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孩子有探索、有结构的经验

  这几年观课的经验中,我发现细心维护自主探索、保有高度互动的幼儿中心,不算小众。但强调背诵、记忆、学科技艺术的幼儿学校,却比比皆是。在后者的课堂里,最常听见老师讲的话就是:“啊,你们忘了吗?我们在×××学过。”在几个月或几年前,成人曾用各种方式、花费不少时间,要孩子们背诵这个、熟读那个,但面对孩子背得快、忘得也快的真相时,他们只好追究孩子的遗忘责任。但这责任该由孩子承担吗?

  举我自己的经验来说,十几年前,刚开始在美国的中文学校教大班孩子中文量词时,总会依循教导幼儿的幼教准则,也就是以具体对象来进行教学。但我所教授的方式,虽然有游戏、儿歌等活动,基本上仍是一则一则的背诵进行。例如,一个苹果、二条鱼、三只青蛙……但那些五岁的孩子仍是记了这个、忘记那个,弄得我也大叹中文难学。而这十几年前的教学模式,直到今日,仍是我看到许多老师至今仍在采用的教学方法。

  但现在,在我所带领的中英双语班里,我们换了方式来设计中文量词的教学。不仅以概念为主导,更以思考和推理为学习管道,帮助孩子从范畴(category)的角度,来理解推理量词的使用。

  虽然这些刚刚学中文的幼儿,还不会说物体的名称,但他们却可以从推理的途径,去分辨在他面前的十五样物体:是动物的,我们常以“只”来计量;是立体、有一定形状的,我们常以“个”来称呼。

  我班上的这些美国小孩,不仅以这个结构,更有效率地学习量词,还会运用思考、举一反三,把规则推及到其他物体,甚至兴趣盎然地问我:“珊卓拉是用“只”来计量吗,因为你是动物类?”还有几个孩子,更把“个”和“只”,变成艺术创作的灵感源头。

  有探索性的学习经验,会让幼儿更想深入探索;有趣味性的玩乐经验,会让幼儿乐此不疲。因为学习和玩,在幼儿的世界里,是不分家的。

  我曾在某间幼儿园里,看见一群五岁的孩子,人手一册作文本,“围着”老师写作文。他们不确定要用哪个动词写句子,因为老师给的密密麻麻动词表里,他们大字不识几个,只能靠老师指点迷津。等老师帮忙找到了,他们就一笔一划地抄,抄完一个字后,再等着老师带他找下几个字。

  那群孩子的行动、眼里所显现的是“我不会”、“我不行”,只能倚赖老师帮忙。看到孩子们那样没有自信,我实在好心疼。身为成人,我们不要再浪费孩子的时间了!

    本文由海豚传媒授权摘自《带你长大》

声明:新浪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文章关键词: 探索 学习经验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搜答案 我要提问 我要回答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