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也需要遵守规则

  《轻松教孩子》

  我家里的游戏室里有一张白色的地毯(不要问我为什么会放一张白色的地毯)。我的一个规则就是在游戏室里绝对不能吃东西。但是没多久,我就发现自己会在孩子们看卡通片的时候给他们递进去一些饼干或麦片。所以我决定把规则改为不能在游戏室喝东西。但是,刚学会走的那个女儿会把她喝果汁的杯子拿进去,虽然杯子是防溢的,她还是会不小心把果汁洒在地毯上。然后,规则就被改为可以在游戏室喝东西,但是不能洒在地上,可是这条规则有保姆时就无效了,因为她会跟在孩子后面清洁。然后,规则就被修改为当保姆或是爸爸在家时不可以在游戏室喝东西。后来,这条规则每天都会改变,要看当天吃什么,谁吃,还有当天我的心情如何。事实是,由我制定所有的规则,而不是别人。

  有一天当我跟孩子们解释规则的变换时,他们问道:“游戏室里吃东西的规则到底是什么啊?”虽然我的规则每天在变,但是我制定规则的目的没有改变,就是保持我白地毯的清洁。这只是家庭生活中的一个例子,对于我来说,育儿不是一个单凭坚持就可以成就的事情,我曾经非常努力地尝试制定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规则,但这是不可能的。

  父母效能训练课程告诉我们,孩子的行为可以分为两类:我们可以接受的和我们不能接受的。把意大利面弄到地毯上我们不能接受,饼干弄到地毯上可以接受,因为饼干比较容易清理。而且,影响我们能够接受孩子行为的程度有三个因素:父母、环境和孩子。我们先来看父母这个因素:对于孩子把食物弄到地毯上以后,我的反应完全取决于我当天的心情和状态如何,如果那天我心情特别好,也许孩子把面条弄到地毯上我都无所谓;如果那天我感冒了,也许孩子把一点儿饼干屑弄到地上我都会大发雷霆。第二点是环境的因素:面条洒在地毯上比面条洒在外面的阳台上更糟糕。最后一点就是孩子的因素:对于2岁的孩子把面条洒了,我可能不会那么生气,因为他正在学习吃东西的技巧;但是8岁的孩子因为看电视心不在焉而洒了一地食物我就会非常生气。

  我们对于可以接受的行为和不可以接受的行为的标准根据环境、我们的心情等每天、每小时甚至每分钟都在变化。例如之前提到的游戏室规则,我们最后需要得出结论,尊重每个人的需要来进行判断是非常重要的,所以规则的一致性就被我们抛之脑后了。我制定这个规则的目的是为了保证白地毯的干净,孩子们需要的是在吃饭的时候不错过自己喜欢的电视节目,这是我们双方都要注意的。每天,我们都在协商哪些东西可以在游戏室吃,哪些东西不可以,每个人都尊重我们协商得出的结果。关于食物的规定,必须对当时所有在场的人有效。

  孩子会有太多的控制权吗

  有些家长害怕孩子有太多的主动权和控制权。他们会让孩子参加到讨论中,但是最后还是由父母来做决定。这样很少会考虑到孩子的需求,权力的争战就会由此产生。当然,制定规则这件事还是要考虑孩子的年龄,一个2岁的孩子就不能制定太多的规则,而9岁的孩子完全可以。以下是一张关于家长控制和影响的表格,可供参考。

图5图5

  当孩子刚出生的时候,家长是100%做决定的,孩子吃什么、穿什么、上哪里去。孩子2岁左右时,在自己吃穿的问题上开始有一点儿话事权了,不过家长还是起决定作用的。当然,所有的家长对4件事情是没有控制权的:吃饭、睡觉、上厕所和学习。这些都是由孩子自己决定的,但是其他的事情都说不准。一个9岁的孩子适应力、行动力和独立性更强,在很多事情上都可以自己做决定,并且可以制定更多的规则。当孩子18岁之后,家长几乎丧失了对孩子所有的控制权。

  什么时候家长可以开始向孩子寻求制定规则的建议呢?就是当孩子开始忽视规则,或是抗拒规则,证明这个规则已经不能满足所有的需求时,就需要对其进行修改。

  3. 规则要满足具体的目的和需求,但不是实行权威

  孩子不需要乱七八糟的限制来让他们感觉安全,他们真正需要的是家长的接纳。他们会去遵守家长制定的规则,因为他们希望得到家长的接纳,这并不意味着他们真的需要规则和限定,事实上,孩子们更喜爱自由,这就是为什么家长和孩子总是会在规则的遵守上起冲突的原因。然而,孩子可以意识到规则背后的需要,以及背后的目的。孩子真正需要的是知道父母的期待和需求,同样,孩子也需要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期待,而这些是每天都会改变的。父母制定规则的弊端在于他们没有考虑到孩子的需求,而协商、讨论之后的规则是考虑到孩子的需求的。

