垃圾食品,把美式快餐,或是精致的谷类加工到如此细致的程度,以至于不得不人工添加矿物质和维生素,先把那东西去掉,再往里添,这个做法本身是很荒唐的。”所以,给宝宝吃经过精细加工的食物,不如直接吃大自然赋予我们的食物。

  ★ 原则四:食物的五味要平衡

  食物有甘、酸、苦、辛、咸五味,五味调和相得益彰,过多过少都会使某一味的作用过偏,带来弊端,影响健康。关于食物五味的知识将在本书“PART B了解一些知识”中作详细的介绍。

  很多中国人口味比较重,加上过早给宝宝食用成人饭菜,导致宝宝肾脏负担过重,埋下健康隐患。世界范围内的调查数据显示,高血压与盐的摄入量成正比。以一个人平均每天的摄盐量统计:爱斯基摩人每天吃4克,高血压患病率为4%;美国人每天吃10克,患病率为10%;中国人大约吃14克,患病率约为13%;北京人每天吃18克,高血压患病率在全国名列前茅;日本北海道农民每天吃27克,高血压患病率高达40%,为世界之最。一般规律是摄盐量越少,高血压患病率越低。

  ★ 原则五:粗细粮要平衡

  中华民族从生活实践中认识到五谷杂粮是重要的主食,大米、小麦等因为口感比较好,被称为细粮;粗粮包括谷类、豆类和薯类。粗粮中的很多营养物质是细粮中不具备的。现代人吃惯了精米白面,不妨让粗粮重返餐桌。五谷杂粮中富含的淀粉、膳食纤维以及B族维生素是其他食物无法比拟的,因此要保证宝宝每天吃五谷杂粮,这不仅对宝宝的日常活动、生长发育和健康至关重要,也可以为宝宝成年后的饮食习惯和身体健康打下良好基础。

  ★ 原则六:食速快慢要平衡

  经常看见父母追在宝宝屁股后面喂饭,或者在饭桌旁催着宝宝快吃,过后又说宝宝吸收得不好、偏食、挑食、不爱吃饭……问题多多。对于进餐速度,医书中是这样记述的:“食不欲急,急则损脾,法当熟嚼令细。”不论粥饭点心,都应该嚼得细细的再咽下去。

  咀嚼是帮助消化的重要环节,宝宝的脾胃功能还不够完善,咀嚼能力差,狼吞虎咽是娇嫩的消化道难以适应的,于是就容易出现问题。建议父母养成好习惯,经常提醒宝宝:“多嚼嚼!多嚼嚼!”吃饭时细嚼慢咽的宝宝肠胃功能都不错,生病少。即便生病,也会因为营养吸收得好、抵抗力强而快速恢复。

  ★ 原则七:饥与饱要平衡

  古语云:“要想小儿安,三分饥与寒。”宝宝胃容量小,一次吃不了多少;但活动量大,一会儿就饿。很多父母怕麻烦,希望宝宝一次多吃点儿,就不停地催促,这种情况下很容易造成宝宝积食,甚至几天不愿意吃东西。建议家长多准备些小零食:几颗枣,一块儿南瓜,一片面包抹点芝麻酱、鹅肝酱、乳酪什么的……做到先饥而食,先渴而饮,饥不可太饥,饱不可太饱。这就是饥与饱的平衡原则。

  20世纪30年代曾经有一个实验叫“麦卡效应”,发现饿着的耗子寿命都特别长。其他动物研究也得出相同的结果,大白鼠,如果饿着它,它很精神,吃饱了便昏昏欲睡。所以,小孩一定不要吃太饱,吃太饱了脑子里就会产生纤维亚细胞生长因子,影响宝宝的智力发育。同时这项实验数据显示:当体重超标10%的时候,肢体协调能力和手眼协调能力下降14.7%。

  ★ 原则八:膳食冷热要平衡

  要注意宝宝膳食的冷热平衡。很多小宝宝一到夏季就咳嗽,因为吃了一肚子冰激凌,胃里温度比外边低了30℃。胃的温度一下降,旁边肺的温度也随着下降了,造成毛细血管不扩张,自然就会咳嗽。到了秋天换季时,冷空气一刺激也会咳嗽,都是同一个道理。所以,古代有一句话叫“热食伤骨,冷食伤肺,热无灼唇,冷无冰齿”,就是说热别烫着嘴,冷别凉着牙,要控制好了,这才是健康饮食之道。

  ★ 原则九:进食前后动静要平衡

  食前忌动,食后忌静。小宝宝也一样。饭前动来动去的,一定不专心吃饭;吃得多了,血液跑到胃里帮助消化,接着睡觉,身体休息,胃也休息,吸收得当然不好了。因此,建议父母,要给宝宝养成好的饮食习惯,固定进餐位置,将所有玩具拿走,不要打开电视,以免分散宝宝的注意力。告诉宝宝吃饭时要专心,饭后可以带宝宝适当活动。

  ★ 原则十:就餐时身心要平衡

  最后一个平衡叫胃好恬愉,就是吃饭前后需要的心理环境平衡。有些高级饭店都播放轻音乐,就是为了让人神经松弛。除了大脑,我们人类还有一个腹脑,就是腹部的神经系统。腹脑细胞的量不比大脑少,大概有一千亿个神经细胞。一旦毒素进入胃肠道,腹脑会最先察觉,然后产生保护性反应,同时向大脑发出警告。所以,吃了有毒的东西会呕吐,生气了会胃疼……这些都是腹脑的保护性作用。俗话说“食后不可便怒,怒后不可便食”,就是说在进食过程中要避免一切不良情绪,要把饭吃好。小宝宝尤其要注意。要帮助宝宝避免进餐过程中的情绪起伏,平静愉快的心情有利于消化功能正常运行。进餐前后保持良好情绪对维护健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分享到:

声明:新浪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了解育儿知识,看育儿博文和论坛,上手机新浪网亲子频道 baby.sina.cn

精品推荐

网友评论 欢迎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更多关键字: 宝宝  营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