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吃饭变成一件愉快的事

  《爸爸妈妈应该这样做》

  第16封信  把吃饭变成一件愉快的事

  晨晨妈妈:

  您好。

  您和同班的洋洋妈妈很像,都很担心孩子身体发育不良,在吃饭这件事上尤为紧张。很多时候为了让晨晨多吃饭,刚一坐上饭桌,您就规定好了吃什么,吃多少,甚至先吃什么后吃什么。您把进餐说成一项艰难的“任务”。

  但是您没发现晨晨吃得越来越少吗?我一直在找原因,直到那天晨晨来晚了,老师带着小朋友在外面做早操,活动室里只剩晨晨自己在吃早饭,还有旁边陪她等老师的您。

  因为晨晨刚生过一场病,身体比以前显得虚弱不少,您大概是太担心她的身体了,竟然把满满一碗米粥和两盘菜摆在晨晨面前,要求她全部吃下去!晨晨饭量不大,我不认为她真能吃得完,事实证明我还算了解晨晨的,她的小肚子果然装不下了,菜只吃了一盘就扭扭捏捏地想去送碗。我并不觉得反常,一碗米粥和一盘菜本就是晨晨的正常饭量,可是一旁的您却不这么认为。

  我听到您训斥了晨晨,因为她没有完成您规定的进餐“任务”。在极不情愿又无能为力的情况下,晨晨强忍着把最后一盘菜一口一口塞进嘴里,然后努力咽下去。几声咳嗽之后,晨晨吐了,眼泪和鼻涕一起流下来。不知您现在回想起来会不会很心疼?

  后来我问过晨晨一些问题,明白了她不爱吃饭的原因。其实不是不爱吃,也不是您口中的贪玩,更不是故意跟妈妈作对。简单点说,一切都不是晨晨的错,是您规定的“任务”让她对吃饭这件事产生了不愉快的条件反射,即便再有胃口,想着眼前满满一桌的“任务”也会没食欲了。

  您总发愁晨晨吃饭时东张西望、边吃边玩,其实这都因为晨晨吃得不愉快,根本没有食欲。加上您平时惯用的“招数”:威胁、训斥、强迫孩子、吃不完不许睡觉,多可怕啊!一定没效果吧?不仅没效果,还会直接引起孩子精神紧张、心理压抑,食欲减退。

  如果您和许多妈妈一样,觉得“对孩子严厉点,她便不敢不听话了”,那您就等着失望好了。晨晨只是个孩子,一件事让她高兴就做,不让她高兴就不做,强迫做的事情永远都会适得其反。

  我们大人到了用餐时间会坐上餐桌乖乖吃饭,可在晨晨眼里这件事是枯燥的,她很难坐在一把椅子上一动不动,有时跑来跑去,有时挑食,有时边吃边玩,这是孩子的天性。

  解决孩子不爱吃饭或不专心吃饭的方法有很多,但如果孩子硬是不吃,就由他们吧,不必紧张,饿了他们自然会吃。

  我们小区的浩浩今年五岁,在他三岁半的时候,长得特别瘦小,不爱吃饭,全家人又是咨询医生又是拜访老师,整日愁眉不展。有一个周末,我发现妈妈在小区里追着喂饭,浩浩双手抱着皮球躲来躲去,浩妈妈是怎么做的?您一定猜得到。她一边追一边大声训斥:

  “这个死孩子,你到底吃不吃?再不吃我让别人吃了!”“我数到3,要是吃不完妈妈就不要你了!”“1、2、3!那你自己在这玩吧!”说完转身就往楼上走。浩浩站在那里,可怜兮兮地望着妈妈,眼里含着泪水。

  我走过去,轻轻地帮浩浩擦眼泪,给他一个无声的拥抱。三分钟后,浩浩委屈地对我说: “刘阿姨,我害怕!”

  类似场景并不少见,是浩浩不饿吗?在楼下玩了半天皮球肯定饿了,但是妈妈总担心他吃不饱,一看他吃饭慢就想发火。结果是浩浩越来越恐惧吃饭了,连喂饭都那么困难。在他看来,吃饭不是一件愉快的事。他害怕吃饭,害怕听到妈妈的训斥和威胁,生怕自己一口饭吃慢了妈妈就会不要他了。

  反思一下,您是不是也经常扮演浩妈妈的角色?其实想让孩子好好吃饭很简单,就是给他们一个愉快的就餐环境,把自由快乐的天性还给孩子,而不是规定任务,施加压力。

  别急,现在给您推荐一种幼儿园老师常用的有效方法——以童话、游戏的方式为孩子制造一种愉快的就餐氛围。这个方法很好用,比如晨晨在吃鱼香肉丝的时候,可以告诉她,有很多条小鱼正向这边游过来,它们会破坏地球和平,必须一条一条地消灭掉才能保护人类。晨晨完全可以听懂并理解这样的故事,并能立刻提起精神,迫不及待地想要当英雄,就像奥特曼一样。还可以告诉她,小鱼有绿色的和红色的(青椒丝和胡萝卜丝)两种,绿色小鱼最害怕筷子,我们要用筷子把它夹起来;红色小鱼害怕大大的嘴巴,一定要大口大口把它吃下去……您只要负责制造气氛,让晨晨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并在她“消灭”了“敌人”之后给予及时的表扬。(当然,故事是随机的,如果晨晨觉得小鱼是善良友好的动物,是人类的朋友,妈妈就要变换内容喽!)

  多变换不同的游戏情境让孩子置身其中,最好是选她感兴趣的游戏和故事,慢慢地,吃饭便会成为一件快乐的事情。

  晨晨现在的表现释放的信号:我不喜欢吃饭,吃饭时妈妈好凶啊!

                                                              希望晨晨心情愉快的刘老师

声明:新浪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搜答案 我要提问 我要回答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