  如果规则总是改变,孩子可以适应吗?当然可以。孩子们知道不同的场合会有不同的规则,爸爸的需求和妈妈的需求不一样,在教堂和在游乐场的要求也不一样。他们知道在私家车里一定要系安全带,但是在公交车或是校车上就不一定。与只知道一种规则并且时刻都遵守不敢打破相比,知道不同情况下有不同的要求会使一个人更有安全感。我的孩子知道我想保持地毯的清洁,他们现在可以做出很多不错的选择来满足我这个要求。这就是所谓的成长—— 对于不同的情况做出最好的选择。

  4. 规则是可以打破的

  家长每时每刻的心情都是不一样的,这没有关系,因为我们都是普通人。有时候就算打破了规则也没关系,不要有罪恶感。

  不要担心你自己对于规则太过于灵活,规则是为家庭服务的,家庭不是为规则服务的。对于规则,我们确实要遵守,但是如果这个规则已经开始破坏你和孩子的关系了,你就要考虑它的可行性了。这条规则对我可行吗?对孩子可行吗?它满足所有人的需求吗?

  如果你的家庭在大多数情况下都可以遵守你的规则,那简直是太棒了。和10岁以下的小孩子在一起,一定要遵守规则,因为他们需要一致性。大一点儿的孩子知道根据事情与环境的改变可以有不同的感受、心情和反应。

  大一点儿的孩子知道在黑白之间有一个灰色地带是可以协商的。尽管如此,人类是一种遵守习惯和常规的动物,我曾有意地观察参加我育儿课程的家长每个星期总是坐在同样的位置上,发现他们无意识地就去重复着自己的一些习惯。因此,只要是满足需求的规则都会被无意识地遵守。

  生活在不停地变换—每天都有不同的心情与需要,没有家长和孩子应该为自己身为人类而感到罪恶。在育儿过程中,尽可能地温和、友善、亲切,但是要忠于自己的感受。如果你头疼,不想笑,没关系,告诉孩子,再小的孩子都可以理解你。

  如果你的孩子总是不断地破坏规则,你就要考虑一下这个规则是否满足他的需要了,协商和解决问题迫在眉睫,虽然不需要当场就更改,但是在下一次家庭会议中一定要记得要提出来。我有个孩子说:“我们家没有管教问题,只有冲突需要协商。”

  5. 家长也需要遵守规则

  所有人都遵守同样的规则可以增强规则的可信度。如果你能把主要的规则打出来放在显眼处,这样对你的帮助会很大,如果你的孩子还很小,你可以用图片。

  6. 常规性事务、传统、习惯和仪式比规则更能够建立孩子和大人的安全感

  孩子们喜欢生活有规律,因为这样他们就知道这件事情做完之后要做什么。他们也喜欢传统,哪怕是十几岁的青少年,也会要求父母过一些传统节日,因为他们认为这些节日很珍贵,这些传统让他们有安全感。就好像有些人有上班的惯性,一到上班时间就开着车想都不想他去公司了,这样会使他们有安全感。

  7. 根据每个孩子的需要和能力采用不同的方法

  在每个家庭里,每个孩子的气质、年龄、性别、个性、需求和重点都是不一样的,同样的规则和限定对家庭中的每个成员不一定同时有效。我见过有的家庭8岁的孩子必须比10岁的孩子早睡,哪怕8岁的孩子当时比10岁的那个还有精神,因为如果他不去睡觉,那就是“不公平的”,可见,睡觉的时间对他们来说是一种“特权”,而不是一种需要。

  即使是同样的父母,对待不同的孩子也是不同的。第一个孩子对父母来说都是白老鼠,因为第一次做父母非常紧张。但是到了第三个孩子,父母们已经有经验了,对于孩子发展的每个阶段都更有信心、更了解、更放松,因此第三个孩子通常比前两个孩子受到的限制要少。

  每个孩子特别的规则要和父母一起商量制定,而不是和所有的家庭成员。记住,规则必须是符合孩子和家长共同需要的。

  如果你制定的规则不可行,不要害怕进行修改,简单地告诉孩子和其他家庭成员:“这条规则对我来说没用,我的要求没有得到满足,你们认为应该怎么办呢?”每个家庭成员在家庭会议上都可以公开参与到规则的制定中。

  协商、制定符合需求的规则、解决问题使我们的家庭生活非常和谐。你们家庭的规则如何呢?是否满足所有人的需求呢?

上一页12345下一页

声明:新浪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分享到:
意见反馈 电话:010-62676300保存  |  打印  |  关闭
搜答案 我要提问 我要回答

猜你喜欢

换一换不喜欢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