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到现在,我大儿子刚满两岁时的事情我还历历在目、记忆犹新。那时,他已经开始学习一些简单的词汇了。有一天,我们全家围坐在饭桌旁一起吃饭的时候,面对着一大桌子的食品,他突然歪着头说出了他有生以来的第一句比较完整的话:"我不吃。"
从他还特别小的时候,我的大儿子就非常讨厌牛奶、婴儿软食等等这些婴幼儿食品。所以我总是不得不一边哄他,一边强制性地喂他吃一些东西。看到他在刚刚学说话不久、说出的第一句比较完整的话竟然是“我不吃”,我才真正地明白,在此之前,他的内心是多么痛苦、多么讨厌吃那些东西啊!从那以后,他只要一看到吃的东西,他马上就会说:“我不吃”,然后就准备掉头逃走。每当看到这种情况,我就不由自主的想:与其如此,还不如他什么都不会说好呢。这样,我给他什么,他就吃什么了。
随着孩子的成长,他们自己的主张会越来越多。从父母的立场上来看,一方面,感到非常新奇,可是在另一方面,也会感到不小的负担。如果孩子对父母的话一点都听不进去、并且强烈地坚持自己的主张,母亲们常常都会说:“这个孩子真是太固执了。”在大多数情况下,孩子固执的态度所导致的结果对他们自己也是非常不利的。因此,如果从结果的角度来看,父母因此而对孩子进行“制裁”,在很多情况下还是正确的。
比如,马上就要到上幼儿园的时间了,孩子却因为妈妈没有给他穿他希望穿的衣服、或者是因为妈妈没有在饭盒上用彩笔写上他的名字就又哭又闹、使开了性子。在这种场合,母亲们就会皱着眉头想:“这个孩子到底是跟了谁呀,性格怎么这么固执!”
可是,如果你不是站在父母的立场上,而是站在孩子的立场上看问题,你就有必要认真检查一下,孩子的这种“固执”到底都包含了些什么含义。有许许多多的母亲,她们因为年幼子女固执的性格而焦急难过,可是,她们却几乎从来没有为了解和把握隐藏在孩子固执性格背后的动机做过任何的努力。
人生常常是各种力量相互作用的一个过程。如果母亲们感到难过、不舒服,那么,孩子们也会有同样的感受。因此,比孩子们更理智、更成熟的父母,就要首先站在孩子的立场上,去了解他们的心理状态。这样做是正确处理孩子性格固执的第一步。
一般来说,当孩子们长到2周岁的时候,他就可以具体地认识到,母亲和自己是两个不同的存在这样一个事实。一些对儿童发育过程进行研究的科研成果表明:孩子们的“自我”概念一般在他们出生后15-18个月开始逐渐形成。母亲们带着她们的孩子前来找我治疗的时候,我一定要向这些母亲问这样一个问题:你的孩子是如何表现“我讨厌”这样的意思的。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测定她们孩子的自我意识到底发育到了一个什么样的程度。
对于刚刚形成一些朦朦胧胧的自我概念的孩子们,他们会通过摇头来表现自己和别人的不同。可是,那些自我概念还处于未分化状态的孩子们,则常常通过高声尖叫、用头撞地板这样的过激行为来表现。
对于那些稍稍长大一些的孩子,他们能用“讨厌”、“不行”等词汇来表达自己的意思。处于这个阶段的孩子,不管遇到什么事情,都会“死硬”地坚持自己的主张,固执的不得了。俗话说,“3岁讨人嫌”嘛。处于这一时期的孩子,虽然他们已经有能力提出自己的主张,但是缺乏明智的判断力,因此,在父母的眼里看来,孩子的固执简直到了不可理喻的程度。也就是说,当孩子通过新近获得的自我意识,理直气壮地站出来提出自己主张的时候,这种行为在父母的眼里,却成了一种让人头痛的毛病——“固执”。
可是,没有谁从一开始就是完美无缺的。孩子们在提出并坚持不成熟的自我主张的过程中,会逐渐学会自我克制、对别人关心等在社会生活中需要遵守的游戏规则。可是,如果父母们不能适时给予孩子这样的机会,他们就有可能永远丧失主张自我的能力。
从这个观点看,老人们所谓“从很小的时候,就要坚决把孩子的固执脾气打下去”的主张,是多么危险。如果母亲们认为孩子的主张简直是荒谬绝伦,进而加以压制,甚至就此惩罚孩子,就不可能正确地培养出孩子理直气壮、站出来提出自己主张的能力。同时,孩子们心底对父母的怨恨还会越积越多。
我经常会接触到这样的事例:因为父母“严厉”的态度,孩子从小就不能提出并坚持自己的主张,只能根据父母的意愿行动。可是,等他们长到十几岁以后,常常会在突然之间就变成了所谓的“问题少年”。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呢?这是因为,当这些孩子长到十几岁的时候,他们的自我意识在突然之间强烈地迸发了出来。可是,在此之前,他们却没有学会自我控制和自我调节的方法,所以,就很容易做出出格的行为。
当然,如果孩子的固执行为已经达到了非常危险的程度,或者已经远远地超出常规,做父母的就非常有必要及时地对孩子进行开导和劝说。如果开导和劝说都不起作用,还可以适当地对他进行一下“惩罚”。但是,有一条父母们必须铭记在心:如果你动辄因为一些非常小的事情就对孩子进行惩罚,这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是非常不利的。